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芳華》一刀不剪重新定檔, 這不是早説好的事? 罵馮小剛有什麼用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綜合

  今年國慶之前,《芳華》突然撤檔堪稱是2017華語影壇年度事件,當時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議。

  最近兩天,網絡上突然出現了“《芳華》一刀未剪,定檔12月15日”的消息。

  在微博上搜索“芳華定檔”能夠找到的最早消息是10月12日,微博用户“非表演型”人格發佈的一句話微博:

  其中關於“賀歲檔”的描述是不準確的,12月15日是農曆十月二十八日,距離春節還有2個多月。這位用户的認證信息為“電影博主”。

  11天之後,10月23日,《芳華》重新定檔的消息在網絡上大規模傳播,不少微博大V紛紛發文,而且“一刀未剪”四個字引發了不小爭議。

  在撤檔之初,就有很多觀眾認為此舉是炒作。

  因為《芳華》當時已經通過了電影局審核,拿到了龍標,而且還在9月初參加了多倫多電影節進行世界首映。

  我國電影法規定:

  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得發行、放映、參加電影節(展)

  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國產電影,可以參加境外電影節(展)。送展企業應當在境外電影節(展)舉辦前,將相關材料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和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備案。

  所以,在電影局這一方面,《芳華》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芳華》聚焦於文工團羣體,內容涉及到了文革和對越自衞反擊戰,經歷過兩場重大歷史事件的人至今仍在。

  聽上去是敏感題材,但在《我不是潘金蓮》中,我們已經見識到馮小剛圓滑的處理方式,他能把一部官場諷刺小説製作成温和甚至帶有讚美意味的小品。馮小剛今年59歲,拍攝過20餘部電影長片,打破過很多禁忌,戴着鐐銬跳舞是他的長項。

  9月24日凌晨,馮小剛電影官微發佈一條微博,聲明情況,措辭十分微妙:

  經與電影局及有關各方協商,《芳華》擬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具體新的上映檔期擇日發佈!為此也給院線、觀眾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各方提出的是“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而且王中磊在轉發中嚴謹、清楚地寫道“《芳華》不會在今年國慶檔上映”,彷彿是在做什麼承諾或者保證。

  所以,《芳華》撤檔並不涉及刪減。在內容上,在審查上,《芳華》仍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題是時間。

  為什麼一部電影在國慶檔上映會不妥,而換一個時間就會變妥當呢?……

  在“定檔12月15日”的消息傳出後,仍然有不少觀眾、自媒體認為《芳華》緊急撤檔是一場炒作。

  這裏提醒一下大家,上次造謠的媒體已經收到了華誼電影的警告了。

  最新傳出的“12月15日上映”的消息,仍未得到官方蓋戳,具體檔期仍在未知。被動躲過國慶檔的廝殺,對於《芳華》這樣一部受眾有限的電影來説,未必不是好事。

  而且一刀不剪重新定檔,這是早就説好的事,罵馮小剛有什麼用。至於為什麼緊急撤檔,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你能搞清楚“有關部門”是誰,麻煩也告訴我一下。


  徐崢、甯浩背了票房包袱,馮小剛憑什麼不背?

  2017-04-22

  pingwest中文網

  將近尾聲第七屆北京電影節,在21日迎來了本屆電影節“中外電影商業與藝術的融合”論壇。

  這場論壇的重頭戲,是“天壇獎”評委會主席、丹麥名導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 )與中國名導馮小剛的對話,主持人則是央視電影頻道《佳片有約》《世界電影之旅》等節目的主持人蔣小涵。

  雖然三人的對話主線,無外乎“一部好電影有什麼標準”、“如何選演員”、“如何與美國好萊塢打交道”等垂直媒體老生常談的話題,堪稱一場“務虛對話”,不過,兩位名導在主持人的追問之下,還是説了一些大實話。所以在看門道之餘,不妨一起聽個熱鬧。

  中國式“命題作文”電影有多難拍?

  為了熱場,主持人蔣小涵一開始想讓兩位導演評價彼此作品,以開啓“套近乎”模式。

  不過兩位名導虛與委蛇的功力高強,奧古斯特讚了一下《我不是潘金蓮》“是當年最好的電影”,至於説自己“看過兩部奧古斯特電影”的馮小剛,則連例子都沒有舉出來。而對奧古斯特即將上映的首部中國主題電影《營救飛虎隊》(又名《烽火芳菲》),馮小剛也只以“一部中國題材的電影”一語帶過(不止如此,PingWest品玩注意到,馮小剛全程刻意迴避這部電影名字,雖然這場對話的承辦方就是《營救飛虎隊》的出品方天鵬傳媒)。

  比利·奧古斯特《營救飛虎隊》(2017)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主持人蔣小涵拋出了第二個問題:一名導演如何向一個沒看過自己作品的人推薦電影?

