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馬臨逝世 林鄭月娥表示哀悼
澎湃新聞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官網獲悉,該校第二任校長、逸夫書院創辦人,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馬臨教授於10月16日辭世,享年93歲。香港中文大學方面深感哀悼。
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介紹,馬臨1924年出生於北京,早年在西南聯大受教育,後赴英國里茲大學深造,研究蛋白化學,195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繼於倫敦大學醫學院及里茲聖詹姆斯醫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馬臨於1957年回港任教香港大學病理學系,196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出任高級講師,負責籌設生物化學系,後升任教授,因學術成就卓著,於1973年擢升生物化學系首任講座教授,並任理學院院長。1978年,馬臨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掌領大學發展,至1987年9月底榮休,服務香港中文大學歷二十三年。
馬臨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多年,領導有方,每多創新之舉。香港中文大學在其麾下順利大學體制整合,成立醫學院,倍增本地醫學教育實力;籌設併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逸夫書院,令大學的書院教育更具規模。
此外,馬臨廣納優才,又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同時,馬臨使得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大陸及海外學術機構的聯繫也大為加強。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表示:“馬教授是一位極具遠見的學者及教育家,對教育充滿熱情,向來毫不吝嗇指導學生及其他年青學者。自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以來,為大學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對大學的發展貢獻良多。他的離世不論對大學以至整個本港高等教育界均為重大損失。”
另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馬臨逝世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深表哀悼,代表特區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林鄭月娥表示,馬臨長時間服務香港中文大學,其領導才能、學術和教育成就備受各界尊崇,不但為香港中文大學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對香港高等教育亦貢獻良多。
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也表示沉痛哀悼。楊潤雄相信,香港中文大學以至整個高等教育界都不會忘記馬臨的貢獻。
他曾培養出多名乒乓球世界冠軍,10月12日他的突然離世令整個乒乓圈為之扼腕。他就是——全國知名乒乓球啓蒙教練、上海市黃浦區鉅鹿路第一小學原體育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柯元炘。
10月12日,全國知名乒乓球啓蒙教練、上海市黃浦區鉅鹿路第一小學原體育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柯元炘,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4歲。
在柯元炘的家中,來哀悼的人羣絡繹不絕,其中很多都是他曾帶教指導的學生。柯元炘的一雙慧眼,一生奉獻,造就了鉅鹿路第一小學一批批優秀的乒乓後備人才湧現。陸元盛、何智麗、井浚泓、唐薇依、馮喆等10餘位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都是從巨一小學這一乒乓搖籃中走出來的。鉅鹿路第一小學也由此獲得了“乒乓冠軍的搖籃”的美譽。幾十年來,在柯老師的帶領下,巨一小學為中國乒乓培養了13位國手,120多位省、市級運動員,在全國和上海市的小學生比賽中,獲得過百餘座獎盃。鉅鹿路第一小學也成為了“全國乒乓球特色學校”。
未了的世界冠軍夢
與柯元炘共事多年的原巨一小學副校長陸華告訴記者,柯老師原本是一名乒乓球愛好者,1964年調入巨一小學後,從菜板、門板、鋪板、地板和洗衣板這“五塊板”上熱火朝天的學生乒乓活動,柯老師開始了他的乒乓球創業。不是乒乓球專業出身,只是憑着一股子熱情,柯老師自己琢磨出一套啓蒙教學方法。
