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橘燈 | 形象美學課隨想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馮秀平分享美樂#

  一連百日宅家,心情不免好一陣兒糟一陣兒的,唯聽銀齡書院薛曉萍老師講形象美學課是最快樂的。

  薛老師的課是在老人云集的“樂退族學堂”上講的,同學們想必都是老人,想必都是愛美的老人。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聽眾觀眾?在線人數一路攀升呢?

  不覺間,薛老師的十二講系列形象美學課程已講至第六講。

  從第一講 色無戒——誰持彩練當空舞;第二講 衣有情——天若有情天亦老;第三講飾有限——愁多焉得玉無痕;第四講絲無風——春風揚柳萬千條;第五講 包乃容——立教清淨貴自然;到了今天的第六講 知足樂——踏遍青山人未老。我場場不落,盡享美的盛宴。

  知足樂——踏遍青山人未老。有意思!知足,乃生活知足者常樂;知足樂,乃穿衣搭配合適鞋而快樂。

  兩者偏偏都是我喜歡的,一是生活不畏瑣事,摒棄煩惱,只尋快樂。二是穿什麼衣服,搭什麼鞋。顏色款式,流行與否,場合所適,我很在意。會體現在自己的生活世界裏,也是快樂中的一部分呢。

  想不起來曾在哪個展覽上見到過“三寸金蓮”,滿繡的尖尖小鞋,説實在,真看不出是鞋,只覺是件工藝品。

  我小時候,還見過裹過足的女人。那是我嬸嬸的媽媽,從山東來看女兒。我當時小,不知道她有多大年紀,印象中她胖胖的,走路時扶着牆啊門框的。她從不讓我們幾個孩子看到她的腳長成啥樣,越這樣我越是好奇。有一次她關門洗腳,我偷偷趴了門縫,那一瞬間的印象,怕是終生也忘不掉了。

  我的奶奶,我的媽媽都是大腳。媽媽也給我們講過,她的媽媽由於疼她,沒有讓她受過“這等罪”。

  那種曾在我國盛行千年,以“小”為美,遭塌女人之肌膚的做法,已然絕跡不會復生了。

  我們家幾個女孩兒的腳一個賽着一個的大。小時候媽媽還納鞋底,給我們做鞋。供不上我們穿時,也買一、兩雙。我歡蹦亂跳,腳長的快,穿鞋也費。媽媽開玩笑“你的腳是越摔越大,還長了牙齒”。那時穿的都是布鞋,後來有了塑料底的,還是布鞋。再有就是橡膠底的球鞋。

  那時穿皮鞋可真是奢望+奢侈。媽媽有一雙皮鞋,有那雙鞋時我還沒出生。是後來聽大姐姐説,是媽媽過哪年生日時,父親送她的禮物。媽媽平時捨不得穿。穿上時,是在父親朋友聚會時顯擺、顯擺。大姐描述,媽媽穿皮鞋的樣子,後來我常常想起。

  記得大姐姐六十年代結婚時,在王府井“同陞和”鞋店,是我同她一起去的,買了一雙皮鞋。是平跟的,黑色,系橫帶。真好看,我羨慕了好些日子。

  我工作時,全國的物質供應好像還緊張呢,“副食本、糧票、布票、工業券”都存在,買鞋有限制。

  我的人生大事時,就想有雙“高跟皮鞋”。“同陞和”鞋店雖掛着老牌匾,其經營性質已是國企。我一番周折後,才如願以償,用掉十幾元(當時將近半月工資)買到一雙約有四、五公分跟高的,黑色船型皮鞋,當時很時髦。這雙鞋跟着我好多年,後來實在過時,才棄掉了。

  隨時代的變化,生活的變遷,後來家裏裝修,在設計衣帽間的時候,我有了“鞋子專區”,更方便取放尋找。

  説女人美,是女人天生愛美吧。會隨時間年代,生活境遇,經濟狀況不斷不斷的增加妄想,但是不要妄想他人,自己給自己當家,自己覺得美,就是美了。

  美樂。美樂。

  2020年5月7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