  馮小剛説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一直在學習拍不同的電影”,甚至主動談到《唐山大地震》。電影得以開拍,還是唐山地方政府輾轉電影局、中影找到馮小剛,出了一道“命題作文”。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2010)

  “在我的作品履歷中這樣的不多,這(《唐山大地震》)是唯一的一個。”馮小剛認為,“命題作文更難拍。”至於有多難拍,他倒是隻字未提。

  徐崢、甯浩背了票房包袱,馮小剛憑什麼不背?

  “商業和藝術的融合”是本次論壇的主題,但兩位導演的觀點也中規中矩。

  比如奧古斯特認為:

  我所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電影拍好,怎麼做一個好的故事的講述者,怎樣真正找到一個和觀眾互動的方式,做到這一點在商業的方面也不會表現特別差的

  至於馮小剛就説得更明白如話:

  不要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我起碼最近這幾年我一直是這樣,我也不強迫自己看我不喜歡看的電影,哪怕是一個潮流,我是按看自己喜歡看的電影、拍自己喜歡拍的電影。

  馮小剛説自己之所以比較任性,也是因為拍片時間不多,“沒時間浪費了,想用有限的時間拍出自己喜歡的電影”。馮小剛還回顧説,《1942》和《我不是潘金蓮》在上映時,“都遇到了不太好的輿論環境”,這種情況下還有一千多萬人走進電影院看,也是不錯的成績,他覺得如果換了其他人來拍這個電影,很可能只有一億或八千萬票房。

  馮小剛説自己拍電影沒什麼包袱,而甯浩、徐崢都背了“票房包袱”:

  我看到那個導演年輕的徐崢、甯浩他們拍了兩三部電影,但是我感覺他們其實背上這個包袱了,如果拍一個電影他的測算不能按10億去測算,得要15、20億,因為要到10億就意味着失敗,可是對我來説我很輕鬆,我覺得我的電影能賣5億我很開心。

  甯浩《心花路放》(2014)

  雖然談不上“站着説話不腰疼”,但相信在場的不少同行聽了都會不舒服:在過去十幾年的賀歲片與商業片製作過程中,馮小剛畢竟積累了不少行業資源和觀眾口碑,如今他還是華誼兄弟的股東,幾乎是站在行業金字塔尖的少數幾個人之一,有錢有資源的馮小剛自然可以拍他喜歡的電影,來獲得“商業和藝術的平衡”,畢竟在中國,連除了明星卡司,導演也是個大IP。

  徐崢《港囧》(2015)

  在達到馮小剛和奧古斯特的高度之前,多數國內新生代導演還是得在藝術和資本之間搖擺彷徨。對甯浩和徐崢們而言,無論是作為老外的奧古斯特,還是如今已功成名就的馮小剛,這些老前輩的話參考價值實在有限,至多給人一種“看哪,你做得好了就像我這樣”的幻滅感。

  談口碑和票房倒掛:導演、演員和觀眾品位……唯獨忽略了院線

  這也是個老生常談且無解的難題。這幾年,無論進口片還是國產片,都或多或少遭遇過爛片大賣或好片被埋沒的奇怪現象。

  奧古斯特對此並不意外,他説:

  在電影節我們觀看很多電影都不一定總是很具有商業潛質的,這就讓我想起為什麼當初參加電影行業,讓我記住了從影的初心,有一些優秀電影在市場上並不吃得開,但是它們很有思想性也需要有人來做這樣的電影。

  末了他還不忘再恭維一句:“馮導這樣的大師坐在我的邊上,我們是可以把質量和娛樂性兼顧的。”不過主持人並沒有給馮小剛回恭維的機會。

  事實上,整場對話中,兩位業界大腕圍繞“票房和口碑倒掛”的問題,談到了導演對演員的選擇、談到了藝術和市場的取捨平衡……唯獨沒有談到強勢院線的影響——而這偏偏是馮小剛自己執導的電影,也是奧古斯特盛讚的《我不是潘金蓮》去年遭遇到的尷尬問題。

  很多情況下,高口碑電影票房的撲街,明顯是片方為院線經理自身判斷失誤買單。然而擁有資源和人脈的馮導,雖然曾經為排片率問題,在微博上向萬達院線發難,如今他卻坐在北影節嘉賓席上和評委會主席避重就輕地談笑風生。

  與好萊塢合作,奧古斯特快瘋了,馮小剛還可以傲嬌一下

  對好萊塢而言,奧古斯特和馮小剛都是“體系外”名導。

  “體系外名導”要獲得國際市場,在各大電影節拿獎還是不夠的,與好萊塢合作才是征服世界市場的快捷方式。張藝謀的電影拿了那麼多獎,真正與好萊塢合拍一部《長城》,才被説成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事件”。

  如今,奧古斯特和馮小剛怎麼看待與好萊塢的合作?

