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早教才有益於孩子成長 早教需要根據各自特點實現
【新聞閣2015年07月31日訊】早教一般是指從出生到小學以前這一階段的教育,早教是一個培養孩子智力的過程。優秀的早期教育能夠促進兒童智力發展,而不良的早教則會給兒童的智力發展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這反而適得其反。而早教應該要如何實行才能夠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早教不能以偏概全,科學早教是孩子成長最有益的催化劑。
科學早教才有益於孩子成長 早教需要根據各自特點實現
早教是個體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
“早教”這詞已經被廣泛使用,被狹隘化使用。一提到“早教”更多的人會直接等同於讓孩子識字、數學和各種學習。這是錯誤的。
所以,父母大可不必就“早教”到底應不應該要進行討論,而是應該討論是什麼是早教,孩子需要哪種形式和內容的早期教育。
每個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
每個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人不能無知的長大。當我們越發的認識到教育重要性的今天,就更需要心平氣和的認識早期教育。如果我們現在否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自欺欺人的作法。早期教育中有兩個部分的內容,一個是父母的成長,主要是父母學習應該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並且在相處的過程中,如何理解的孩子的行為,能從家庭環境中給予孩子成長所需要成長元素。另外一個是孩子直接從外界獲得的成長機會,比如幼兒園,比如學習機構。(我很謹慎的用“學習”二字,因為一提學習,就會有引起誤解,因為會狹隘的認為學習就是語文數學,如同早教就是識字數數一樣。)
歐美非常重視早期教育,但其內核並不一樣。在德國如果在幼兒時期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就會面臨處罰的危險,但同時德國相當重視早期教育,他們提倡孩子作為一個社會自然人去了解社會,參觀消防隊,認識紅綠燈,認識各種樂器以及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美國則非常重視藝術在早期教育中的價值。
而父母對於教育的看法,對於個體發展規律則更是需要學習。只有父母進行了學習才有可能進行正確的選擇。
早教的基礎是父母意識的轉變,是自己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長之上,所有的教育選擇都是父母思想的體現。如果父母自己無法成長,才會對早教做出錯誤的判斷,一種是早教等同於知識學習,於是讓孩子提前學數學並深以為是;一種是認為早教不需要,讓孩子自然的成長就好了,隨便的,任意的。
只有當父母能夠正確認識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才能每天抽出一定量的時間陪同孩子的玩耍,才能為孩子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式。所以,父母的價值無人能夠取代,而父母必須學習,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早教的執行者需要父母根據家庭情況進行選擇
父母是早期教育責無旁貸的執行者,但幾乎所有的家庭都不可能單純的依賴父母就能完成教育的全部,而早教的執行者是很多的第三方來完成。而第三方應該和父母的特點能力形成互補。所以很多時候在我們不瞭解父母的特點和資源,就談論孩子是否需要第三方教育執行機構,是論據不足無法進行討論的。比如説一個不知道應該怎麼和孩子玩的父母,可能需要一個親子班來帶領自己學些和孩子玩的技巧,一個充滿藝術氛圍對家庭,可能自己能夠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認知藝術的機會,所以他不會選擇他人或第三方機構來完成孩子對於藝術體驗的需求。一個雙職工家庭,需要請老人或者阿姨來照顧孩子,而一個有全職媽媽或者爸爸的家庭則不需要。於是前者需要考慮老人和阿姨對孩子的影響,後者則不需要。在城市的家庭,能夠藉助更多社會資源來開闊孩子眼界,但是卻缺乏讓孩子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這點和在農村的家庭則相反,於是週末活動的選擇則有區別。
所以父母需要根據個體早期發展的需要,全方面的考慮孩子成長的需要都有哪些,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那麼那些不能做的部分就是早教執行者的考慮。這是一個補全的過程而非排斥的選擇。
這幾年由衷從內心想説的是,我們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要因為反對而反對,不要因為贊成而贊成。在面對孩子成長的問題上,我們需要坦誠,坦白的面對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無能為力,更需要客觀,客觀的分析孩子成長的需要和我們自己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當我們進行全面的思考之後,才會有質量的進行選擇,才能有教育審美的能力,才知道哪些早教機構是符合自己家庭的需要。
“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陪孩子玩。”我這句話我非常同意,我追問一句,這種陪伴應該是什麼樣的陪伴呢?陪着孩子無休止的看動畫片是一種陪伴,陪着孩子觀察植物的伸張,做運動也是一種陪伴。這兩種陪伴哪種更有效呢?另外,僅有陪伴就夠了嗎?那些父母不能給的怎麼辦?父母需要學習嗎?需要幫助嗎?
孩子的成長不是父母自己的工作,是需要需要調動自己和周圍社會資源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需要不偏激的父母,需要能夠思考的父母,需要冷靜客觀不追風會選擇的父母,更需要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斷完善自己的父母。
教育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本文選自ddfffff_63244的博客,點擊查看原文。(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