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漲了754萬倍!8年前只要4萬塊買些比特幣 如今中國首富可能就是你了 更大風險看11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比特幣儼然一隻不死鳥。嚴監管之下,比特幣再次突破前期高點,但似乎結局已經註定。
這兩天的比特幣市場,有個段子火了。
比特幣突破5800美元(約合人民幣38280元),2009年發行當初,1美元相當於1300個比特幣,啥叫投資?8年翻了754萬倍,當時你只需花38460元人民幣買些比特幣,那現在中國首富就是你了,現在的許家印以2900億成了中國首富!
不僅是漲幅驚人,從比特幣6361億人民幣(967億美元)市值來看,也不輸給A股上市公司,在A+H市值排名TOP20來看,比特幣大致可以排到第11位。
此外,比特幣市值還超過了多數國際知名企業,如必和必拓(96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6355億元)、高盛集團(92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6111億元)、摩根士丹利(89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5861億元)和Netflix(84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5559億元)。
在ICO被緊急叫停、各大比特幣平台宣佈暫停人民幣交易業務後,比特幣價格再度上演過山車行情,從最低點的16661元到如今的即將破4萬大關,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與此同時,全球監管都加大了對比特幣的關注,態度緊縮。
我們先來看看比特幣的歷史。
✪
2009年1月3日
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第一批50個比特幣。
✪
2010年5月21日
一位程序員用1萬個比特幣購買了價值25美元的披薩。這項交易誕生了比特幣第一個公允匯率。
✪
2011年2月9日
比特幣價格首次達1美元。比特幣與英鎊、巴西幣、波蘭幣的互兑交易平台先後開張。
✪
2012年12月6日
世界首家官方認可的比特幣交易所——法國比特幣中央交易所誕生。
✪
2013年3月30日
按市值換算成美元后,全部發行比特幣總值突破10億美元。
✪
2016年
從年初約2800元上漲至超過6800元,漲幅超100%,創三年來新高。同時,ICO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
2017年
比特幣強勢上漲,從年初80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37000元左右,目前市值已逾960億美元,ICO在國內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幣價即將衝擊4萬大關
“混過幣圈買過比特幣的人,一般都不想再買A股了,因為已經不能刺激到投資者的大腦皮層了。”一位比特幣玩家對券商中國記者聊到。
確實,比特幣一直在創造着神話行情,而這行情中也伴隨着無數一夜暴富和為之傾家蕩產的故事。今年九月初,野蠻生長的ICO(虛擬貨幣首次公開發行)迎來了重拳監管。央行等七部委發佈提示防範ICO融資風險的通知,明確要求全面摸排、一律叫停ICO新發行的項目,對已完成的ICO項目要逐案研判,針對大眾發行的要清退。ICO業務被全面叫停。
受此影響,數字貨幣哀鴻遍野,一片暴跌。半個月內,比特幣價格從32000元左右最低跌至16661元,幾近腰斬。然而,暴跌行情僅持續了半個月,9月17日,比特幣價格觸底反彈,至截稿時間,幣價收於37599元,離突破4萬大關僅有一步之遙,月內實現價格翻番。而相比於今年年初比特幣的價格,漲幅已達470%。Coindesk數據顯示,境外比特幣價格達到5200美元的,比上週上漲了18.75%,比上個月高23%。打破了九月最高點5013美元。
幣價上漲的邏輯
空頭不死,漲勢不止這句話,用在比特幣這波上漲行情上尤為貼切。
“有朋友經常問為啥比特幣又漲了,其實根本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不看好比特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這些人才是比特幣真正的潛在購買者,會逐步轉化如果大部分人都認可比特幣看好比特幣並且都買了比特幣,那麼比特幣就要跌了。”一位幣圈大牛在朋友圈內發表自己的觀點時提到。
同時,比特幣價格的上漲和區塊鏈技術的大力發展也息息相關。由於比特幣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區塊鏈應用,而隨着各大區塊鏈聯盟的成立以及各國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與探索,區塊鏈將會應用於越來越多的場景。屆時,區塊鏈技術的普及也會對比特幣身價起到拉昇的作用。
除此之外,OKEx分析師認為:
第一,比特幣價格或已利空出盡。受政策影響,不少持幣者呈觀望態度,市場的流動性下降。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比特幣價格上漲成為必然。