亞洲冠軍唐薇依緬懷啓蒙教練柯元炘時表示,她小時候在巨一打球時,球房還是毛坯房,條件雖艱苦,但柯老師的嚴格要求讓自己受益至今 ,“我們巨一學生的乒乓基本動作稱得上是最標準化的,我們的搓球基本功也是最紮實的。”
直到今天,在向陽杯全國少兒乒乓球比賽中,巨一小學出來的孩子依然是佼佼者。很多外地學生的家長,都是衝着柯老師,把孩子送到巨一小學讀書。手把手、親力親為、言傳身教,這就是柯老師的執教風格。陸華説:“訓練和比賽後的總結,柯老師總能抓住小選手的問題,一遍遍地親自喂球糾正。”
在巨一小學,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週都有一節乒乓球課,從巨一出去的孩子人人會打乒乓球。然而,曾是“世界冠軍搖籃”的巨一小學,許久沒有再出一個世界冠軍。興趣被分流、出生率降低等眾多因素使選才成了難題。有時學校辛辛苦苦培養的優秀苗子,一打比賽就被其他地方看中,就此不告而別。面對這樣的窘境,柯老師也曾與陸華有過多次的交流,心裏雖涼,但最後他總是一句,“外面的環境不能改變,我能做的就是教好巨一小學的這些孩子,實實在在地做事。”
柯老師出了名的嚴格,但孩子們都喜歡他,因為知道柯老師都是為自己好。球場上一絲不苟,球場外對孩子關心愛護,噓寒問暖,不忘惦記孩子們肚子餓不餓,經常買點心給孩子們吃。陸華介紹,柯老師只有付出,不求回報,以前沒有訓練津貼,後來一個月也才幾十元,但柯老師從不計較。再培養一個世界冠軍,成為柯老師一個未了的心願。據陸華介紹,現在有一個柯老師培養的孩子在上海隊集訓,就是柯老師非常看中的。
未了的理論體系著作
柯老師走得突然,身為教育界人士,他的離去更是體育界的一大損失。柯老師的學生朱曉燕特別難過和傷心,“我前段時間還去看過他,沒想到突然就走了。有一段時間我在學校幫助柯老師一起帶訓練,有幾天他外出比賽,專門用手寫了幾天的訓練計劃給我,非常認真仔細,讓我們很感動。”
柯老師手寫的訓練計劃
為了培養輸送“知識+技能”型的乒乓球運動員,退後的柯老師一直沒有離開學校,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為乒乓教練們交流、探討乒乓球啓蒙教學的平台,也是上海市、全國乃至世界乒乓同行們活動交流場所。工作室在乒乓球啓蒙教學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目標引領、經驗提升、研究創新、傳幫帶教、傳經送寶等途徑悉心傳授經驗,無私的教誨,讓各地青年教練們收益良多,進步顯著。
柯老師人生的最後一天,也是在他心愛的球桌旁。律師孫洪林難抑悲痛,12日當天下午,柯老師剛剛給孫洪林的小孫女上了一堂訓練課,“沒想到竟然成了柯老師最寶貴的最後一堂課。”機緣巧合下,孫洪林請柯老師指導5歲的小孫女打乒乓,並曾多次要付學費給柯老師,被婉言拒絕,“柯老師説他一生致力於乒乓球啓蒙工作,退休後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直到前不久才真正退下來,反而覺得心裏空蕩蕩的,能夠教我的小孫女打球他很開心。而且柯老師也與時俱進,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我的小孫女就是他新教學方法實踐的第一人,能夠看到小朋友在這麼短時間有很大進步他很欣慰,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肯收學費。”
上海乒乓球協會主席陳一平談及柯老師的離世心情沉痛,“柯老師為人低調,持之以恆地培養人材,更是難能可貴,他用自己一生的實踐走出了體教結合之路,實乃乒乓界的楷模。”因為常年在一線實戰教學,柯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沒有時間整理成系統的理論著作。陳一平表示,乒乓界人士有責任好好地總結,把他的精神和經驗傳承下去。
今年4月,年事已高的柯老師才真正的退而休。在此之前,柯老師從沒有過寒暑假,連過年也要訓練到大年三十,年初一又走進乒乓房。曾經有多次勞模和特級教師的療休養機會,柯老師也全部放棄。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小小的銀球作伴。陸華告訴記者,“我之前還跟柯老師説,現在終於有時間休息了,原本計劃春節一起去北海道旅遊……”
柯老師一生耐得住寂寞,奉獻給小小銀球,不爭名不為利。如今,笑嘻嘻的表情、球枱前一遍遍不厭其煩指導小朋友的身影……成為柯老師留給後人的印象。
(2017-10-15)
四十一年前的今天,周總理結束了他鞠躬盡瘁的一生,帶着世人的萬分敬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周總理的人格魅力不僅體現在革命事業上,在生活中,也是令人心生敬佩。雖位高權重,但他以身作則,節儉樸素例行一生,給世人留下佳話和無數個感人的歷史瞬間。謹以幾個小片段記錄偉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緬懷敬愛的周總理。
周恩來找鄧穎超借錢請客
1949年後,周恩來的工資400.8元,鄧穎超347.5元,他們每月拿出一半的工資接濟生活困難的親屬,剩下的錢則由秘書保管。有時周恩來會問:“我現在有多少錢?”鄧穎超知道後,覺得丈夫只説“我”,而不説“我們”,是大男子主義,此後就讓秘書給他們分別記賬。一次,周恩來和陳毅請《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組吃飯,但周恩來已經沒有錢了,只好用鄧穎超的錢。吃飯時,周恩來當眾宣佈:“今天請客的是小超,不是我,我自己沒錢了!”
