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不良行為的根源原來是在這裏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經典

作家林語堂説:“人生最重要的關係就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在教育孩子上,親子關係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因素,親子關係的質量遠比某一具體的教育方法來得重要,在影響家庭教育的諸多因素中,親子關係直接決定孩子的發展水平。如果親子關係不好,那麼再好的教育方法實行起來也是困難重重;如果親子關係不正常,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現問題。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好的家庭教育,當您和孩子的關係融洽時,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親子關係是每一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關係。學者詫摩武俊説過:“不管立足什麼理論,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因此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人格健全以及心理健康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有機構對初中、高中學生中發生的逃學、家庭暴力和其他不良行為的調查研究表明:在調查的學生生,有96%的學生的不良行為都和緊張的親子關係、不良的家庭教育有關。由此看來,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正常的,即家長與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關愛,那麼孩子的行為表現正常,他的外在表現就是對人有禮貌、好學上進、體貼關愛他人等等。如果家長與孩子相互猜忌、關係冷漠等,那麼孩子的行為一定會扭曲,外在的表現就可能是不聽話,對家長的批評有逆反心理、與老師頂撞或經常與同學發生衝突等等。

親子關係中,父母往往處於主導地位,父母的態度好壞決定親子關係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好的溝通才有好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的好壞也大多從溝通上體現出來。會溝通,善於溝通,才能讓孩子願意接受教導。因此父母應該注重溝通的技巧。學會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感受,疏導孩子的情緒等。保持良好的溝通,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才能敞開心扉,我們家長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裏面。如果家長僅憑“爸爸媽媽”這個稱號就想當然教育孩子那麼是行不通的。親子關係這種與生俱來的聯繫隨着孩子的成長不停地發生着變化,父母們如果不能以發展的眼光、成長的心態、科學的方法去面對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豈能盡如人意?

怎麼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筆者建議家長做好下面幾點: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後家長才會用心理的方式去對待子女,不會動不得使用暴力去強行按自己意願去實行。

二、改變教育的態度。不良的親子關係往往是由父母對子女的錯誤觀念造成的,錯誤的觀念導致父母對子女錯誤的教育態度。父母要改變自身的教育態度,要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保護孩子的自尊,摒棄冷漠的、專制的、放任的、溺愛的教育方式。不要把自身成年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

三、給孩子情感發泄的機會。由於親子關係中父母占主導地位,必然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緒壓抑。因為是父母造成的這種壓抑,他們很難對父母發泄出來。所以家長應該想辦法讓孩子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表達不滿,以確保孩子身心健康。

四、角色互換。親子交往時往往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親子的意見分歧,甚至發生親子衝突。這時,進行角色互換可以達到相互理解、減少衝突的目的。

五、放飛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很多家庭存在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大小事都包辦完的現象。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思想,要學會放飛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獨立地去完成他自己該做的事情,從而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六、賞識孩子。很多家長都有會這樣一種體會:家長的一個讚賞孩子的臉上都會笑出一朵花來。為什麼我們要吝嗇我們的讚賞呢,抓住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讚賞強化。當然,這其中也要把握好度,太過度了也會導致孩子自滿自大。父母要發自內心的表揚和鼓勵孩子,而不是虛假的表揚。

本文由順馨睿教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