  奧古斯特對美國“太關注票價和票房”的環境十分不適,“他們總是十分關心錢,快把我逼瘋了。”

  (美國)讓我有一些失望和迷失,感覺忽然之間到了這樣的世界,拍攝電影的心態有一些動搖了,為什麼要這樣的去關注商業性的電影以及這麼關注票房呢?這對我來説是非常大的振動。

  相比較起來,與好萊塢名角有過幾次合作的馮小剛,不適感似乎沒有那麼明顯,甚至還可以小小地傲嬌一下:

  我是一個沒有計劃的人,還是看什麼樣的故事能夠打動啊。現在找來的,包括好萊塢也有很多,甚至還有《博物館奇妙夜》都問過我。我(的標準是)一聽故事覺得能打動我,就會去認真的對待,起碼到目前為止沒有打動我的。

  《博物館奇妙夜3》(2014)

  也就是説,馮小剛也拒絕了《博物館奇妙夜》系列片的執導邀請。不過鑑於《長城》的撲街,“博物館”系列還是不要玩這種中西混雜的卡司為好。

  最後,主持人蔣小涵問奧古斯特對中國首部新片《營救飛虎隊》票房期望值幾何,大概是為了避免被打臉,後者老實承認“我不知道是多少”,輪到馮小剛時,他説:

  (奧古斯特)還是有他自己的特點:娓娓道來,其實是有很劇烈的衝突在裏邊,也有生死,但是他還是很從容的講這個故事。

  不談電影藝術水平與口碑,單論圓滑世故,誰比得上中國導演?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4-22)


  陳凱歌、馮小剛、吳宇森,誰的老年不迷茫?

  2017-09-15

  娛樂硬糖

  作者|一 一

  編輯|李春暉

  吳宇森71歲,陳凱歌65歲,馮小剛59歲,三個人加起來195歲。當中國電影今年再次朝着600億“奔跑”的時候,在海外替華語電影“鍍金”的,還是當年那波導演,只是已嚴重老齡化。

  在多倫多,陳凱歌作為唯一華語評委,忙的錯過了紅毯;馮小剛忙着首映和接受採訪,當記者將《芳華》和某某某比較時,“老炮兒”急忙説這是一部國際電影;而吳宇森再次選擇在這部電影的宣傳期公佈下一部影片的訊息——回好萊塢拍《喋血雙雄》。

  急,是今年多倫多電影節上華語導演最突出的特點。即便是一線電影導演,也不得不“急”。國內電影類型顛倒,大導的“大”,更多是壓力大,而非票房大。今年歐洲三大電影節,華語電影顆粒無收,在官方“交流”的背景下,商業氣息濃重的多倫多電影就成了華語電影和一線大導最後的機會。

  在新片上映之前,陳凱歌、馮小剛、吳宇森都受盡市場“冷眼”。票房撲街,口碑滑坡,縱然有再多歷史榮譽也難以招架和保全。如今他們似乎都重新找回了自我:陳凱歌拍起了唐朝盛世,馮小剛“夢迴當年”,吳宇森再次放起真正的“白鴿”。

  多倫多電影節過後,三大導演將在國內影市各自佔領一個檔期,以“道士”的姿態,去“追捕”逝去的“芳華”。人們終將老去,人們絕不甘心。老年可能比青春更迷茫,因為有所謂,更有所畏。

  “迴歸自我”的真與假

  中國電影正處於一個浮躁的“黃金年代”,資本、市場、觀眾都屬於一個極度亢奮的姿態。去年增速放緩,讓內地市場經歷了半年的“低迷”。而一部56億的《戰狼2》,再次讓內地影人熱血沸騰。

  大導演謀求轉型,新興導演又向他們發起衝擊。陳凱歌一部《無極》“受傷”至今,於是調轉船頭拍《搜索》,拍《道士下山》。馮小剛不甘於三俗喜劇,於是拍《一九四二》,拍《唐山大地震》。吳宇森從好萊塢歸來,投身中日合拍,拍《赤壁》,拍《太平輪》。

  原本想讓自己扶搖直上的大導,卻集體坐上了“電梯下行”。在票房和口碑之間,掙扎徘徊的他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功保全。處於風口的大導演面臨着兩難選擇:堅持自我繼續探索,還是故地重遊再領江湖。

  如今亮相多倫多的三大華語導演,顯然選擇了後者。這或許是他們“受傷”後的自我保護,也或許是資本壓力下,不得不重新上路的無奈選擇。

  於是,陳凱歌老老實實拍《妖貓傳》,甚至為了趕後期錯過了多倫多的紅毯。在電影節,陳凱歌趕着放映了6分鐘《妖貓傳》,希望用這樣一部電影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去年,張藝謀執導的《長城》引起風波,1.5億美元的中美合拍草草收場。今年,陳凱歌執導的《妖貓傳》未映先火,先是疑似160億日元的製作成本引起轟動,後因陳凱歌疑似貶低《戰狼2》被網友怒懟。

