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硬着陸有多硬 軟着陸有多軟?
哪些指標可以説明經濟是「硬着陸」還是「軟着陸」?
在中國的經濟話語中(甚至世界上也是一樣),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學術話語、政策話語以及民間話語經常各説各話,雖然會互相借用詞彙,但其實概念定義往往彼此“肚裏有數”,兩不相干,甚至彼此講的頭頭是道,但其實根本沒有明確含義。“軟着陸”、“硬着陸”大概就屬於這樣一種“被反覆引用,但是‘含義不明’、‘典無所出’”的例子之一。也無怪乎 lz 有這樣的困惑。
所以也只能粗略地談一點個人看法,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爭鳴和意見。
按照比較經典的宏觀經濟理論,判斷經濟情況好壞的標準(同時也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物價水平和就業水平。
回到我們的問題,“硬 / 軟着陸”這個概念中,有“着陸”,因此是描述經濟收縮或者下行的一個概念。區分“軟”、“硬”其實並無量化標準,不過一般來説,硬着陸是指宏觀經濟的三項指標出現較短時間、較大範圍的下行走勢。這裏強調“較短時間”和“較大範圍”兩個現象的同時存在。
我們首先要承認,由於人口變化、資源約束、創新匱乏(甚至太陽黑子活躍)等客觀條件的存在,經濟的波動(下行)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如果這種下行是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展開的,那麼居民的感受就會不太明顯,比較容易接受。而如果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就是災難性的。
拿物價水平來説,30 年前,豬肉 1 毛錢一斤,現在豬肉 10 塊錢一斤,漲了 100 倍。大家感慨一下,也就過去了。這屬於經濟軟着陸中的感受。但是,如果豬肉昨天 10 塊錢一斤,今天 1000 塊錢一斤,那就受不了了啊,那就是經濟硬着陸的感受。另外兩個角度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可以以此類推,自行腦補,這裏不再展開。
關於硬着陸和軟着陸還有一個相關的話題,經濟現象並不僅僅是一個理性現象,同時也是貫徹了人的精神性因素的現象。所以亞當斯密不但有《國富論》,也有《道德情操論》(後者關注的顯然比較少)。相關的研究體現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一些研究之中。當經濟出現急劇變化的苗頭時(比如豬肉昨天 10 塊,今天 1000 塊),居民心理會出現恐慌,做出不理智行為,更要命的是,這種不理智行為非常容易被放大,導致“羊羣效應”或者“多米諾骨牌效應”。筆者曾經看到過一張非常悽慘的照片,一羣羊在一隻頭羊的帶領下走路,但是這隻頭羊最近失戀,心情不好於是跳崖了,結果他身後的整個羊羣都跟着他的步子,跳崖死光了。“羊羣效應”不是一個形象的説法,而是血淋淋的現實。恐慌性的災難放大現象的存在,可以作為理解“硬着陸”的一個角度。
不過光有這三個指標,似乎還不夠,我們進一步補充一下幾個角度,雖然這些角度跟前述的三個經典指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將他們獨立出來,從邏輯上並不嚴謹,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但是強調一下,也不為過:資產價格水平、企業創新能力、居民幸福指數,等等,這就讓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深化,想必也是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