第二,投資者對於比特幣信心只增不減。由於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交易品可以在八年時間內實現754萬倍的漲幅。因此投資者堅信即使價格下跌也是短期現象。
第三,比特幣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避險資產。諸多國家還未從10年前的金融危機帶來的陰影中走出來,當前美股泡沫繼續膨脹,原有金融體系是否面臨崩盤險境依舊是投資者擔心的問題。比特幣的強勁表現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市場,資金的湧入又會推動價格上漲,因此,比特幣躋身避險資產行列更受歡迎。
另有觀點認為,上漲還主要來自11月份即將到來的分叉投機預期。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比特幣再次暴漲的驅動力應該是即將到來的硬分叉風險激發了市場投機情緒,高風險意味着高收益,若發生了分叉會形成重要利空,但若沒有分叉或分叉本身並未導致社區的嚴重分裂,則一直被分叉風險壓制的比特幣可能迎來暴漲行情。當前的快速上漲,可能是市場對後續分叉樂觀情緒的一種提前反映。
不過,OKEx分析師也給出了投資提醒,上漲不言頂,比特幣短期內價格仍有繼續衝高的可能性,短線可繼續看多,但中長線投資者在目前位置不建議追多。
全球態度緊縮
在比特幣去中國化的過程中,全球面對數字貨幣的態度也在愈加謹慎。
之前對數字貨幣一直持開放態度的俄羅斯近日也敲響警鐘。普京表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已經構成了嚴重風險,該國有可能會出台政策對數字貨幣進行監管。俄羅斯財長也於近日發聲稱“加密貨幣是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不應該忽視它們的崛起,但它們需要接受監管”。
摩根大通CEO也在兩個月內兩次對比特幣進行貶斥,認為政府遲早會進行監管打壓,曾稱比特幣是“比鬱金香泡沫更糟糕的騙局”。
擁有“華爾街影子總統”之稱的美國資產值第一大銀行摩根大通CEO戴蒙,不僅打破了此前一天稱“再不談比特幣”的誓言,還與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的掌門人芬克一道,攻擊比特幣的真正價值是犯罪和洗錢。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也於近日發聲看空比特幣,他認為隨着加密貨幣持續面臨各國政府的監管壓力,比特幣價格終將崩潰,但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會蓬勃發展。
歐洲央行則對數字貨幣的支撐技術持謹慎態度。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還沒有成熟到足以使歐洲央行在決策過程中或支付體系中需要考量的程度,將繼續關注這項技術的發展。歐央行副行長也表示稱比特幣只是投機工具,並非貨幣。
重大變革與風險將在11月落地
從種種跡象和預期來看,11月份將會迎來的分叉是推動此輪價格上漲的最重要原因。那麼比特幣分叉是怎麼一回事,又有什麼影響,會帶來風險還是福利,且聽記者一一道來。
首先吃瓜羣眾們需要明確的是,11月份的這次分叉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計劃有預期的,與分叉相關的爭論自比特幣誕生後不久就已產生,可謂由來已久,是比特幣技術升級的需要,也是比特幣各相關方利益紛爭的結果。雖然此次分叉是大概率事件,但最終結果尚未確定。
比特幣最初的設定是每個區塊大小為1M,平均每十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比特幣網絡理論上每秒最多可以處理 7 筆交易。隨着比特幣持有者和區塊鏈上交易的不斷增長,原本1M的區塊大小已不足以支撐日漸龐大的交易量,網絡擁堵、交易延遲等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比特幣社區探討了種種方案,主要包括將“隔離見證+閃電網絡”,以及修改比特幣區塊鏈的代碼,以期突破1M區塊上限,即比特幣擴容。
比特幣各相關方曾提出了多種擴容方案。目前達成共識的方案是“紐約共識”,即先在比特幣區塊鏈主鏈部署隔離見證,隨後在11月再進行1M到2M的區塊擴容,屆時比特幣交易擁堵的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但該方案並未得到Bitcoin core即比特幣核心開發社區的認可。紐約共識中並沒有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參與。該核心團隊揚言,若擴容被執行,團隊就要在11月份之前再進行分叉,堅持1M的區塊大小。此次對分叉的預期正是基於這一背景。
分叉對比特幣意味着什麼呢?為何鬥爭如此複雜。主要原因是對比特幣理念的理解不同和背後的利益糾紛。如果只部署隔離見證,那麼礦工通過驗證交易獲取的報酬就會降低。而Bitcoin core堅持不擴容,並用隔離驗證+閃電網絡的方式解決比特幣區塊鏈擁堵的問題則是因為,一方面小區塊更能保證區塊鏈的安全,另一方面防止礦工權利過大導致比特幣的中心化 。