  中國第五代最為活躍的兩大導演,盡享資本紅利的同時也賭上了自己的聲譽。

  馮小剛上一部《我不是潘金蓮》在多倫多拿獎,今年帶着《芳華》故地重遊。去年儘管連拿大獎,但在內地卻落了個“一地雞毛”。原以為馮小剛要拍一部商業片“回血”,他卻帶着更文藝更自我的《芳華》亮相。只是據説下一步要拍“中國有嘻哈”的電影,迴歸喜劇,難免被視為馮小剛的一種妥協。

  由吳宇森執導的《追捕》今日首輪評價出爐,爛番茄新鮮度60%,均分6.2。雖略嫌平庸,但起碼不再是兩極分化明顯的《太平輪》。在這部電影中,吳宇森重回動作片拾起自己最為擅長的“暴力美學”。

  身不由己被“革命”

  三部電影中,《妖貓傳》的資本運作最受矚目。這部電影號稱投資額達到了10億,無疑讓其面臨着非常大的票房壓力。而在多倫多,陳凱歌也側面回應了電影的製作成本。

  陳凱歌首先否定了10億傳聞,表示“沒有這座城(建立在襄陽的唐城)的話,這個戲是沒有辦法用2.5億成本完成的。”言語中透露了電影的實際製作成本。

  而該片的製片人陳紅也補充説:“唐城並不屬於劇組,只是因為當地政府想拉動旅遊,拉動文化,企業又想做這樣的文化。所以,他們出錢給我們做這個景,我們的任務就是設計加監工,每一分錢都是他們在花,和我們沒有關係。”

  但即便是2.5億,該片也屬於頂級大製作。除了自身票房壓力外,作為新麗傳媒2017年最重要的電影,《妖貓傳》身上還負擔着新麗傳媒IPO的夢想。

  而馮小剛的《芳華》雖然看似文藝片,實則有1.3億的大投資。從初期主打“文工團青春”,到如今放出對越自衞反擊戰的戰爭場面,《芳華》的野心顯然不小。

  談及電影票房時,馮小剛曾表示希望觀影人次達到2000萬人次,換算下來其票房目標也在6到7億之間。除了彌補《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遺憾,東陽美拉和華誼兄弟5年的對賭協議也讓馮小剛疲憊不堪。

  去年,近5億票房的《我不是潘金蓮》讓馮小剛勉強完成對賭。今年,沒有明星支撐的《芳華》卻要撐起東陽美拉在去年基礎上多出15%的業績承諾。

  經歷了《赤壁》、《太平輪》失利的吳宇森自然深知資本的利害。在威尼斯接受媒體採訪時,吳宇森表示《太平輪》被數字壓垮,讓自己彷彿變成了為數字而生存。

  已到古稀之年的吳宇森雖然在《追捕》上沒有太大的資本壓力,但中日韓三國大製作,站在日版高倉健《追捕》和《喋血雙雄》的肩膀上,吳宇森也在為名譽而戰。

  馬不停蹄的“囂張吶喊”

  在《太平輪》宣發的時候,就有媒體得知了吳宇森將要翻拍《追捕》的消息。而在今年《追捕》宣發期內,吳宇森再次預告了下一部片約。

  吳宇森透露,自己將要重回好萊塢拍攝美版《喋血雙雄》,並且演員基本到位,在未來也會嘗試美劇,仍是“動作+人性”的題材,或許還有些“小科幻”。

  而馮小剛出現在了近期最火的《中國有嘻哈》總決賽現場,並且透露將要拍攝一部嘻哈喜劇電影。因為《芳華》就和愛奇藝影業產生了密切合作,所以嘻哈電影也被説的有模有樣。除了一貫的“青春”主題,甚至已經出現了宣傳海報。據悉,電影有望在年內開拍。

  其實早在《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期間,《芳華》的製作就提上了日程。甚至在電影還未開拍就宣佈定檔國慶。

  看似任性恣意,細想恰恰是如今大導演內心的恐慌與不安。吳宇森、馮小剛這樣的大導演,可能再也經不住票房和口碑失利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從其票房號召力還是資本吸引力,都急需一部成功作品證明自己。

  而陳凱歌雖然和新麗傳媒簽訂了7年7部電影的片約,但同樣需要證明自己仍然是中國電影的“領軍人”之一。畢竟三度IPO的新麗傳媒面臨着較為嚴重的資金壓力,作為旗下最重要的電影“頭牌”,其電影作品的好壞對於新麗傳媒至關重要。

  三位大導早已經在屬於自己的年代充分證明自己,但如今,他們仍然需要馬不停蹄的“奔跑”。商業和藝術的平衡,是電影經久不衰的永恆話題,即便是久經沙場的大導演,也難以解開這一死結。

  生而為人,就是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已經邁入老年行列的大導們猶未放下拳頭,我們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可勁兒拼吧。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頭LOL”:把這些鍵盤俠拉出來暴打一頓就老實啦

  (2017-09-15)


