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明朝皇帝頭疼的“瓦剌”,到今天是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寫在前面
在明朝初期,“瓦剌”一直都是明朝皇帝的心腹之患,他們多次聯合草原各部侵擾明朝邊境。而為了穩固北方邊防,明成祖朱棣曾五次親征漠北,從永樂七年一直打到永樂二十二年。
戰爭進行了十幾年,漠北草原諸部雖然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打擊,但以瓦剌部為首的草原諸部,並未就此臣服,反而還在不斷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在後來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時期,以瓦剌為首的草原諸部依舊在侵擾大明邊境。
特別是在明英宗時期,瓦剌太師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堡之變”,讓大明朝蒙受了奇恥大辱。
那麼問題來了,讓明朝皇帝頭疼的“瓦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部落呢?如今它又是哪個民族呢?
明朝版圖
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
瓦剌,在元朝時期稱為“斡亦剌”,明朝稱為“瓦剌”,清朝時則稱為“衞拉特”或“額魯特”。
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派兵征服了“林木中百姓,此後不久,衞拉特的先祖“斡亦剌惕人”便從原來居住的“失黑失惕”開始向西北遷徙,進入到了名為“禿馬惕”的地方,並常年在八河流域一帶活動。
由於森林部落人數眾多,因此成吉思汗便將居住在八河流域的諸多森林部落採取了分封制,也就是將其分成很多個不同名稱的小部落,讓專門的人來管理。但它們都統稱為“禿綿 斡亦剌惕”。
成吉思汗
而由於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別乞”在斡亦剌惕部之前就歸順了成吉思汗,因此在斡亦剌惕部歸順之後,忽都合別乞便被成吉思汗敕封為斡亦剌惕部的首領,並開始在其中推行千户制度,而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斡亦剌惕人的整體意識開始形成。
因為我們知道,原來的斡亦剌惕人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其生活方式都是森林化的,而現在,他們已然從原來的森林部落經濟,逐漸過渡到了草原遊牧經濟,因此這也使得斡亦剌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接近於蒙元時期的蒙古人。
古代蒙古時期各部落分佈情況
蒙元時期的斡亦剌惕
早期的斡亦剌惕人都生活在森林中,其生活方式,以及部落聯姻,也大都侷限在森林各部落之中。而到了蒙元時期,斡亦剌惕人走出森林後,便逐漸開始與周邊各族聯姻,比如漢族、乞兒吉思等等。
此外,從中原地區遷去的大量農民和工匠們開始湧入到斡亦剌惕人居住的地區,並開始在這裏實行勞作,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的斡亦剌惕人也開始遷移到中原和其他地區。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斡亦剌惕人跟蒙元皇室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元朝疆域
首先來説,蒙古汗國和大元帝國都對斡亦剌惕的貴族加官進爵,大大提升了他們的政治地位,從而也極大改變了斡亦剌惕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其次,蒙元皇室還積極與斡亦剌惕人進行世代聯姻,讓斡亦剌惕貴族成為蒙元統治階層的成員,一方面提升了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一方面則加強了蒙元皇室對斡亦剌惕人的控制。其實説白了,不管是封賞還是聯姻,都不過是蒙元統治者為了維繫帝國穩定而做出的政治決策而已。
歷史證明,蒙元統治者所作出的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為隨着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身份認同感的提高,他們也都越來越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蒙古汗國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種組成是內部自成體系的,而並非所謂的外部歸順。
而到了這個時候,斡亦剌惕中的貴族和部眾就大致分為了三個部分:一部分是在元朝廷任職的官員或士兵;一部分則因參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亂,散居在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流。一部分則是在公元1253年跟隨旭烈兀遠赴波斯之地發展。
瓦剌大軍——劇照
當然,除了這三部分之外,其餘留居在本土的斡亦剌惕人,便紛紛開始從葉尼塞河上游向南部草原地帶遷徙發展,他們並不都是遷徙到一個地方,有的遷徙到扎布汗河流域,有的則翻越阿爾泰山,向哈喇額爾齊斯河一帶遷徙。
到了這個時候,斡亦剌惕人不管是文化,還是軍事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他們遷徙散居得太過嚴重,因此最後的發展方向也都不一樣。