Bitcoin core認為,中本聰最初創造比特幣的目的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安全的交易網絡,安全性、不可逆轉性和獨立性是它的本質。一旦發生硬分叉,區塊大小從 1M 擴大到 2M,隨着時間推移,當 2M 也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區塊體積繼續擴大,直到最後普通的私人計算機難以運行整個區塊鏈,所有的算力都集中到礦工身上。這樣一來, 礦工就能夠依靠手中的算力,削弱區塊鏈原本依靠全節點共同維護的最小化用户間信任的安全模式,導致區塊鏈網絡的中心化。
這一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實際上,類似的“分叉”早在今年七月底已經發生。在該次分叉前,比特幣價格也曾有25%左右的跌幅。而分叉後,由於不確定性的消除,比特幣價格打開了上升空間,整個八月都呈上升態勢,屢創歷史新高。
7月底的分叉帶來的另一“重大利好”是新幣種BCC的誕生,BCC複製了分叉前的比特幣區塊鏈,分叉後的區塊則擴容至8M,隨後該幣種在多個交易平台上線,最高價格曾將近6千元,目前價格在2千元左右,總市值排名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BCC的獲得方式。最初的BCC並非通過購買,而是按照原有的比特幣進行1:1發放。即一個比特幣贈送一個BCC,相當於是“白撿的”。
正是基於7月底分叉的經驗——幣價上漲並且附送新幣種,投資者對接下來11月份這次分叉的預期普遍樂觀。也出於對免費獲得新幣種的心理,推動了交易量和交易價格的攀升。
分叉對於比特幣來説,雖然可以帶來技術上的升級,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算力的分散,併產生“到底誰是比特幣”的爭議,甚至削弱對“總量2100萬枚”的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分叉可能面臨“重放攻擊”的風險。根據火幣區塊鏈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郭大治向證券時報記者的介紹,分叉之後,原有比特幣持有人應該獲得分叉之後的兩個幣,但是由於分叉初期程序的不完善,在支付BTC1時可能會順帶把BTC2也送給別人,這個可以通過設置規避,7月的分叉中就主動修改了程序,但這次為了爭正統都不修改程序,程序改的越少越有可能繼承“比特幣”這個名字。比特幣持有者應該注意此風險並加以規避。
百萬用户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台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是的,你沒有看錯,比特幣在八年之間增長590萬倍。
今年九月份,《中國人民銀行 中央網信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商總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文件出台,使更多人注意到了比特幣。
每當比特幣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時,主流媒體總會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分析一下比特幣。早先,這些分析總是集中在比特幣是不是騙局。而現如今的分析總是集中在比特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貨幣。
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11月1日有人用“中本聰”的化名在某個密碼論壇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比特幣的模式、去中心化,不可增發,無限分割。
2009年1月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50個比特幣,比特幣誕生。
2010年12月中本聰離開,留下無數懸念。這段時間算得上是比特幣創世時代。
隨後比特幣寫出了一個財富神話。它使少數先知先覺的人,在短時間內成為億萬富翁。有人統計過,從2009年中本聰第一次挖出五十個比特幣到現在,八年時間增長了整整590萬倍。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説,假使你在09年初花一百元人民幣買入比特幣。隨後無論幣值如何波動,你都不為所動,持幣至今。恭喜你,你已是身價過億的富翁了。這簡直完爆股神巴菲特等投資人的收益啊。
當然,估計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事情。
2010年有一個極客用一萬枚比特幣買了一個價值二十五美元的披薩。這在當時或許只是一件新奇的事件,虛擬貨幣交換實物,感覺就像用遊戲幣買東西。但在今天這個時間點馬後炮地往回看,估計這位極客腸子都悔青了,這哪是吃披薩啊,簡直是在吃比薩斜塔啊!
