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既保守為什麼穿開衩旗袍? 原來是這樣
旗袍是中國民族服裝的代表,能體現出中國女性的嫵媚和文靜,也比較適合中國女性的體型。旗袍最初是清朝男人們穿在身上,在馬上打仗時用的,後來逐步形成現在的女性穿着的樣式。旗袍一般合體度要求很高,所以開叉一來可以方便穿着,另一方面顯示女性的柔美。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脱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説成“四舊”、“封、資、修”。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儘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製複雜,穿着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着。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
小結:原來是為了便於女性行走,還能展現女性性感。所以大家再注意到這個細節就不會疑惑了。除了旗袍,在我們現代西裝上,衣服也會開一點叉,我想這和上面到了一樣道理吧,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