  內地影視圈在80年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藝人,在拍攝條件相比如今異常艱難的那個時代,他們為了拍戲吃了很多苦,卻也因此鍛鍊了演技,大多數堅持下來的人到了如今都在業內有了很高的聲譽。更是如今影視劇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有的到了現在還能當主演。

  今天要説的這位女演員也是圈內非常知名的女戲骨,80年代風情女子代表人物,她是廖學秋。

  多數人聽到名字一臉茫然,但看到下面這個角色,你肯定能立馬認出來。

  2012年最火爆熒屏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你們肯定非常熟悉,這部創造了無數收視紀錄的青春偶像劇捧紅了佟麗婭,陳思誠等一干人,甚至還促成了佟麗婭和陳思誠這對伉儷的美好愛情。

  廖學秋在劇中飾演的就是沈冰(佟麗婭飾演)的媽媽,雖然戲份不多,但精湛的演技還是能讓人對她有着深刻印象。

  大多數90後熟知廖學秋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媽媽專業户,總是在劇中飾演媽媽,婆婆這樣的角色。殊不知年輕時的廖學秋也曾經嬌豔如花,十個主角也難敵她的風采。

  她還是大陸潘金蓮的第一位扮演者。

  在那個開放程度遠不如當今的時代,廖學秋敢接拍這麼大尺度的作品,也是勇氣可嘉。但值得稱讚的是,廖學秋版本的潘金蓮風韻和魅勁絕對是後來者望之不及的。

  雖然紅了,但廖學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難逃風情女子的角色,硬生生被打上風塵女子專業户的標籤,混跡在妓女,老鴇,小姨太這樣的角色中拔不開腿。

  就算是演的女市長,都是一股子的嫵媚勁兒,1995年電視劇《蒼天在上》,這部作品還拿下了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劇獎,

  《蒼天在上》劇照

  廖學秋的媽媽廖靜秋是位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去世前還得到周總理特殊關照,後來因病去世的時候還得到大文豪巴金的親筆撰文悼念。可是小時候的廖學秋也是受盡了苦頭,因為媽媽在很小的時候就患病去世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誰,出道演藝圈之後為了生計,基本是不挑劇本的,值得讚賞的是,只要遇上好劇本,廖學秋絕對不讓人失望,演個配角光彩都能蓋過主角。可惜演繹事業被許許多多的爛片給簡介影響了。

  別看廖學秋演的都是浪蕩不羈的角色,也長着一張嫵媚人心的臉,卻是個難得的真性情女性,非常感性。

  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和陳道明在拍攝《夢斷情樓》時發生矛盾,廖學秋在沒有被提前告知的情況下,發現自己的台詞被改了,大段大段的台詞她花了很長時間才背下來,結果問起才知道是陳道明的意思。廖學秋當即告訴導演不拍了,坐在一旁號啕大哭了起來,怎麼勸都勸不住,後來陳道明還親自給他道歉,事後被導演開玩笑稱她比大碗還大腕,但對於廖學秋而言她就是對演戲無比認真,做事也非常感性。

  大嘴想也許是因為童年的悲慘經歷,導致廖學秋非常敏感。如今已經62歲的她如果不告訴真實年紀,大多數人肯定以為她才40出頭的樣子,演了幾十年的戲還一直活躍在演藝圈也是不容易。

  關於私生活,廖學秋一直保密甚嚴,從不對外透露自己的家庭。有知情人透露廖學秋有一個30多歲的兒子,但丈夫是誰不得而知。當這些都沒有得到廖學秋本人的正式,到現在她的婚姻狀況依舊是個謎。

  關於廖學秋,有沒有哪個角色讓你印象深刻?

  (2017-10-13)


  農婦潘金蓮提起的訴訟不成立嗎? | 中法評

  2017-04-26

  中國法律評論

  馬丁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近日,看到了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於2017年4月19日作出的關於廣東增城農婦潘金蓮狀告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導演馮小剛、編劇劉震雲等電影製作方和原著出版商共9人的一審裁定書的一部分。據稱,該裁定書最先由編劇宋方金通過其微博(點此查看)在網上公佈。至於全部裁定書的內容以及起訴狀、答辯狀則並未檢索到。

  據媒體“華商在線”報道(點此查看),原告增城潘金蓮在起訴狀中提出的訴訟請求為:要求馮小剛等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並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元。

  所涉(部分)案情為:

  “據中華書局出版的《清河縣誌》第0781頁記載:潘金蓮乃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賢妻良母。而劉震雲卻歪曲歷史事實,寫作《我不是潘金蓮》一書,將潘金蓮醜化成不正經女人的代名詞……在該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旁白中説‘自宋朝到如今人們都把不正經的女人叫潘金蓮’既歪曲史實,更直接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使原告在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

  提起該訴訟請求的理由為:該電影的出品、預告、宣傳及上映給她和家人、家族名譽造成重大損害,“隨處可以聽到對原告及潘氏家族的冷嘲熱諷”,“導致無法正常工作、生活”。

  被告方的律師則表示:該電影中的潘金蓮是指歷史小説中的潘金蓮,而非原告廣東增城的潘金蓮;“歷史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同名同姓,但是兩碼事”。

