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龔德輝:見證無數“學霸”的成功和失敗後,她説教育的本質在於影響
採訪了上海灘這麼多校長,像華師雙語校長龔德輝這樣讓我們全程變回“小學生”,凝神細聽、生怕漏掉一個字的,一共也沒有幾位。
她從教40餘年、做校長20餘年,曾在體制內名校教出無數復旦交大學霸,也曾是平和的“三駕馬車”之一,連IB學生都已教了17屆。她又是受孩子們敬愛的“校長奶奶”,小孩子會把她畫在自己的作品裏,大孩子會和她傾訴學業苦惱,邀請她在籃球比賽上開球;許多自身從名校畢業的家長,都説“孩子不聽我的話,但就聽您的話”……
龔德輝
華師雙語作為她的“收官之作”,凝結了她對教育的最終理想:“最初,我覺得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拔;後來,我覺得教育的核心在於改變;現在,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在於影響。”
點擊視頻,聆聽“校長奶奶”的話
*下文以龔校長第一人稱敍述
01。
教育的過去式
“學霸班”的兩種境遇
當年在體制內學校時,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重點中學做“選拔”相關的工作,還教過不少學霸,包括兩個年級的跳級生,有個班級後來考了12個復旦11個交大。這些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我發現,他們的人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孩子是不僅學習突出,更重要的是確實熱愛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今天在各自的領域依然發展得很好,有人在研究第五代第六代計算機,在美國、以色列有了自己的專利,在MIT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也有一部分“學霸”,本來也具備巨大的潛力,但後來的生活和職業發展平平。
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評價標準,阻止了這些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那時的評價標準基本上就一個:學科知識,或者説分數,其他的特長往往是會被忽略的。更糟糕的是,因為我們一直使用這種評價方式,客觀上反而引導了學生去趨向自己的“弱項”,在弱項上花費了更多精力。老師一直強調“補短”,強調“木桶原理”,即你的人生高度取決於最短的木板,然而這種理論恰恰忽略了:最長的木板也許就是學生最喜歡、最擅長、最適合的領域。
02。
教育的現在式
從改變到影響
在重點中學做“選拔”相關的工作,會有探索和收穫,但更多的其實還是遺憾。因為有些學生在被選拔的過程中,非但沒有得到生長,而在不斷被邊緣化的過程中被逐漸淘汰。這能算是真正的公平教育嗎?我認為不是。
在這樣的自我否定之中,我認識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應該是選拔,而是“改變”一個孩子,幫助他成長。然而我也同時發現,教育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必須是和大環境聯動的,學生個體、家庭、社區、社會風潮……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可能抵消這種改變的努力。作為一名老師、一位校長、一所學校,其實難有那麼大的力量。
因此,現在我認為教育應該回歸到它的應有之義上——陪伴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同時以自身的垂範來“影響”他們。
華師雙語在辦學之初,我們就確定了自己的辦學目標:創辦一所影響世界的中國學校,而影響世界的具體途徑,就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不斷影響我們的學生。
建校5年來,我們也確實“影響”了一些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就是被大山裏的孩子們打動,主動“留級”的Jemma。
Jemma剛上高中時,成績不是非常有優勢。在一次IB的CAS課外活動中,我和她們一起去了江西的太源畲族小學支教。這所小學是我們定點的社會實踐基地,每個學生都要在那裏待8天,包括走那裏的孩子們上學的路、讀他們的教材,再給他們上一些英語、音樂、藝術、體育方面的課程。
8天實踐結束後,Jemma有一天走進了我的辦公室:“校長,這次社會實踐對我震動很大,我想申請留一級,以更充分的準備選擇更適合的專業。”
Jemma説,她看到了留守兒童真正的困境。現在,孩子們物質上的需求基本已被滿足,幾乎每個學生都有手機,可以和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視頻聊天,但他們依然非常苦悶,甚至感到生活無望。
