打敗了勁敵的勾踐被很多人推崇,為何有些人對他嗤之以鼻
導語
説到勾踐很多人都很熟悉,因為他是一個英雄,通過十年的努力打敗了曾經給他莫大恥辱的吳王,成為新一任的霸主。從這個角度來講勾踐確實是一個正面人物,也值得很多人學習。但有些人在深入瞭解這個人物之後,卻從他做過的一些事情裏面發現了這個人的另外一面,那一面的他是不擇手段的,説刻薄一點可以説是一個真小人。
吳越兩國因為捱得比較近,所以不知道從哪一輩開始就已經你死我活了。到了勾踐上一輩的時候也是征戰不斷。後來勾踐的父親去世,那時候的吳王感覺這是一個好機會,就帶兵來攻打越國。雖説他這種做法有點不地道,但勾踐的做法更讓人感覺膽寒。他找來了一些囚徒讓他們走到吳軍面前,什麼話都不説直接自刎,然後趁着吳軍發愣的時候發動了攻擊。
這一戰的結果可想而知,吳軍大敗,吳王后來也傷重去世。那時候的勾踐年紀還不是很大,並且是初攬政事,但他已經表現出了自己陰狠殘忍的一面,並且他的這種做法已經突破了作為一個人的道德底線。這一點從他的外貌上也能看出一些來,他的謀士范蠡就曾經説他長頸鳥喙,這在當時並不是一種好相貌。
勾踐在嚐到這次甜頭之後把這種做事習慣延續了下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吳越兩國之間的種子事件。説的是越過在鬧災荒的時候向吳國借稻種,然後吳國按照當時的社會道義給了越國足夠的種子。可到吳國鬧災荒的時候,越國提供的卻是煮熟的種子,這樣的種子種下去之後深深的加重了吳國人的苦難。
這件事情跟春秋之初發生在秦晉兩國之間的事情類似,也是通過糧食事件突出了兩個國家,尤其是兩個國君之間不同的處事原則。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勾踐這個人有些惡毒,並且他傷害的大都是普通的平民。但也有人對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説這件事並不是事實,那我們可以再從吳越之爭結束後的一些事情來探討勾踐的為人。
吳越之間十年後的那場戰爭其實從越國戰敗就已經開始了,越國一面給吳王送美人,一面收買吳國的重臣,而吳王對此並沒有很重視,或者可以説他有點昏庸和自負。而勾踐恰好相反,他一直在努力上進,所以越國能打敗吳國也在情理之中。但戰後的功臣,比如范蠡之流卻大都結局不好,用一句話來説就是飛鳥盡,良弓藏,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勾踐的猜忌心之重。
結束語
從勾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有這種精神才讓勾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也正是這種精神讓他贏得了很多人的推崇。但從他做的事情中也能看出勾踐也有他很陰暗的一面,正是這一面讓一些人把他稱為真小人。其實歷史可以概括為成王敗寇,這是歷史的定律也是一種悲哀,但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有跡可循,表面的光鮮永遠掩蓋不了內裏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