1976年上百萬羣眾自發來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周恩來
周恩來與他最愛的紅燒獅子頭
總理周恩來生活很儉樸,但他卻是世人皆知的美食家。因為他生於淮揚菜的發祥地淮安楚州城,因此對淮揚菜更是情有獨鍾。紅燒獅子頭便是周恩來特別喜歡吃的一道菜。
據在周恩來身邊做菜多年的老廚師王詩書、桂煥雲回憶,總理喜歡吃燴乾絲、紅燒百葉結、紅燒獅子頭等。“文革”爆發前,每逢過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必要請工作人員一道吃頓“團圓飯”。這時,周恩來和鄧穎超都要親自下廚,做幾樣拿手菜。而總理最拿手、每次下廚必做的一道菜,就是紅燒獅子頭。
1958年“大躍進”之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總理堅持不吃肉、蛋、魚類食品,獅子頭便再也上不了他的餐桌。直到1965年國民經濟完全好轉了,他才又允許廚師為他做紅燒獅子頭。
年夜飯是小米稀飯和包子
周恩來身邊的工作人員最盼過春節,一臨近春節,暗暗喜悦,因為辛苦一年的總理,只有春節能充分睡兩覺。這兩覺可以不存壓力地自然入睡,自然醒來。
然而,建國後總理能和家人一起過年的機會不多。周恩來的侄子周保章1961年曾在西花廳和總理過過一次除夕,真實記錄了總理吃年夜飯的情況。
那天,總理把在京的親屬、工作人員及其家屬都請到了西花廳,連大人帶孩子,熙熙攘攘地把西花廳擠得滿滿的,足足擺了三大桌。人都坐好了,只見工作人員端上了熱氣騰騰的大包子和黃澄澄的小米稀飯。除夕宴就這樣開始了。一陣掌聲過後,總理笑容滿面地向大家問好,感謝大家一年的辛勤勞動。宴會主持人鄧穎超意味深長地説:“為什麼今天請大家吃小米稀飯和包子呢?是因為中國革命是小米加步槍打出來的;為什麼吃包子呢?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所以今天能夠吃到肉包子,我們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恩情。”鄧穎超的話剛一説完,大廳裏立即響起了掌聲。
周恩來與人藝的演員
按淮安老家習俗,正月初一晚輩是要給長輩拜年的,可是周恩來和鄧穎超在除夕之夜也在忙碌,特別是周恩來,每天忙到天快亮才上牀休息,過午時才起牀。鄧穎超告訴周保章,這是他們長期地下鬥爭和多年革命歷程中養成的習慣,現在已經沒法改了。這樣,周保章也就沒法給總理拜年了。
大年初一中午吃飯時,工作人員端上桌的是一碟窩窩頭,共四個,三個在下,一個在上,都是玉米麪做的。仔細一瞧,做法也和普通老百姓家一樣:圓圓的好似一座小山頭,底部有一個圓圓的孔洞,只是個頭比民間的要小一點。周保章感到奇怪:“大新年的,‘宰相’家不包餃子卻吃窩窩頭?”而在桌上吃飯的總共才三個人:總理、鄧穎超和周保章。周保章沒有多想,伸手就去拿窩窩頭。鄧穎超卻立即用筷子將他的手撥開,説:“慢,這是我和你伯伯吃的,你是客人,請吃客飯。”她隨即用手一指,“去盛大米飯吃吧。”周保章還想説,自己是晚輩,該吃粗糧,總理好像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向他投來慈愛而又不容爭辯的目光。周保章只好照他們的意思辦了,可是那頓飯他卻怎麼也沒吃好,每一口米飯都難以下嚥。
(2017-10-16)
15日下午,29歲的恩施咸豐女孩婁滔,睜着清澈的大眼睛,安靜地躺在武漢市漢陽醫院重症監護病牀上。此時,距離她患上“漸凍症”剛剛兩年。除頭部以外,她全身均已喪失知覺,依靠呼吸機維持着生命。
而就在一天前,婁滔的父親婁功餘剛剛完成了一件“女兒最大的願望”——正式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籤下名字,身後獻出所有有用的器官,並將頭部留給“漸凍症”醫學研究。
土家女孩長成北大博士
15日下午,54歲的婁功餘告訴記者,他和妻子汪豔梅是湖北恩施咸豐土家族人。女兒婁滔是兩人唯一的女兒,也是全家的“驕傲”。