她説,留守兒童可能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要改變他們很不容易,短暫的支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她希望將來能在優秀的大學裏學習教育心理學,畢業後做一名幼兒園的園長,從幼年開始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心理,給他們健康的人生。
你看,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所獲得的並非是知識本身,或為了升學擇校而填充簡歷,而是心靈真正受到了震動。在那一刻,我作為她的老師和校長也同時被震動了。我同意了Jemma的請求,留級一年後,她拿到了UCL、愛丁堡、曼徹斯特……等好幾所名校的入學通知書,申請的專業無一例外,都是教育心理學。
還有一個例子是Elizabeth。這個孩子一開始在理科領域徘徊了很久,物理、化學、生物……想要尋找自己的喜愛,可是久久未得。後來在升學老師的指導下,她嘗試了視覺藝術,沒想到,她竟然從此在專業方向上一路高歌猛進,創造力完全迸發了出來。
4月,她被全美TOP1的紐約藝術學院動畫專業錄取,除此之外,還獲得了芝加哥藝術學院、薩凡納藝術學院等藝術名校的錄取和十幾萬美金的獎學金。
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並非一開始就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多數是家長作為主導幫他們選的。但學生心靈中發生的萌動、自主的需求,才是他們發展的最主要動力。由於學校給予Elizabeth的積極的專業影響,她最終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並如願以償。
我們的學生,其實都是會獲得不錯的大學offer的,但當我們不是功利地以考取某一個大學作為教育目的,而是尊重孩子的差異性,積極地去影響他,讓他在不確定中走向確定時,這個學習的過程不僅會影響他的升學,更將影響他的未來。這才是教育的價值和力量。
03。
如何真正影響學生?
先要了解從小學到高中的“規律”
華師雙語是K12一貫制的學校。一個孩子從小學上到高中,可能家長覺得每一個學段都有各自的迷茫,但從事教育這麼多年,發現不同學段的孩子的教育完全是有規律可循的。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進入學校以後,最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學科素養的養成,不一定要學一大堆知識。以前沒有搖號的時候,華師雙語的選拔也不是基於知識、技能的,而是側重於學生的閲讀習慣、體能及其他方面的愛好,從學生後續發展的情況看,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的分化是必然的。這一點跟孩子的性情有關,也跟他神經系統發育、心理成熟的速度有關,但不等於説“遲一些成熟的孩子就一定學不好數學、語文等”,我們在小學高年級就開始了“走班”分層教學,必修課課時取下限,開設了滿足同一學科不同層次學習需求,以及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的選擇性需要,僅小學段選修課就達60餘門。
除此以外,我們在銜接課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幼兒園的孩子經常被邀請來做一天小學生,小學畢業生走進中學課堂也是常態。
這樣的體驗讓孩子在跨越學段的時候不懼怕、很適應,另外也會在心理上憧憬哥哥姐姐們的課堂,去探究吸引他的東西,向哥哥姐姐請教。如果不是一貫制的學校,這樣的銜接教育是很難常態化的。
到了中學階段,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其實就會“小宇宙爆發”了。我們常常會覺得高中階段才會有所呈現,但其實現在孩子的知識的獲取力和認知力,已經遠超既往同齡學段了,必須前移去考慮、設計和引導。
但也正因為如此,7、8年級學生往往會提前進入心理的焦慮期,以否定、獨立作為思維形式,但他們不是有意跟爸媽、老師去對抗,他們真實的想法其實是:我長大了,你們應當尊重我的意見。
其實這個時候,就是教育最佳的時機。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理性地去看待周遭的世界,用包容的態度去換位思考別人的意見。因為有時候你是對的,但可能其他人的看法也是對的,包括你的父母。
建立理性和包容的心態,孩子的這個過渡期不但會顯著縮短,而且極利於形成寬闊、積極的價值觀。我們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陽光、自信,師生間相處融洽。他們喜歡學校氛圍,熱愛學習生活,認為學校給了他們自主選擇和成長的空間。作為校長,我為此非常自豪。