  據媒體“騰訊娛樂”稱(點此查看),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受理潘金蓮訴馮小剛等名譽侵權案後,原定於2016年12月28日上午開庭。當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潘氏宗親前往法庭旁聽庭審時,卻被告知案件延期審理。

  原因是被告方當日只有5人蔘加,分別代表7名不同被告,馮小剛與摩天大樓傳媒有限公司缺席,造成無法開庭。3月21日上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不公開開庭審理了潘金蓮訴馮小剛等九人被告案,馮小剛、劉震雲、范冰冰等均未現身法庭,只委託了律師參與庭審。據稱,3月21日上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不公開審理了此案。庭審至上午11時30分結束,法庭宣佈休庭,4月9日宣判。(該電子版裁定書上顯示的裁定作出日期則是4月19日。)

  該民事裁定書節錄件電子版中的文字內容如下:

  本院經審查認為,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及預告片系基於同名小説改編拍攝而成,上述電影、預告片及小説中所涉及的“潘金蓮”系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説《我不是潘金蓮》及同名電影、預告片中並無相應情節可以反映出原告潘金蓮的身份信息或生活情節。

  另外,原告潘金蓮所指出的兩句侵權台詞“自宋朝到如今,人們都把不正經的女人叫潘金蓮”及“過去不是潘金蓮,現在被趙大頭污了身子,倒真是潘金蓮了”所涉及的“潘金蓮”同樣也是《水滸傳》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並非特指本案的原告潘金蓮,亦未泛指所有名叫潘金蓮的女性,故本案中的原告潘金蓮僅是與上述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名,與小説《我不是潘金蓮》及同名電影、預告片並無直接利害關係,不符合起訴條件,應裁定駁回起訴。

  綜上,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三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規定,裁定如下:駁回原告潘金蓮的起訴。

  針對這一訴訟結果,編劇宋方金在其個人微博中的評論為:“希望不再發生這樣挑戰創作常識的鬧劇。對號入座,庸人自擾,壞人搗亂。”有的媒體將該農婦獲如此訴訟結果描述為“下場” “曝光”(點此查看)。

  如此看來,這一“鬧劇”似乎終於得到了平息。那麼,該訴訟結果公正嗎?

  筆者認為不然。從網絡上對該案原告訴訟請求的報道和該裁定書的內容來看,該裁定書存在着嚴重的法律適用錯誤。

  從裁定書來看,該案的訴訟結果是“駁回起訴”。隨意在網絡上搜索即可得到對該術語的解釋:“駁回起訴”是指人民法院立案後經過審查,發現原告的起訴不符合起訴條件,依法裁定駁回原告起訴的訴訟行為。

  而朝陽區法院負責該案件審理的獨任審判員作出“駁回起訴”這一結果的法律依據是:原告廣東增城農婦潘金蓮的“起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適用解釋》第208條第3款規定“不符合起訴條件”。裁定書中援引的關於起訴條件的規定是《民事訴訟法》第119條。其中規定的具體條件有多項。

  那麼本案到底是一項還是多項條件不具備呢?考察該裁定書可知,法官認為“原告……與小説《我不是潘金蓮》及同名電影、預告片並無直接利害關係”,也就是説不具備《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一)項規定的條件“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那麼什麼叫“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呢?它指的是,所謂的原告或者説想成為原告的人需要和案件中涉及的糾紛或者法律關係直接相關聯:最常見的情形就是他是該糾紛或者法律關係中的一方。當然,如果法律特別規定某人雖然不是某糾紛或者法律關係中的一方但可以為其中一方的利益、以該方的名義打官司,那麼也是可以成為原告的。

  舉例來説,甲以自己的母親乙的名義狀告母親的債務人丙要求還錢,這一訴訟是不可以的,因為乙與丙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和甲之間沒有直接利害關係——即使乙沒有從丙處要回錢從而自己的財產有所減少,這也和甲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原因在於他母親的錢並非他自己的錢;而如果甲誤以為乙偷了自己的牛因此以自己的名義狀告乙,則是可以的,因為他和偷牛糾紛有直接利害關係——如果乙真的偷了他的牛,那麼他的財產就真的減少了。

  如果原告提起了一個訴訟,並且這一案件和他有直接的利害關係,那麼他是否能勝訴呢?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很有可能——根據法律的規定——他對於被告並不享有某項權利或者該權利已經消滅了等。

  例如,前述偷牛訴訟中,法院最終認定甲的牛很可能是自己跑了而絕非被乙偷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原告想要勝訴的目的無法實現。

  但是,他想要提起的這個訴訟是否樹立起來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訴訟沒有被樹立起來,必然是支撐該訴訟成立的條件中至少缺失一項或者至少有一項並不成立。這是程序法層面的問題。如果在訴訟樹立起來後,法官經過審理得出結論認為原告的請求不能成立,就應當判他敗訴。這是實體法層面的問題。