婁滔就是身邊同齡人眼中的“學霸”:2007年,婁滔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5年後,被學校保研至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又以筆試面試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院,攻讀古埃及史。
學霸還是自強、懂事、陽光的“鄰家女”。婁滔從高中起離家住校,家裏每月給她幾百元的生活費,其餘所有開支,她完全靠刻苦讀書得來的獎學金;2008年,婁滔經過層層選拔,成為北京奧運會志願者,為美國總統布什、奧委會主席羅格等充當過英語翻譯;在高中同學趙怡心中,婁滔講義氣,樂於助人,“只要有事找她幫忙,她基本都沒問題”;在高中英語老師周道梅看來,婁滔性格開朗,最大的特點是愛笑……
人生規劃戛然而止
就當婁滔朝着人生規劃——成為一名傳道授業的老師邁進時,病痛來得猝不及防,打亂了一切。
婁功餘回憶,2015年8月,婁滔回家度暑假,經常説身體渾身沒力氣,上樓乏力。當時,父母還笑女兒“太嬌氣”。
10月,婁滔返校後,一天早晨給媽媽打電話,説左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這引起家人警覺。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天壇醫院、301醫院的數位國內權威神經專家診斷,婁滔患上罕見的運動神經元病,即已被大眾熟知的“漸凍症”,患者會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後連呼吸肌都無法自主,只有眼睜睜等死。
2年來,婁滔和家人在漫漫求醫路上,積極與疾病抗爭。但病情進展極快。2016年6月,婁滔脖頸以下完全癱瘓,進而發展到吞嚥、呼吸困難。2017年元月,婁滔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儘管如此,婁滔在患病期間,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女兒這輩子最喜歡的就是讀書!”婁功餘説。
留下心願報答愛心洪流
得知婁滔病重,她所就讀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各方師生髮起了愛心捐助,同時通過網絡眾籌,社會各界愛心籌款達上百萬元。為這個普通家庭負擔漸凍症昂貴的救治費用化解了燃眉之急。
10月9日,婁滔病情惡化轉到武漢進行救治後,漢陽醫院動用了全院力量,副院長謝彬組織制定院內救助方案,而副院長則孫濤協調院外醫療資源進行會診。
經過多方努力,入院時狀況危急的婁滔,目前病情穩定。15日,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青雲説:“全科輪流陪伴這個危重患者,就是希望她的精神不被疾病打垮!”
婁功餘感激地表示,每天探視的半個小時時間裏,感覺女兒精神狀態在好轉,“對抗疾病的信心回來了,臉上經常掛着微笑”。
一次,婁滔清醒時,她將護士喊到牀邊,以口授護士執筆的方式,寫下了幾百字的願望。她説:“請遵循我的意願,頭部留給醫學研究,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儘可以捐給他人使用。”
土家人有土葬傳統,但婁滔“要求”:將遺體火化,骨灰撒進長江,不要佔用土地修墳,給社會帶來負擔。“請讓我靜悄悄地離開,不留任何痕跡。”
婁功餘説,女兒曾説過一句話:“人活着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
記者 龍華 通訊員 孟佳 趙林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都市獵鹿人”:這病去佑安醫院或者新疆的兵團醫院,哈醫大也行!
網友“聖/xx劍”:願天堂沒有疾病!
網友“神蹟再現”:天堂裏沒痛苦
網友“耳東”:心都碎了。。。
網友“楊老剛”:醫療機構高興極了-愛心機構籌款一百萬元,都是給他們的!
