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貧困地區六成輟學者"就是不想上學" 誰該反思?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綜合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資料圖

  8月30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審議並專題詢問脱貧攻堅工作情況報告。在談到貧困地區輟學問題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輟學原因有些是因為遠和貧困,還有一些是不願意學。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60%的學生屬於“不想上學”,所以觀念轉變是個很大的問題。

  有60%的學生屬於“不想上學”,這種因“厭學”而產生的“就是不想上學”現象,並非是第一次呈現在民眾面前。此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小學生僅有8.4%、初中生僅有10.7%,而高中生僅有4.3%。這意味着,不僅貧困地區輟學學生,那些非貧困地區、並未輟學仍在上學的學生,事實上同樣也存在“不想上學”的厭學問題。

  在“教育為本”早已深入人心的社會大背景下,何以會有大量學生存在“厭學”心理、“就是不想上學”?成因當然是十分複雜的。而這其中,除了貧困等經濟層面的外在客觀原因之外,一些學生及其家長自身主觀觀念上的偏頗,無疑也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和“很大的問題”,如近年來在不少農村地區再度“抬頭”的“讀書無用論”、“趁早打工掙錢”等錯誤的教育觀念。

  但是如果因此便將“就是不想上學”及其背後的“厭學”現象,完全歸咎於學生和家長的錯誤觀念,顯然又並不客觀全面準確。要知道,無論從心理學還是社會學角度來看,“學習、求知”其實原本就是人類的基本天性。這種語境下,“就是不想上學”的“厭學”現象之所以仍會存在,顯然意味着,在我們的現實教育過程中,“學習、求知”等天性事實上並沒有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充分的滿足,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嚴重挫傷、扼殺了。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除了學生家長自身觀念,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各種問題。

  比如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領域一直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造”的培養模式問題,側重於“填鴨灌輸式”而不是“引導啓發式”的教學方式問題,注重紙面考試成績、升學率而輕視全面綜合素養的考核評價模式問題,等等。很明顯,所有這些問題,不僅會損害挫傷學生的好學、求知天性,使之喪失原本應有的學習樂趣、信心,而且事實上也會無形中催生助長“讀書無用”之類錯誤的教育觀念,因為通過這種存在各種問題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旦步入社會,確實會存在某種“無用”問題。這正像此前媒體調查所顯示的,34.7%受訪者表示“後悔上大學”,而之所以“後悔”,51.5%的人認為,是因為在大學裏“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

  因此,面對“就是不想上學”這一現象,不僅要指出現象本身,更要反思其背後的成因,不僅要強調學生及家長身上的問題,更要深入剖析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而去改進解決這些問題。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