  前一種情形下,原告希望通過訴訟保護自己的想法失敗了,雖然我們也泛泛將其稱之為“敗訴”,實際上,這個訴並沒有被樹立起來,因此嚴格地講,它不屬於敗訴,屬於“訴不成立”。

  以下兩種訴訟結果都是“訴不成立”的具體表現:如果法官接到原告的訴狀及其它訴訟材料後隨即得出結論認為,訴得以成立的積極要件缺乏,或者有阻礙訴訟成立的消極要件存在,那麼法官就會裁定“不予受理”(壓根不接受這個訴);如果法院是在接受這個案件後的某一個時刻才發現該訴不能成立,那麼法官就會裁定“駁回起訴”(先樹立起訴,在發現問題後將訴推翻)。

  再來看看本案,法官在裁定書中指出:電影和小説中所指的潘金蓮是古代小説《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並不是居住在增城的農婦原告;原告僅是恰巧與上述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名而已。因此,法官得出結論認為“本案中的原告潘金蓮……與小説《我不是潘金蓮》及同名電影、預告片並無直接利害關係”。

  法官所謂的“直接利害關係”其實是説:原告潘金蓮和虛構人物潘金蓮不是一碼事、沒有任何關聯;那個故事人物潘金蓮指的不是居住在廣東增城的原告。既然原告的名字和故事人物名字相同僅是巧合,那麼所謂的侮辱、誹謗這樣的侵權行為自然就無從説起了。

  筆者認為,審理法官作出這樣的推理是完全經得起推敲的。

  但是,據此得出結論認為原告的起訴“不符合起訴條件,應裁定駁回起訴”,就謬以千里了。結合前面對“駁回起訴”的分析可知,法官最終的結論是這個“訴”根本就不能成立。

  那麼這個“訴”是否真的不成立呢?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9條中對於提起訴訟應具備的積極要件的規定以及學理上關於提起訴訟不能出現的消極要件的規定,原告廣東增城農婦潘金蓮認為自己的名譽權(而非歷史上的人物貝州潘知州的女兒潘金蓮、《水滸傳》中的虛構人物潘金蓮、當今中國所有名字是潘金蓮的人、當今中國所有潘姓的人)遭到9位被告的侵害,被告、訴訟請求、案情、有管轄權的法院等都具備且沒有問題。

  此外,也沒有任何能夠阻止該訴被提起的情形(例如重複起訴或者雙方間有仲裁協議等),那麼這個訴豈不是妥妥地樹立起來了嗎?

  筆者揣測,審理法官認為該訴應被駁回,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一)項中所謂的“直接利害關係”產生了誤解。被告9人的創作和演繹行為確實沒有侵犯原告的名譽權。換句話説,被告的行為和原告的名譽權狀況並無關聯。法官的這一結論是對雙方間實體權利義務關係層面的判斷。

  但如果將它與起訴條件中的原告需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混淆,就會產生嚴重問題。原告與案件間是否有“直接利害關係”是一個僅涉及程序層面的問題,並且,在法官審查原告的訴訟材料時對它的判斷採取的是形式性的判斷標準。

  具體而言,只要原告認為被告侵犯了自己的合法利益、要求對自己予以賠償、訴狀中的案情和理由也是圍繞這一訴訟要求提出的,那麼就可以斷定這個訴訟可以被提起。至於原告説的到底有沒有道理,只有到了訴訟中甚至是訴訟快結束的時候,法官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綜上所述:“被告塑造的人物是否就是原告本人或者影射了原告”和“原告與他提起的訴訟是否有直接利害關係”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問題;而訴訟是否成立和訴訟是否能勝訴也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問題。

  認為原告的訴訟請求無法被支持,從而認為訴訟不應成立,是嚴重的法律理解和適用錯誤。如果認為被告9人沒有侵犯農婦潘金蓮的名譽權,那麼應該通過判決書作出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只有在“訴不成立”的情況下,才通過裁定書作出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

  實際上,從該案的裁定書來看,法官對雙方間的糾紛已經做了深入瞭解和分析,並且已經得出了實體權利義務關係層面的結論,那麼理應通過判決書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而非駁回她的起訴。

  有人不禁要問,既然增城潘金蓮沒法獲勝,那判決她失敗還是裁定她失敗又有什麼不同呢?這是一個對司法以及程序法的價值不瞭解的人的典型疑問。

  我們先不對這一問題做直接回答。一位律師在媒體“新京報網”上發表文章指出(點此查看):“法院的判詞似可翻譯為……原告……根本沒有資格當原告”。從該律師此後的行文來看,法院的這一裁判結果在他看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那麼,增城潘金蓮到底有沒有資格做原告呢?