(2017-10-15)
大刀會,誕生於清代民間的武術團體,最初以反清復明為活動主導。清朝滅亡後,大刀會基本變為民間自衞武裝,特別是東北淪陷後,大多數大刀組織都成為東北抗日的民間力量,被日本人視為眼中刺。
大刀會
1932年,遼寧莊河民眾為反抗日本統治,秘密組建新的大刀會,並推舉剛從奉天高等警官學校畢業的鞠抗捷(原名鞠仁卿)擔任參謀長,積極參與到抗日鬥爭中。僅僅一年時間,莊河大刀會就迅速控制全縣一半以上地區,逐漸引起關東軍高級軍官重視,引來當時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注意,於是命令部下森秀樹帶隊前去圍剿。
大刀會
森秀樹,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高才生,當時任偽滿洲國軍靖安軍第五聯隊少將聯隊長,就在他帶隊前往莊河途中,情報被莊河大刀會截獲。當森秀樹夜宿只有幾十户人家的土城子屯時,鞠仁卿果斷下令並指揮大刀會迅速包圍小村,趁夜對酣然入睡的森秀樹聯隊發動襲擊,幾乎全殲整個聯隊,而帶隊的森秀樹腦袋更是被鞠仁卿一刀砍下。
森秀樹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擊斃日軍高級將領的人很多,但親手砍下日寇人頭的應該只有鞠仁青一人。這次戰鬥後,日本關東軍瘋狂報復,終因人數及裝備懸殊,莊河大刀會被血腥鎮壓,鞠仁卿被迫入關,繼續從事抗戰工作。
鞠抗捷 (鞠仁卿)
抗戰勝利後,鞠仁卿開始從事計量工作,直至擔任國家計量科學院院長。鞠仁青在任期間,為中國計量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建立多項國家計量基準和標準。1991年5月24日,82歲的鞠仁卿因病去世。臨終前,鞠仁卿依然不忘當年砍殺森秀樹的事情,並遺言要求家人把自己埋在當年砍下森秀樹腦袋的地方,寓意即使死去也要鎮壓日本鬼子亡魂永世不得超生。
(2017-10-14)
“一個人活着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着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着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脱痛苦……”
最近,這份遺囑,讓無數網友淚目。
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
這段感人的文字,是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清醒時留下的“遺囑”。
10月9日清晨7時,婁滔被接到武漢漢陽醫院,家屬代替她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簽下了名字。
在和病魔抗爭2年後,2017年10月11日,婁滔所就讀的北京大學歷史學院領導,特地趕到武漢漢陽醫院,將一本北京大學“榮譽系友”證書,交到婁滔父親手中。
目前,在家屬的強烈要求下,婁滔處於“深度鎮靜”治療中。
武漢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一許姓負責人稱,依據有關器官移植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摘除,必須在“腦死亡”和“心死亡”兩種狀態下才能進行,此外供體器官的指標檢查,也有明確健康標準。
他表示,婁滔雖然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但其病在大腦神經指揮系統,身體各器官功能仍是正常的。不過,婁滔身體已出現感染,必須在抗感染治療外,才能捐贈器官。即便如此,依然要在家屬的意願下,在法制的框架下進行。
“女兒得了漸凍症後,強烈要求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10月12日,54歲的婁功餘和妻子汪豔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人。女兒婁滔,是兩人唯一的寶貝女兒。
在婁滔患病後,很多人都伸出援手。兩次愛心籌款100多萬元。朋友圈更是展開了捐助的接力。
她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身邊的同齡人來説,婁滔就是父母口中 “別人家的孩子”。
婁滔系恩施高中2004級5班學生。“能如此醉心於歷史,還是深奧難懂的古代埃及史,真是難得”,她的高中班主任兼歷史老師劉榮之這樣評價她。
“她最大的特點是愛笑。”在高中英語老師周道梅看來,婁滔同學性格開朗。
“只要有事找她幫忙,她基本都沒問題。”在同學趙怡心中,婁滔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07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英語成績超棒的婁滔,在媒體新聞中心做志願者,義務為全世界運動員做翻譯,獲得好評。
本科期間,婁滔的學習成績始終位列全系前三,2012年以優異的表現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世界上古史專業。
碩士期間,以世界史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一等獎學金,並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譯作一篇。
2015年,婁滔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古埃及史專業。
她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強。自從到北京讀大學後,除手機、電腦需要父母額外贊助外,每月生活費標準,一直都是1000元,其餘全靠獎學金。
婁滔很善於學習。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別人為論文忙壞了。但婁滔還在寢室看似漫不經心地養花、給同學做美食。最後一個星期,婁滔的洋洋灑灑幾萬字的論文交上來,被評為優秀論文。
在熟悉人眼中,她永遠是那個樂觀開朗、聰明好學的美麗女孩。
靈魂被囚禁在了身體裏
原本,婁滔的人生規劃,是畢業後做一名教授——傳道授業。
作為父母膝下獨生女兒,婁滔憧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要和父母住一個城市,最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可以不要天天見面,但要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
她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在學校跑過萬米長跑,還經常游泳。
