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處安放的手藝:盼鼓樂激揚 龍舟飛馳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經典

陳小狗展示新做的龍頭。錢晨菲 攝

中新網杭州6月25日電(記者 錢晨菲 實習生 徐翹楚)“受疫情影響,今年龍舟勝會不辦了。我只接了一艘龍舟的訂單,像這些備好的船槳也賣不出去,只能放到明年再用。”獨坐工作室門前,74歲的陳小狗熟練地為去年製作的龍頭修補顏色。與新漆的豔麗相比,陳小狗顯得有些落寞。

陳小狗製作的龍頭。 錢晨菲 攝

陳小狗是杭州蔣村能獨立製作整艘龍舟的最後一人,已與龍舟打了近60年的交道。往年,端午前後是他最忙的時候。

在蔣村,有着“端午大如年”的説法。

陳小狗製作的船槳。 錢晨菲 攝

蔣村位於杭州西溪濕地腹地,當地人依水而居,船是主要交通工具。為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蔣村龍舟應運而生。該習俗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看到這百舸爭流的景象,欣然御賜“龍舟勝會”。2009年,蔣村龍舟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的龍舟勝會,都是陳小狗展示“得意之作”的好時候。“往年端午前,蔣村周邊5個村會‘請’出幾十條龍舟,上百號人聚在這兒祭龍頭、點龍睛、送龍王下水,好不熱鬧。今年這些龍舟只能放在倉庫咯。”手指着一扇扇緊閉的卷閘門,陳小狗説。

俞國炎在船廠修補遊船。 錢晨菲 攝

今年端午,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蔣村取消了龍舟勝會。沒有了賽事,陳小狗的工作室門前有些冷清——僅有幾位同村人坐着閒談,屋內木架上沒上色的龍頭被落了灰的塑料紙包裹着,桌上一隻塑封的粽子稍顯節日氛圍。而往年的熱鬧景象,只能從放滿雜物的船體上窺見出些許痕跡。

“這個是去年下水的‘半天裝’龍舟,有130面旗,要16個人劃,水拋的高才好。做龍舟要歷經選材、劈板、打磨、拼接、裝釘、填塞、上漆、裝飾等步驟,龍頭的工序最為複雜……”雖龍舟不能下水,做了一輩子舟的陳小狗仍掩飾不住對龍舟勝會的情結,舉着手機,嘗試通過存儲的圖片和視頻重温往年龍舟下水時的盛況。

俞國炎在船廠修補遊船。 錢晨菲 攝

面對龍舟訂單的驟減,他不願多言,開始修繕去年使用過的龍舟為明年做準備,“等疫情過去龍舟勝會就能辦了,歡迎你們明年端午再來。”

除了陳小狗的“近憂”,同樣以做舟謀生的俞國炎更有着做舟人的“遠慮”——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蔣村人開始洗腳上岸,年輕一代的蔣村人對龍舟的熱情不及往昔是個事實。

老手藝隨之停擺。為了保障生活,俞國炎只能將龍舟手藝用在修船上。“光做龍舟肯定沒辦法保障生活,所以我們就在西溪濕地做遊船維護,等天冷了沒有修船的需求後,我們就去做綠化貼補家用。”

往年端午的龍舟勝會。 蔣村街道供圖

從20多歲起跟隨父親入行到現在,做舟40餘年的俞國炎見證了龍舟手藝人的興衰。“以前做龍舟很受尊重的,各家都會請客吃飯。但現在做龍舟的人越來越少,整個蔣村8萬餘人,也就6、7個人能做好,年齡都在60歲以上,大家年紀都大了。”

談及老手藝的無處安放,俞國炎説,“曾做木工的兒子主動提出來幫我做舟,年輕人願意學,總是學的會的。”話畢,刨木花繼續在手中飛濺,沙沙聲響中,夾雜着老手藝人一生“守藝”的初心,也寄託着期盼一技傳承的祈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