到了高中,就應該能夠基本判斷出一個孩子未來大致的發展方向和領域了。我們堅持“一生一評價”,可以看到很多學生逐漸形成了比較專一的興趣和特長,包括學習特質。
我們運用“智慧校園”,用於採集孩子們學習的過程性數據,比如最喜歡閲讀哪類書籍,去音樂教室練習樂器、去實驗室做實驗的次數……就能看出孩子可能更喜歡什麼。
我們也會利用大數據,更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學生的學業規劃,使學生重視廣泛而全面的學習,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學生擁有全面而紮實的學歷基礎,同時為高一級學段的選擇和發展做好準備,這是中學階段重要而有價值的教育責任。
高中實在是太值得我們好好地去設計和追求了!因為當下的學生到了高中階段以後,目標非常明確:第一,要有一份有成就的學業,第二,他也知道自己不單單要學習,還要成人,他在同伴中間的被認可度以及領導力leadership一定要有所表現,否則他會失去動力源和成就感。
華師雙語建校方案中就設計了“學生四學院”——科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和體育學院。學生知道在我們的學校學習僅有成績是不夠的,還要有領導力、組織力、創造力……這樣才能被學校認可,夥伴尊重。
現在我們高中有150餘名學生,有30多個社團,學生有大把機會在各個活動中嘗試做領袖,學生們為了自己學院的旗幟能夠在每週一的早晨高高升起而自豪。也因此更自律、更合作、更懂得目標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學校凡創造一個好的制度,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培育了“成人”的土壤。
04。
通過影響老師來影響學生
在華師雙語,我們倡導:用校長的行為去規範教師的行為,再用教師的行為去規範學生的行為。而且一切規範,如成人做不到的話,就不去要求孩子們。
我每天早上都在堅持一件事:發給老師們一封“温馨提示”,首先祝當天生日的老師們生日快樂;其次就是我的工作日程,讓老師知道在哪裏能找到校長;第三就是前一天學校裏發生的的事以及當天要做的事,讓老師知道學校的教育主張是什麼。每一天的“温馨提示”,就是影響教師團隊的一個小小細節。
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教師專業發展和領導力發展中心,為教師搭建舞台,每年會有專項的經費送老師參加境內外培訓……但更重要的,是讓老師也感受到自己被愛被温暖着,這樣才能有力量,能夠既守住自己,又愛着他人。
每年,我還會跟新進的老師談一次話,最近連續談了20多位老師了。我會聽聽他們這一年來的感受和體會:你在華師雙語得到了什麼?你下一步的發展是怎麼規劃的?你需要學校給你什麼樣的支持?所有的新老師都很看重這種一對一的溝通,他們都着正裝來見我,會告訴我許多心裏話,還告訴我自己的生活經歷,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因此而動情動容。
外教老師也一樣把華師雙語當做他們的家。我們法國藝術總監Matthieu今年第二個孩子出生了,他把新生兒的照片發給我“你又有一個小孫子啦”,我是他兩個孩子的中國奶奶。
疫情期間我收到外教老師的郵件,説在其他學校他們感受到的可能是“減薪、考慮和你的解約”,但我們學校,是在政府允許返校期間派專車去機場接他們直接送到隔離點,給他們準備好14天的食品,每人都會收到我簽名的歡迎信和鮮花。有的老師把鮮花的照片發給我,説自己在華師雙語感受到是family的温暖。
對中外教師團隊,我們也一樣主張“揚長”的教育,尊重老師們的差異,讓他們也能享受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孩子們一起在這裏獲得成長。
坐在華師雙語裝飾着玫瑰(寓意教育即關愛)、櫸樹(寓意託舉學生)元素的寬闊大堂裏,看着一池碧水裏魚兒自在地遊動,聽龔校長講一個個學生的故事,你會覺得內心平靜從容,彷彿一切焦慮都會迎刃而解。
陪伴了無數孩子成長,見證了他們成年甚至中年後的人生,這位“校長奶奶”最懂什麼是真正能讓孩子成功和幸福的教育。或許,我們都需要這樣一位有夢想的教育者,在充滿未知和挑戰的教育之路上,為我們守住一方天地。
華師雙語6月校園開放日
面向上海及全國招收初二學生及初中應屆畢業生
校長見面|校園參觀|國際課程公開課|招生測試
別整天抱怨生活對你怎樣不好,你不努力,上天又怎會眷顧你。人生路上,速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耐力。真正優秀的人,沒有時間與選擇糾結,只能拼命往前衝,很多事,只有經歷了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