一切來得猝不及防。
據婁功餘回憶,2015年8月,婁滔回恩施度暑假,經常説身體渾身沒力氣,上樓乏力。當時,父母還笑女兒“太嬌氣”。
10月份婁滔返校後,一天早晨給媽媽打電話,説一隻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經過一系列神經內科檢查,2016年1月中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協和醫院相繼對婁滔的病情作出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病,就是大家熟知的“漸凍人症”。
運動神經元病,屬於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病因病理不明。而婁滔所患這種,屬於遠端發病這種,其發病進程十分迅速。其可怕之處在於,患者大腦意識從頭到尾都是清醒的,會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後連呼吸肌都無法自主,只有眼睜睜等死。
也因此,這種病被描述為:靈魂被囚禁在身體裏。
為了不拖累男友,在患病1個多月後,婁滔主動提出和男友分手,並謝絕很多同學的看望。她希望,自己留在大家心目中的是一個健康美好的形象。
2年來,婁滔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
2016年10月,不見好轉的婁滔,被轉回恩施當地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做保守治療。她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發展到最後,連吃飯、張嘴都沒力氣了。2017年元月,因大腦缺氧深度昏迷,婁滔住進了ICU重症監護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儘管如此,婁滔在患病期間,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患病期間,婁滔經常説,好不容易進入了理想的校園,找準了衷情的學業,不能繼續奮鬥、有所作為,實在心有不甘。
據瞭解,“漸凍症”病人發展後期,整個人都如同麪條一樣癱軟。面對自己的病情,婁滔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勸她要繼續堅持。
最終,這個像天使一樣的姑娘,選擇口述遺囑,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並要求“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這份遺囑應該是她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剝蜜柚大王ゅ°”:最美的姑娘。
網友“成都用户66xxxx658”:小婁加油,你的病會好起來的
網友“A_華川紋繡國際-周老師”:看哭了……小天使,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病痛~
網友“你當你恆哥啊”:感動,你們是冰冷現實世界裏的暖色系。
(2017-10-15)
十六歲的時候來到了台北打拼,喜歡絕技演出,善於音樂和編導,更是被人們稱之為“亞洲第一飛人“。
從銀幕上的硬漢形象,到飛越黃河的豪壯場面,從憨態可掬地唱着《笨小孩》,到幕後製作大片的導演,柯受良在娛樂圈裏絕對算是響噹噹重量級的人物!
他曾經駕摩托車飛越金山嶺長城及西藏布達拉宮,1997年6月1日駕汽車飛越黃河的壺口瀑布以慶祝香港迴歸,有“中國第一飛人”的稱號。
而當天正好是星期天,央視一、四、八套和鳳凰衞視中文台現場直播這一盛況,使90多個國家數億人目睹了“小黑”哥飛越黃河的壯舉。
而他在娛樂圈人緣可謂是相當的好,他特別喜歡交友,甚至香港香港半個娛樂圈的明星都稱他為“大哥”!
不幸的是在二零零三年,他因飲酒過量,最終導致舊疾發作而離開人世。
(2017-10-14)
蔣介石逝世後,晚年宋美齡和晚年張學良對比強烈。晚年恢復自由後,張學良如洪水泄閘一般,頻繁接受採訪,不僅聊父親張學良、兄弟蔣介石,甚至大談自己的戀愛史和女人緣,包括與宋美齡的昔日點滴。
宋美齡晚年則不同,雖然宋美齡在許多美國人眼中是偶像般的存在,但宋美齡卻拒絕任何採訪、任何回憶,甚至若不是後來身體原因,並且在孔令儀的多次勸説下,宋美齡都不打算搬回曼哈頓市區。
宋美齡與蔣介石的結合,很多人視為政治婚姻,認為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完全沒有任何愛情,但在蔣介石的日記中,多次流露對宋美齡的愛慕之情,甚至告誡兒子:“凡認餘為父者,只能認餘愛妻美齡為母”。蔣介石甚至愛屋及烏,在宋美齡的影響下,傳統保守的蔣介石也開始偶爾看看電影、喝一喝洋咖啡,並且開始信奉基督教,為了表達信奉之誠意,蔣介石將《聖經》讀了多遍,並多處圈點、眉批,要知道,深受母親王採玉影響的蔣介石不喜外貨,篤信佛教,這一切都和宋美齡有着深切關係。
同樣,宋美齡對於蔣介石也是真愛滿滿。在工作中,宋美齡儼然蔣介石的私人外交家,精通多國語言的宋美齡,多次幫助蔣介石爭取西方支持,最為有名就數赴美爭取抗日援助,在生活中,知道蔣介石最愛蛋炒飯,宋美齡多次學習做法,並在家中為蔣介石親自掌勺。
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幾乎很少私人回台灣,即使在台灣,也搬出了自己曾經的住所。據宋美齡貼身侍衞講,宋美齡實在不願看到與蔣介石相關的生活氣息,怕觸景生情,太過悲傷,即便在美國,宋美齡也拒絕採訪、拒絕回憶,很大原因也是不想提及丈夫太多信息,想把那份愛私藏心間。
(2017-10-15)
“一個人活着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着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着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脱痛苦……”
最近,這份遺囑,讓無數網友淚目。
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
這段感人的文字,是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清醒時留下的“遺囑”。
10月9日清晨7時,婁滔被接到武漢漢陽醫院,家屬代替她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簽下了名字。
在和病魔抗爭2年後,2017年10月11日,婁滔所就讀的北京大學歷史學院領導,特地趕到武漢漢陽醫院,將一本北京大學“榮譽系友”證書,交到婁滔父親手中。
目前,在家屬的強烈要求下,婁滔處於“深度鎮靜”治療中。
