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王民:在錘鍊和轉型中大步邁向產業高峯
圖為2017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暨50強峯會活動現場。何治威 攝
徐工王民:在錘鍊和轉型中大步邁向產業高峯
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 以“新變化・新定位・新未來”為主題的2017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暨50強峯會19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15個國家325家工程機械主流製造企業、配套企業、代理商、租賃商、施工企業的企業代表出席大會。
大會發布了“2017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領軍企業徐工集團位列第7位,連續數年成為唯一進入前10的中國企業。會上,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作了題為《在錘鍊和轉型中大步邁向產業高峯》的精彩演講。
圖為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何治威 攝
高端突破,基礎紮根,實現蜕變轉型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連續數年下滑,但行業加緊推進轉型升級,積極應對市場、產業層面挑戰。通過穩步推進改革,調整產能結構、產業結構,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節能減排、質量效益”發展模式,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核心競爭力加速提升,海外拓展進入深水區,這些都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實施強國戰略打下基礎。
“投資拉動型的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在經濟新常態之下從高峯一路持續回落,直到最近一年才逐漸企穩向好,世界工程機械市場尤其礦業裝備市場經歷了同樣的持續陣痛,但一定要看到,行業這五年並非原地踏步、裹足不前,由徐工經營實踐折射行業發展之路,更是經歷了一輪峯迴路轉的浴火錘鍊和蜕變轉型。”在總結過去幾年徐工的變化時,王民歸納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高舉高打,高端突破。王民表示,五年來,徐工緊緊扭住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牛鼻子,狠抓“技術領先、用不毀”行動金標準落地,跳出行業低端、低檔次、同質化、粗放式發展競爭格局,在高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噸位“三高一大”領域開始擁有了中國聲音和一席之地。8月30日,徐工300噸礦用挖掘機、110噸礦用自卸車、300馬力礦用平地機等120多台、總價值近2億美元大型成套礦業裝備出口發車,代表了中國礦業裝備的崛起,更是中國企業轉型突破的標誌。
第二是基礎紮根,厚積薄發。徐工牢牢錨定技術創新和國際化兩大支撐戰略,堅決突破了高端產品創新與液壓、傳動、智能控制、行走等系統關鍵零部件,加快了物聯網、工業雲與智能製造佈局;全面發力“一帶一路”與國際化市場,全面發力全球化研發佈局與跨國併購,全面發力綠地建廠與KD工廠全球化製造佈局,全地面起重機進入德國和歐洲市場,受到用户高度評價;突破了起重機、壓路機、裝載機三大傳統主機的產業格局,打造出挖掘機、樁工機械、混凝土機械、礦業裝備等具有全球行業競爭力的主力板塊,培育出環境、重卡和消防、高空作業與路面養護機械等新產業,開啓了徐工高端化、國際化、世界級發展的新時代。
第三是浴火錘鍊,蜕變轉型。緊緊圍繞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可持續的“三有一可”發展理念,徐工將企業戰略調整與運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了全面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上,狠抓風險出清與管理提升,狠抓結構調整與基礎夯實,狠抓質量效益與效率效果,歷經數年低谷淬鍊而全面重回增長軌道,鑄就了鋼鐵般的戰鬥隊伍、勇氣堅韌的奮鬥精神和百年徐工的大器文化。
王民表示:“行業蕭條本身正是企業再發展的飛躍台,徐工不喜歡在野蠻的高速中粗放生長,更喜歡在中低速的理性與逆境中錘鍊企業與隊伍,沒有這五年的浴火錘鍊與蜕變轉型,就沒有行業的今天,也不會有徐工的今天和未來。這五年,行業的最大變化是,發展慢慢被壓得越來越實;徐工的最大變化是,越來越是個擁有世界級管理架構的現代化企業。雖然前方有更多挑戰,但徐工已經有基礎、有實力代表中國企業全力走向高端化和國際化深海,全力衝刺珠峯登頂最後幾百米的艱難道路。”
圖為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何治威 攝
徐工的六點戰略考量與發展思考
產業大會上,中外企業家就全球、特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發展走勢、競爭格局變化、海外拓展、競爭力打造提升等話題,展開深入而前瞻性的探討。
今後行業前行之路怎麼走?徐工發展之路怎麼走?王民表示:“展望十九大之後新五年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必將乘風破浪、穩健前行,世界經濟與全球工程機械市場也將迎來新一輪景氣週期。”站在新舊動力轉換和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的時代節點上,王民向與會者分享了六點徐工的戰略考量與發展思考:
第一是定力堅守。王民説,徐工堅守工程機械主業的戰略定力永遠不會變。一個矢志不渝珠峯登頂的企業千萬不能環顧左右而言它,更不能分心。徐工有一批穩定的核心人才隊伍,支撐我們歷經無數困難挫折走到今天,這支隊伍最大特點是,一根筋地只認做工程機械。
第二是清醒理性。王民表示,一定要清醒地看到,中國工程機械品牌在產品的技術、質量、國際化水平、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智能製造、關鍵零部件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強手相比還有很大距離,必須看到差距保持清醒,理性地去尋找自己的發展之路,找準差距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只有明差距並不斷對標趕超,才能一步步做成受人尊敬的長壽企業和世界級品牌。
第三是戰略聚焦。中國企業與老牌跨國公司最主要差距還是在技術和質量上,就是產品的先進性和可靠性上,不能在先進性和用不毀上實現突破,就永遠處在中低端和低水平。所以,技術和質量是我們戰略聚焦的關鍵點,説到底要落地“技術領先、用不毀”行動金標準,就要埋頭苦幹搞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發,要一點一滴打磨、改進、提升主機與零部件,要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控制上加快創新,關鍵讓用户拿到產品只管用、就是用不毀,這個做到了無論市場好不好,自己都會更加有競爭力,會處在競爭的制高點上,這是永保基業常青的核心基石。
第四是國際突破。眾多中國企業已經大步走向國際市場,但在國際市場上我們還是一個小學生,海外適應性產品開發、當地化人才文化融合、匯率波動與全球化風險管控等都充滿挑戰,我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突破。與跨國公司相比我們一大短板是海外收入佔總收入比重只有約30%,五年達到50%將是我們最大的戰略機會。
第五是智能製造。智能製造本質是給用户提供更多樣化、更高質量的產品,無人化操控、智能互聯工程機械、物聯網與工業雲、大數據分析應用等,都將打開用户價值空間與後市場新藍海,中國企業要在智能製造技術滾滾向前的進步浪潮中搶抓把握機遇,精準地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智能製造新道路。擁抱智能製造若失之交臂,錯失的不僅是互聯網+,更將迷失產業位置與未來。
第六是智慧羣體。王民強調,中國企業的產業未來要打造堅韌厚實優秀文化,更要培育一個世界範圍內智慧羣體,這個智慧羣體包括全球最優秀技術精英人才,包括大批國際化、信息化精英人才和高技能工匠精英人才,都要全力以赴地學習鏈接應用新知識、新思維,使自己擁有全球視野和領先的思想與理念,全力以赴地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艱苦奮鬥、紮實苦幹,堅定不移地打造出技術領先、用不毀的產品,堅定不移地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可持續的“三有一可”發展,真正成長為邁向全球工程機械產業最高峯的世界級中國品牌,奏響中國裝備、裝備世界的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