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個多月收集2.6噸可回收物,故宮喊你參與垃圾分類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經典

遺產日,故宮博物院發佈一組“成績單”:自5月1日垃圾分類以來,故宮“零廢棄”項目已經累計可回收物超過2.6噸。其中箱板紙1854Kg,紙張96Kg,飲料瓶649Kg,金屬罐30Kg。

這處世界文化遺產地還通過官方微信喊話觀眾:保護工作不僅只停留於“內在”,而您隨手參與的“零廢棄”舉動,也在默默地為守護它努力。

其實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紙張回收的概念。據明代藏書家張萱在《疑耀》中就有記載——“每見宋版書,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者。如《治平類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寧五年公私文牒簡啓之故紙也。其紙極堅厚,背面光澤如一,故可兩用。”換句話説,當年就已經流行“雙面打印”了。

故宮介紹,紙張再生也是一項由來已久的技術。據明代發明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把廢紙洗去墨跡再重新回收再造,以節省造紙的原料和成本。這種紙張回收技術在“江南竹賤之國不以為然”,但在竹木稀少的北方,即便是“寸條片角在地”,也要“隨手拾起再造”,足見時人的重視。這種再生紙甚至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還魂紙。現存世文物中有一卷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的寫本《救諸眾生苦難經》,用的就是還魂紙。即是説早在一千多年前,紙張的回收和再生就已經實現了。

雍正還曾發起過“光盤行動”。史料記載,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二日,雍正皇帝諭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三年後,雍正又一次發佈上諭:“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輕棄。”同時囑咐宮中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餘剩拋棄溝中,不知愛惜。”

今年1月16日,“故宮零廢棄”項目正式啓動。隨着此次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故宮博物院內配齊了四類垃圾箱。該館還給自己設立了小目標:力爭實現“零廢棄辦公”和“零廢棄遊覽”,成為國際領先的“零廢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