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成吉思汗時期正宗的斡亦剌惕人,大部分已經融入到了異族之中,或被突厥化,或被同化,至於其他的少部分後裔,則已經銷聲匿跡,直到明朝初年。
阿爾泰山
明朝時期的“瓦剌”
到了元末明初時期,瓦剌部發展興盛,部族人數激增到四萬户以上,勢力也逐漸增強。
元朝滅亡後,殘元勢力開始向塞北撤退,而這個時候,大漠東西蒙古逐漸就分成了三個部分,即:東蒙古、瓦剌和兀良哈。
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當時的瓦剌部並非是統一起來的,而是分別歸屬於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率軍北征,在忽蘭忽失温大敗瓦剌,隨後瓦剌投降,這三位首領則分別被明朝敕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和安樂王。
馬哈木的兒子脱歡上台後,便一舉統一了瓦剌,到了其子也先時期,瓦剌達到全盛時期,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文化上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與發展。
也先去世之後,東西部蒙古發生分離,瓦剌迫於東蒙古的壓力,則不得不向西遷徙。這時的瓦剌部,已經出現了分離的情況,其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瓦剌太師也先——劇照
清朝時期的“瓦剌”
明末清初時期,瓦剌各部經過不斷的發展與變遷,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清朝初年的時候,瓦剌分為了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和土爾扈特四部,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壯大起來,一度發展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碩特汗國等。
其中準噶爾部統轄之地為天山北路,而在之後的統治者策妄阿拉布坦時期,準噶爾部人口數量劇增,經濟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和碩特部,則在固始汗的率領之下向青海遷徙,隨後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和碩特汗廷。所以,青海至今都成了衞拉特蒙古的聚居地之一。
至於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等其他部落,則遷徙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
清朝版圖及周邊國家
到了清朝中葉的時候,國內的衞拉特蒙古人的地理分佈大致形成了現在居住於西北地區的格局。而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衞拉特蒙古人在國內的遷徙活動到此就告一段落了。雖然在後來也有局部的遷徙活動,但對這對於此地理格局的分佈,並無多大影響。
從而也成為了如今衞拉特蒙古人的分佈區域,即:青海、新疆、內蒙古阿拉善、甘肅肅北等。而在此過程中,衞拉特蒙古人不斷被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所改變,最終被“漢化”、“滿化”、“藏化”等等。
那麼,“瓦剌”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呢?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如今的“瓦剌”
“瓦剌”作為一個古老的部族,其隨着時代的發展已經演變成了不同的民族羣體,如果從成吉思汗時期的“林木中百姓”算起,那麼所涉及到民族羣體就太多了,我們也無法一一考證。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瓦剌部族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其中以和碩特汗國的貢獻尤為突出,比如現在流行於西北地區的“達坂”名稱就是出自瓦剌語。
除此之外,像今天的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其主體就是瓦剌人。還有瓦剌四大部落之一的杜爾伯特部的一支則遷入到了大興安嶺地區,並在此建立杜爾伯特旗,現在黑龍江還有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當然,這只是國內的分佈,在國外依舊有“瓦剌人”的存在。比如外蒙古烏布蘇省的主體人羣就是瓦剌人,其中杜爾伯特人為主。
不僅如此,還有阿爾泰共和國、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等,都與瓦剌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所以綜上所述,瓦剌人在經過幾百上千年的遷徙演變,已經融入到了各國民族之中,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大融合民族”。
參考文獻:《蒙古秘史》、《衞拉特蒙古簡史》、拉施特《史集》、《明史》、《蒙兀兒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