所以比特幣暴漲到今天三萬多人民幣一枚,是在人們意料之外的。時至今日,依然有那麼多人把比特幣類比成鬱金香泡沫,龐氏騙局。這是認知惰性的表現。
比特幣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呢?
這就要理解比特幣的本質。比特幣究竟是什麼東西?
有人會説,比特幣是虛擬數字貨幣。這是大眾熟知的概念。
但實際上比特幣不是貨幣,其本質是一種記賬系統。
這種記賬方式沒有一箇中心,是去中心化的結構。每一筆交易公開透明。每一個用户都有一個賬本,記錄了每一枚比特幣誕生初至今的每一筆交易。
比特幣不像黃金珠寶本身有使用價值,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是去中心化的賬本。這是顛覆式創新,是範式的轉移。簡單説,因為比特幣去中心化,所以它值得信任。信任本身就是價值。
信任本身就是價值。這句話怎麼理解?要從會計記賬方式演變説起。
人類早先的生活是狩獵和採集,餐風飲露,沒有囤積糧食的概念。
然後單式記帳法出現了。
單式會計法最早的起源,應該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的楔形石桌上。這個系統簡單有效。你只需要在總賬本上寫一個標記,類似於“如此如此,你欠我五十美元。”
這意味着人們有了私有財產,於是有了交易,商業由此誕生。
到了十五世紀,大航海促進商業發展,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交易更加頻繁。在15世紀末,一位方濟修士最終編撰了複式記賬體系,並且讓這項體系成為了威尼斯商人的記賬體系。這全都感謝於印刷術的力量。
至今我們仍在使用複式記賬法。今天會計的工作,有一個就是逃税漏税,所以複式記賬還是有很大的侷限性。
這時候,有個叫井尻雄士的人,他結合密碼學和會計學創造了三式記賬法。08年,有個叫中本聰的人利用三式記賬系統,發明了比特幣。
這是第一個三式記賬法的成果例子。
兩個人之間的交易會被去中心化網絡中的成員共同見證。消滅欺騙,只有信任。這就是比特幣背後區塊鏈技術和加密技術的價值所在。也是那些看好比特幣價值的人之理由。
看多比特幣的人,賭的是人類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2017-10-12)
在2008年10月,一個名為"中本聰"的人在一篇學術論文上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隨後,比特幣便存在於依據其思路設計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絡中。它是由一長串計算機代碼組成的"數字貨幣",一度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寵兒。
關於"中本聰"其人,公眾一直沒有停止對其身份的猜疑。但TA從提出比特幣概念到比特幣軟件被成功開發,直至2011年從比特幣社區消失。
外界估算“中本聰”本人可能持有多達一百萬枚比特幣,按照今天的美元比價計算,大約價值 30億美元。
據一些資料顯示,比特幣的開發者兼創始者,是一位1949年出生的日裔美國人。他愛好收集火車模型,職業生涯中有多處保密。
2008年,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
2014年3月6日晚間消息,美國自由撰稿人莉亞·麥格拉斯·古德曼(Leah McGrath Goodman) 週四在《新聞週刊》(Newsweek) 網站發表文章稱,她已經找到了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並與他進行了面談。據稱,該人隱居在洛杉磯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 山腳下的一座房子裏。
據麥格拉斯描述稱,“我來到這裏,試圖深入瞭解中本聰及其低調的生活狀態。滑稽的是,這個被認為發明了比特幣的人居然退隱到了洛杉磯聖貝納迪諾,宅在家裏,全然不理會其估值過億美元的比特幣財富。”
他的兄弟這樣評價中本聰:“他是個偉大的工程師,我只是平凡的工程師。 他很聰明,沉迷在自己的思維世界。數學、工程、電腦……你能説出來的,他都能做到。但我哥哥也是個混蛋。他做的是機密工作,曾經有一段時間,他的人生是一片空白。你不可能找到他的,他會否認一切。他從未承認過是他發起了比特幣。”
還有2016年5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澳大利亞企業家克雷格·萊特(Craig Steven Wright)已經公開承認自己就是虛擬電子貨幣比特幣的創始人,化名“中本聰”。
萊特提供了證實自身説法的證據,且為"比特幣之父"所獨有。在一段視頻錄像中,萊特使用了比特幣上線交易之初的密鑰。此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全世界比特幣社區及科技愛好者對其身份真實性的激烈討論,之後又因比特幣社區重要成員賬號被黑的猜測而變得撲朔迷離。
