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正是因為這份心急,中國速度才讓世界震驚;也正是因為這份心急,才使得強如美國也要如坐針氈。

但是當中國人將這種心急從經濟建設轉移到家庭教育之後,卻發現這讓全世界讚歎的標準操作模式似乎不那麼好用了。

孩子不是機械,會有生理上的睏倦疲累,更會有心理上的起承轉合,沿用這樣一套心急火燎 緊盯不放的標準顯然只會適得其反。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在迅猛前進的時代大潮之下,高速運轉的社會推動着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不得不一同前進,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甩出時代浪潮的那個。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當代的孩子過早地背上了競爭的壓力,開始體悟成年世界的殘酷。可對孩子而言,這樣被迫的選擇未免太過殘忍決絕了吧?

冠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名頭,中國的家長們容不得孩子有任何情緒的宣泄,希望孩子能夠轉變卻又不肯給予足夠的時間,更聽不進去不同的聲音。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願等待。

自殺……弒母……都是不願等待之下比較極端的代價,這樣的問題或許不會出現在大多數家庭,但是叛逆自閉……人格不全……社交障礙……卻已經發生在了無數家庭之中。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中國的人口眾多,正處於育兒階段的家庭不計其數,70後、80後,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成長經歷,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這就造成了每一個家庭所面臨的問題都是五花八門的。

但是,中國的家長們往往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不給孩子留時間,中國的家長極度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孩子不開心,會不停追問到底怎麼了……

各類培訓和才藝特長都必須要儘早考證考級……

想要孩子改正錯誤,但要立刻,完全不給時間……

同孩子之間的分歧必須獲得勝利,且不接受求同存異……

很多家長的育兒狀態就是焦慮且慌張,根本沒有輕重緩急區分清晰的節奏感,在處理問題時甚至會無視了一些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主觀的將孩子當做附屬而非獨立的個體,在他們的思維之中每一件跟孩子有關的事兒都應該即刻生效、馬上搞定。

但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很多事情都不是家長着急就能夠有作用的,解決問題需要的是按部就班地分析、規劃和處理,絕非心急火燎地咆哮與吼叫。

很多家長所秉承的都是“多快好省”的跨越式發展思維,缺乏的是“靜待花開”的態度。

這些家長一開口就是:怎麼能夠解決孩子玻璃心、開口晚、愛打人……要簡單易行、立竿見影的“實用乾貨”。

開花結果,由青轉紅,尚且還要幾個月的時間。更何況孩子這樣一個個擁有獨立思維的個體?

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以負面情緒尋求家長關注……

開口晚可能是家庭之中日常的語言交流匱乏……

暴力行為可能是對於解決矛盾的認知有偏差……

哪一個不是需要用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這映射出的是部分中國家庭長期存在的問題——缺乏深入探討、牴觸詳細溝通、排斥穩步推進。很多家長都不願稍作停留,立竿見影地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期待的方向發展才是他們的執念所在。

“老師!你説的我知道,可你看現在家裏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們以後一定注意,你現在給我支支招,讓孩子趕緊自信起來,多説話不打人就行!要不我……”

就算是真有某個諸如“電療”的“短平快”方案,往往也都是治標不治本,棘手的症狀解決了,慢性的問題還存在,用不了幾天還會換個方式爆發。

當代的社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富裕還是中產,各個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養育風險,而事實上中國家庭所面臨的最普遍的養育風險正是來自家長本身的“等不及”。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關於中國家長“等不及”的三種最常見的表現形式

1、不給孩子轉變情緒與態度的時間

逛商場,孩子看見了心儀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過,此刻很多家長就已經要如臨大敵地開始拽着孩子離開了。

而當孩子表達了獲取意願之後,家長們又會立刻使用種種手段來表達拒絕,而這個時候倘若談不攏,場面就會像大家一定商場之中見識過的場面一樣——震天哭喊、滿地打滾、憤怒斥責、強制帶離……

很多時候,家長不給孩子預留“想一想”、“考慮考慮”的時間來轉變當前的態度,而要求孩子立刻馬上一百八十度轉變思路,拋棄對於玩具的錯誤執念,立刻堅定不移地跟他們走。

中國的家長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負面的情緒,他們往往要求孩子在悲傷、憤怒、嫉妒、消沉的時候立刻終止這樣的情緒,三秒內轉變成積極陽光的小太陽!

家長的這些做法,對於孩子的情商其實是有巨大的負面影響,這會讓孩子失去與自身情緒好好相處的機會,對於情緒體驗的壓抑與被動的快速轉化也會降低孩子處理自身負面情緒的能力。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2、限制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通路

大多數的家長們在孩子身上的付出總是追求即時與強烈的獲得感——花錢報了各種班,那各種才藝各種演出甚至各種比賽。

也恰恰因為家長們這種想立刻看到直觀成果的心態,讓中國的孩子們不知何時開始特別偏重學習哪些具備較高轉化率的才能。

古詩、鋼琴、舞蹈、奧數、二外......

這些技能都有比較強的獲得感,因為有更多的機會如表演、認證與賽事能用來展現孩子的成就。

審美、好奇、博學、環保、體育……

這些能力沒法評級打分,或者反饋週期太長,因為這些軟實力難以構成直接反饋的硬通貨,它們在孩子成長中的比重其實並不高,這些軟實力自然就難得家長的青睞,所以也很少有家長會去刻意培養。

好在這一情況如今已經大有好轉,當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長的人已經成長為新一代的家長,成為了社會的主要發聲羣體,對於這一問題都有了更正確的認識,所以這一點可能是今天提到的問題裏最先得到解決的。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3、不讓孩子掌握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

因為家長的過度干預,很多中國孩子都無法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這一問題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如今年輕羣體的集體熬夜現象。

對不少孩子來説,什麼時間起牀、吃飯、學習、社交、鍛鍊、娛樂、休息……原本屬於個人的人生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而這不僅僅只會導致熬夜的問題,更可能會導致孩子獨立性嚴重缺失,畢竟對於他們而言,如何主動掌控生活這項能力從來都沒有得到培養。

剛出生的寶寶只會哭,慢慢會走會跑會説話,而伴隨着孩子能力邊界隨着年齡的延展,家庭需要做的是給孩子讓出更多的空間,來培孩子對於個人獨立生活的掌控力。

孩子當然可以在幼年時期接受被動管理,待上了大學甚至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才開始做些對自身主動管理的事情,但是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並且這項能力短板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流傳了二十多年的話,這句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起跑線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所享受到的來自父母的紅利,父母往往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但是“着急”的中國家長對這句話卻有錯誤的解釋與延伸,那就是:

人活着就是跟別人死磕。

人生是一條賽道,誰跑得快誰贏。

而這兩點顯然都是錯的。

若活着就為了磕死別人,那生命未免太過可悲;

人生若是一條標準的賽道,那生命也太過枯燥。

人生的確是一條綿長的跑道,但並不是賽道,而且這是一場馬拉松而非50米,一時的迅猛並不能為未來的人生爭奪出如何巨大的優勢,卻可能用為用力過度而失去繼續奔跑的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哪些家長先覺醒,哪些孩子先受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