武漢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一許姓負責人稱,依據有關器官移植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摘除,必須在“腦死亡”和“心死亡”兩種狀態下才能進行,此外供體器官的指標檢查,也有明確健康標準。
他表示,婁滔雖然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但其病在大腦神經指揮系統,身體各器官功能仍是正常的。不過,婁滔身體已出現感染,必須在抗感染治療外,才能捐贈器官。即便如此,依然要在家屬的意願下,在法制的框架下進行。
“女兒得了漸凍症後,強烈要求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10月12日,54歲的婁功餘和妻子汪豔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人。女兒婁滔,是兩人唯一的寶貝女兒。
在婁滔患病後,很多人都伸出援手。兩次愛心籌款100多萬元。朋友圈更是展開了捐助的接力~
她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身邊的同齡人來説,婁滔就是父母口中 “別人家的孩子”。
婁滔系恩施高中2004級5班學生。“能如此醉心於歷史,還是深奧難懂的古代埃及史,真是難得”,她的高中班主任兼歷史老師劉榮之這樣評價她。
“她最大的特點是愛笑。”在高中英語老師周道梅看來,婁滔同學性格開朗。
“只要有事找她幫忙,她基本都沒問題。”在同學趙怡心中,婁滔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07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英語成績超棒的婁滔,在媒體新聞中心做志願者,義務為全世界運動員做翻譯,獲得好評。
本科期間,婁滔的學習成績始終位列全系前三,2012年以優異的表現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世界上古史專業。
碩士期間,以世界史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一等獎學金,並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譯作一篇。
2015年,婁滔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古埃及史專業。
她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強。自從到北京讀大學後,除手機、電腦需要父母額外贊助外,每月生活費標準,一直都是1000元,其餘全靠獎學金。
婁滔很善於學習。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別人為論文忙壞了。但婁滔還在寢室看似漫不經心地養花、給同學做美食。最後一個星期,婁滔的洋洋灑灑幾萬字的論文交上來,被評為優秀論文。
在熟悉人眼中,她永遠是那個樂觀開朗、聰明好學的美麗女孩。
靈魂被囚禁在了身體裏
原本,婁滔的人生規劃,是畢業後做一名教授——傳道授業。
作為父母膝下獨生女兒,婁滔憧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要和父母住一個城市,最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可以不要天天見面,但要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
她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在學校跑過萬米長跑,還經常游泳。
一切來得猝不及防。
據婁功餘回憶,2015年8月,婁滔回恩施度暑假,經常説身體渾身沒力氣,上樓乏力。當時,父母還笑女兒“太嬌氣”。
10月份婁滔返校後,一天早晨給媽媽打電話,説一隻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經過一系列神經內科檢查,2016年1月中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協和醫院相繼對婁滔的病情作出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病,就是大家熟知的“漸凍人症”。
運動神經元病,屬於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病因病理不明。而婁滔所患這種,屬於遠端發病這種,其發病進程十分迅速。其可怕之處在於,患者大腦意識從頭到尾都是清醒的,會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後連呼吸肌都無法自主,只有眼睜睜等死。
也因此,這種病被描述為:靈魂被囚禁在身體裏。
為了不拖累男友,在患病1個多月後,婁滔主動提出和男友分手,並謝絕很多同學的看望。她希望,自己留在大家心目中的是一個健康美好的形象。
2年來,婁滔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
2016年10月,不見好轉的婁滔,被轉回恩施當地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做保守治療。她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發展到最後,連吃飯、張嘴都沒力氣了。2017年元月,因大腦缺氧深度昏迷,婁滔住進了ICU重症監護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儘管如此,婁滔在患病期間,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患病期間,婁滔經常説,好不容易進入了理想的校園,找準了衷情的學業,不能繼續奮鬥、有所作為,實在心有不甘。
據瞭解,“漸凍症”病人發展後期,整個人都如同麪條一樣癱軟。面對自己的病情,婁滔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勸她要繼續堅持。
最終,這個像天使一樣的姑娘,選擇口述遺囑,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並要求“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這份遺囑應該是她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
(原文題為《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這個北大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目…》)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深恩負盡近十年”:人美心更美,姑娘,希望那個世界沒有病痛,希望你來生幸福安穩,如果有的話