《經濟學人》雜誌透露,萊特一直拒絕為所有采訪記者簽署文件,這個舉動讓他的聲明變得更加可疑。此外,他從未公開簽署任何與早期比特幣相關的隱私密鑰,特別是和最初50枚比特幣有關的密鑰。
儘管萊特提供了一個數字簽名證據曾於7年前上傳至互聯網上,但是安全研究人員認為該數字簽名不足以構成證實萊特就是中本聰本人的證據。
北美地區有好幾個中本聰, 有一個人甚至在Linkedin上宣稱自己就是比特幣之父,但這些人的檔案和已知的信息都對不上。當然,中本聰也可能是假名。
2011年6月,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在秘密會晤谷歌當時的總裁埃裏克·施密特時,稱中本聰為密碼嬉皮士之一。 也有人猜測其中包括阿桑奇本人,也是開發者之一。
比特幣是一個分佈式賬簿系統和一套加密算法的結合。 每個比特幣有一把公共的鑰匙,還有一把私人的鑰匙。公共的鑰匙大家都能用,通過它你能看到整個比特幣系統的賬本,能看到裏面的任何賬户變動,比如有一個賬户往另一個賬户轉了一個比特幣,所有擁有公共鑰匙的人都能看到。但是,只要賬户的擁有者不公開,誰也不知道這個賬户是誰的,不知道這一個比特幣到底進了誰的腰包。只有使用私人鑰匙,才能對賬户進行操作。而且,這套加密算法還保證了比特幣最多隻有2100萬個(中本聰持有其中的100萬個),其實也就是2100萬套的密碼,所以,比特幣是具有嚴格的稀缺性的。而且,比特幣的每次交易都被記錄到了分佈式的賬簿裏,這樣就不需要一箇中間機構,也不怕被人篡改。
2014年正當比特幣的價值達到了新高,股神巴菲特卻聲稱比特幣只是一場美麗的幻想,海市蜃樓而已,警告投資者應當遠離。
對此,《財富》雜誌評論:“比特幣的創造者究竟是誰為什麼這麼重要?實際上並不重要。就算我們不知道他是誰,這種數字貨幣的功能也依舊完備—畢竟,這是一種分散化的貨幣系統。然而,這種以支付可信度著稱的系統,是由一個動機不明的未知人物創建的,這一點多少有些諷刺。所以,這個謎團還會繼續下去。”
(2017-09-27)
*
*
比特幣(BitCoin),是由署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於2008年首次提出。自2009年1月誕生以來,比特幣價格上漲了數百萬倍,漲幅遠超我國房地產,所以也備受國內外吃瓜羣眾關注。
那麼問題來了,比特幣到底是個啥東西?從原理上看,比特幣實際上是相當於給使用比特幣的每個人發了一個“賬簿”(基於區塊鏈技術),這個“賬簿”上記錄着比特幣的數量。而比特幣的數量實質上代表着一種勞動量,這個勞動量就是所謂“挖礦”的過程,所以比特幣可以看成“挖礦”這種勞動的計量單位,使用比特幣交易其實就是以這種勞動進行交易。
*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比特幣被稱為“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比特幣性質進行明確的界定:“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因此,如果投資者參與比特幣進行交易,需要自擔風險。
近年來,各種貨幣概念也層出不窮,需要區分“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和“虛擬貨幣”的不同。電子貨幣主要是指法定貨幣電子化,本質上還是法定貨幣,例如銀行賬户電子錢包中的餘額可用於網絡支付,其強調的是貨幣形態與現實中的貨幣不同。而數字貨幣一般指由央行發行的、與紙幣並行的數字化貨幣,與紙幣有着同等的地位,是可以用於日常各類支付的法定貨幣。目前我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發行和運行框架等問題正在進行研究。虛擬貨幣的形態一般也是電子的或者數字的,但虛擬貨幣本質上不是貨幣,而是一種虛擬商品,通過網絡等渠道進行交易。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信用進行支撐,虛擬貨幣無法承擔法定貨幣的職能。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最多隻能算是私人部門的“類數字貨幣”。
*
近期來,我國相關部門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採取了較為嚴格的監管措施,如: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9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那麼,在比特幣交易或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着哪些風險?
