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500萬人佔據762萬大陸?澳大利亞為何始終地廣人稀?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作為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有着76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

然而如此巨大的國土面積上,澳大利亞人口才區區2499萬,遠不及我國一座一線城市的人口數量,這也使得澳大利亞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廣人稀的國家。

一般而言,如果國土位置緯度較高,如俄羅斯和加拿大,因氣候寒冷使得生育成功率低進而導致人口稀少再正常不過,但澳大利亞緯度遠低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人口卻比兩個中高緯度國家還少。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自然條件惡劣

澳大利亞雖然國土面積大,但適合生存的地方卻小得可憐。

因為國土基本處於中低緯度,南迴歸線和南緯30度線橫穿國土,這使得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被較為乾燥的東南信風帶和更為乾燥的副熱帶高壓帶控制。

由於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近地面盛行下沉氣流,最終會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所以在澳大利亞大陸內部,是面積高達155萬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亞沙漠。而在沙漠的邊緣,是相對濕潤的熱帶草原氣候。

而因為西風漂流在澳大利亞西部分流向北形成西澳大利亞寒流,為沿岸帶來了降温減濕的效果,因此澳大利亞沙漠延伸到了西海岸。

相比之下,由南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形成的東澳大利亞暖流,則為沿岸帶來了增温增濕的效果,使澳大利亞東部遠比西部濕潤。

但問題是大分水嶺的存在將澳大利亞分割成了東西兩個迥異的世界。由於澳大利亞所屬的印度洋板塊同太平洋板塊發生俯衝擠壓,這使得澳大利亞大陸自動向西形成了“山地—平原—高原”的地形特點,這與南北美洲呈對稱態勢。

由於大分水嶺的存在,

一是隔斷了副熱帶高壓帶和東南西風帶,使大分水嶺東部成為季風區;

二是阻斷了東海岸的暖濕氣流,在大分水嶺西部形成了明顯的雨影效應;

三是由於大分水嶺幾乎貼近東海岸,這使得東部濕潤區面積遠小於西部乾旱區;

最後,大分水嶺海拔不過2000多米,遠未達到雪線高程,這使得澳大利亞大部分河流因沒有冰雪融水補給而產生季節性乾涸。

並且因為西部高原海拔同樣不高,這使得澳大利亞中西部在事實上非常乾旱,乾旱面積佔到了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的70%以上,真正適宜發展種植和畜牧業的區域,不足國土面積的4%。本次澳大利亞火災,除了政府不作為的根本原因,澳大利亞乾旱環境的客觀原因也不容忽視。

在這樣的情況下,養活2499萬人口事實上也屬正常。

2、人口基數較小

和美洲一樣,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澳大利亞大陸也有着自己的土著居民,不過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人口遠不及美洲。再加上澳大利亞大陸遠離其他大陸,基本與世隔絕,在人類文明之前來到澳大利亞的人口也屈指可數。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到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後,英國的殖民也隨即開始。在這樣的情況下,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印第安人一樣,被屠殺和疾病折磨得幾近滅絕。所以今天的澳大利亞,才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白人國家。

而澳大利亞的白人,最早來自於英國的囚犯以及淘金的移民。

和美國加拿大一樣,最早的澳大利亞是英國囚犯的流放地,從1788年1月18日菲利普船長率領的六艘船隻共1530人到達澳大利亞悉尼開始,這一包含了736人囚犯的團隊就成了澳大利亞白人的“種子”。

隨後因為澳大利亞地理位置偏僻,英國陸續將更多囚犯流放到這裏,澳大利亞人口也開始不斷增加,到1850年達到40萬人。

19世紀中期,澳大利亞陸續發現金礦,由此開始了瘋狂的淘金熱,吸引力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紛紛湧入,澳大利亞人口開始迅速增加,在1960年達到了110萬人。

隨後,因為澳大利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對發達的社會條件,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移民目的地,澳大利亞人口也不斷增加。

由於澳大利亞白人的歷史非常短暫,更因為白人人口基數太小,這使得澳大利亞人口雖然增長率很高,但人口數量始終不高。

另外,由於澳大利亞經濟高度發達,僅依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就能賺取大量外匯收入,這使得澳大利亞人口生活水平高,社會福利好,人口的生育意願也不高。

所以,時至今日,澳大利亞人口依然相對較少。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