網友“夢的旋律”:今生沒希望了,祝你來世平安健康幸福快樂!也希望早日攻克這個難題,
網友“股海擒牛”:可敬
(2017-10-14)
“一個人活着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着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着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脱痛苦……”
以上,就是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在患上“漸凍症”以後,清醒時留下的“遺囑”。在和病魔抗爭2年後,2017年10月11日,婁滔所就讀的北京大學歷史學院領導,特地趕到武漢漢陽醫院,將一本北京大學“榮譽博士”證書,交到婁滔父親手中。
1
北大優秀女博士,原是恩施土家女
“女兒得了漸凍症後,強烈要求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10月12日,54歲的婁功餘告訴記者,他和妻子汪豔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人。女兒婁滔,是兩人唯一的寶貝女兒。
2007年,婁滔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預科班。5年後,被學校保研送至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又以筆試、面試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院,攻讀古埃及史。
婁功餘説,女兒高中就住校,獨立生活能力很強。自從到北京讀大學後,除手機、電腦需要父母額外贊助外,每月生活費標準,一直都是1000元。不足部分,全靠獎學金。
女孩子都愛吃、愛穿,婁滔在父母眼中,既乖巧,又會生活。“她能把一份方便麪,煮出美食的味道,衣服不超過50元一件,都是外貿店淘來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英語成績超棒的婁滔,在媒體新聞中心做志願者,義務為全世界運動員做翻譯,獲得好評。
婁滔很善於學習。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別人為論文忙壞了。但婁滔還在寢室看似漫不經心地養花、給同學做美食。最後一個星期,婁滔的洋洋灑灑幾萬字的論文交上來,被評為優秀論文。
婁滔的人生規劃,是畢業後要做一名教授,傳道授業。
對於未來,婁滔憧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要和父母住一個城市,最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可以不要天天見面,但要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
她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在學校跑過萬米長跑,還經常游泳。
婁功餘説,2015年8月,婁滔回恩施度暑假,經常説身體渾身沒力氣,上樓乏力。當時,父母還笑女兒“太嬌氣”。10月份婁滔返校後,一天早晨給媽媽打電話,説一隻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起初,以是頸椎或者腰椎問題。直到“北醫三院”和多家大醫院權威教授會診,才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病,屬於神經系統疾病,俗稱“漸凍症”,目前病因病理不明。而婁滔所患這種,屬於遠端發病這種,其發病進程十分迅速。其可怕之處在於,患者大腦意識從頭到尾都是清醒的,會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後連呼吸肌都無法自主,只有眼睜睜等死。
為了不拖累男友,在患病1個多月後,婁滔主動提出和男友分手,並謝絕很多同學的看望。她希望,自己留在大家心目中的是一個健康美好的形象。
讓家人感動的是,在婁滔患病後,很多人都伸出援手。兩次愛心籌款100多萬元。
2年來,婁滔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
2016年10月,不見好轉的婁滔,被轉回恩施當地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做保守治療。她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發展到最後,連吃飯、張嘴都沒力氣了。2017年元月,因大腦缺氧深度昏迷,婁滔住進了ICU重症監護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儘管如此,婁滔在患病期間,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
婁功餘説,“漸凍症”病人發展後期,整個人都如同麪條一樣癱軟。女兒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勸她要繼續堅持。
一次,她將護士喊到牀邊,以口授護士執筆的方式,寫下了本文開頭那三個願望。
10月9日清晨7時,經過省紅字會牽線搭橋,婁滔被接到武漢漢陽醫院,家屬代替她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簽下了名字。
目前,在家屬的強烈要求下,婁滔處於“深度鎮靜”治療中。
武漢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一許姓負責人稱,依據有關器官移植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摘除,必須在“腦死亡”和“心死亡”兩種狀態下才能進行,此外供體器官的指標檢查,也有明確健康標準。
他表示,婁滔雖然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但其病在大腦神經指揮系統,身體各器官功能仍是正常的。不過,婁滔身體已出現感染,必須在抗感染治療外,才能捐贈器官。即便如此,依然要在家屬的意願下,在法制的框架下進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仙桃用户66xxxx658”:恩施女孩對國人的愛永不放棄好想活下來可惜病折天不由人算一敬有你這樣的人希望人間以後不再有同樣病出現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