《通知》指出,“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買賣或使用比特幣,可能存在以下四大風險:
交易風險。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交易槓桿通常會放大到3-5倍,價格幅度波動較大,投資者的交易風險較大。由於不同交易平台的比特幣價格不同,比特幣“玩家”們通常是通過在不同交易平台上進行比特幣的“高賣低買”,獲取價差收益。此時交易者需要承擔比特幣“暴漲暴跌”的套利風險,如果在國內和國外的交易平台之間進行套利,則還需要承擔交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匯兑風險。如果將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這種幣值的巨幅波動給使用者帶來巨大風險。
*
壟斷風險。就目前來看,進入交易市場的比特幣規模有限,容易給投資者製造一種“資源稀缺”的錯覺。一方面,集團化挖礦的興起容易導致大型機構或組織收購比特幣,從而操控比特幣市場和價格;另一方面,投資者在非理性看漲情緒的情況下進入比特幣市場,卻忽視了比特幣價格出現劇烈震盪的原因,極易被已經控制了比特幣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所掌控,產生投資損失。另外,比特幣總量是一個定值,所以長期來看,使用比特幣的系統必定會產生通貨緊縮的風險。
技術風險。比特幣所依靠的區塊鏈技術是否能經受安全性的考驗、比特幣交易平台的抗風險能力是否能匹配交易量的迅猛增加等等,都是比特幣交易市場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的答案。比特幣的匿名性導致其交易記錄難以追蹤,也為洗錢、販毒、走私、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渠道。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比特幣交易平台均發生過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導致平台託管的比特幣丟失等事件,這樣的事件給比特幣投資者造成了較大損失。
*
制度風險。由於比特幣具有高度匿名性的特徵,風險隱患較大:一方面,比特幣交易平台及相關交易發端於互聯網,平台和投資者繞過監管機構,發佈和參與境內外交易,其中違法行為難以監管;另一方面,相關平台對日常的交易行為沒有嚴格記錄、缺乏必要約束,容易成為進行洗錢和恐怖融資的渠道。而在交易平台的備案、網站服務器的約束、平台賬户的管理、客户資金的存管等方面,目前都未建立起系統完備的法律法規或管理辦法,存在着“三無”現象即“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
在9月初,筆者就發出警告: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面,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暴跌,可能才剛剛開始!果然,不久之後一場聲勢浩大的監管風暴來襲。比特幣下一步何去何從,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不過,對於不瞭解比特幣及相關技術、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吃瓜羣眾來説,遠離比特幣才是王道。投資嘛,應該儘量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對不瞭解且難以瞭解的產品應敬而遠之。這也是避免上當、管控風險的重要方法。
(2017-09-22)
小浦
比特幣8年漲幅559萬倍
2009年比特幣剛出現時,1美元可以買到1300枚比特幣
目前比特幣一枚在4299.90美元左右
8年間比特幣的價格暴漲了559萬倍
比特幣有哪些用途?
1、2010年5月22日,美國的拉絲勒.豪涅茨用10000個比特幣換了兩塊價值25美金的比薩;
2、微軟、戴爾、樂天、Dish Network、Expedia、財捷集團、Monprix、Time Inc. 、新蛋網、Overstock這10家企業接受比特幣支付;
3、融資:美國主要發展應用、生產行業;荷蘭、瑞典是生產行業;中國主要是交易行業
注意:現在公眾號有置頂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點開“騰訊財經”公眾號,點“置頂公眾號”鍵,就可以將我們置頂了。此外,您還可以將騰訊財經添加到桌面,這樣,您就可以第一時間發現我們。
(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