  在一個俯首為國民提供公正而高效的司法服務的司法體制下,某位國民的訴訟是否被法院接受,完全取決於他提起的訴訟是否符合法律明文規定的起訴條件。如果具備這些條件,那麼該訴訟就應當被接受,這是一國司法機關對該國國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原告提起的訴訟被法院接受後,法官認為其訴訟請求無法成立”和“原告提起的訴訟雖然成立,但法院拒絕接受該訴訟”有着根本的不同。

  因為,前者是説,我司法機關接待了你,但奈何你自己想的和立法者以及法官想的不一樣,我無法站在你這一邊;後者則是説,我拒絕接待你或者在接待你之後又糾正了自己的接待錯誤從而將你請出門去。如此説來,是否勝訴是一碼事,是否被法院“搭理”則是另一碼事。

  前一個問題是原被告之間具體的人身、財產利益的調整問題。後一個問題則牽涉到國民與公權力間的關係、牽涉到國民的尊嚴與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是一個憲法層面的問題。後者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出現雙輸的局面。如此説來,本來只應承受敗訴後果,結果其訴訟被法院認為不成立從而被請出門去的增城農婦潘金蓮情何以堪呢?

  當然,根據本案裁定書的具體內容來看,有可能是審理法官將程序法層面的“直接利害關係”與原告和被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到底有無關係這一實體法層面的問題相混淆,進而在“雙方在實體法層面上並無關聯”這一判斷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認為原告和該案件並無直接利害關係,從而發生法律適用錯誤。這看起來不像是一個明知故犯的錯誤。

  儘管如此,裁定書中已對實體問題作出分析判斷乃至結論,卻仍然從訴訟不成立的角度了結了案件,還是令人感到不解。且不説學界已有多篇相關論述,例如張衞平教授早在2004年就撰寫專文討論這一問題,傅鬱林教授近年——2011年和2014年——就此問題也有詳細的論述,僅在該案被媒體廣泛報道後、判決作出前,就有至少兩位律師就此案接受媒體採訪、發表意見,其內容都僅涉及案件的實體問題而沒有説該訴訟不能成立。

  其一是北京中盾律師事務所張建鋒律師的意見(點此查看),網頁記載的發表時間是3月24日,其二是京衡律師上海事務所鄧學平律師的意見(點此查看),網頁記載的發表時間是3月22日。

  為什麼會釀成此錯?這一問題既難以追溯,也沒有必要花費心神。關鍵的問題是,這一裁判結果一經散播出去,未免會給一部分國民以這樣的印象:打這種奇奇怪怪的官司會被法院推出去;即便剛開始誤打誤撞沒被推出的,最終也難逃被推出的結果。

  這種印象如果傳播開來,就會對普通國民和司法機關兩方都造成傷害。一位看了這個新聞或裁判的國民可能想:如果我也有這樣一個看起來不大靠譜的訴訟請求,最好就不要去獻醜了,因為法院可能認為我根本就不配做原告。然而,他這個想法是不對的。不真正打一次官司,未必就知道勝負;即使法律上沒有作出規定,也不見得你的這一利益不值得保護,更不見得法官就不願或者不敢保護你。

  另外,即使官司最終打敗了,法院在一開始以及後來也還是要認真對待你的,因為只要你的訴訟成立,法院就不能徑直將你推出去了事,而是要恪盡職守、禮遇國民。

  一位看了這個新聞或裁判的法官可能想:這種乍一看就很荒謬的案件看來是不用費心費力去審理嘍,直接推出去就行,反正只要作出讓原告失敗的結論就行,至於其理由何在以及是否經得起推敲並沒什麼重要的。然而,乍一看就荒唐的案件裏面就一定沒有合理要求的成份嗎?假使原告不講法、不講理的話,就不需要針對他的無理索求作出嚴肅的裁判,而是可以徑直把他推出門外嗎?

  如果司法機關中有人這樣想和這樣做,從一時一事來看,或許波瀾不興。但是,長此以往,其中的貓膩“東窗事發”——特別是因為有眾多國民遭受了這樣的待遇:本來最多敗訴而已,結果卻被法院認定連做原告提起訴訟的機會也沒有——難免引起國民的強烈不滿。因此説,這一紙裁定對於吾國與吾民都是有害的。

  當前社會的利益格局愈發複雜,價值觀念也更趨多元。許多人希望通過司法為自己討回公道。而所謂“公道”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認識和判斷。至於他是否和立法者想的一樣從而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則是另一層面的問題。

  但是,作為國民的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機會,作為司法機關也必須充分尊重這種提起訴訟的權利。惡意訴訟所在多有,惡意訴訟也令人厭煩甚至憤恨。但是這樣的負面標籤不應輕易貼在他人身上。無論是本訴訟的當事人還是案外民眾,都應當理性地討論原被告之間的是非對錯,而不應輕易地否定他人的訴訟本身,更不用説在媒體上隨意揣測他人提起訴訟的動機不當。

  如果被告方不知或者不顧自己勝之不武而僅徜徉於勝訴後的快意之中,旁觀者也只知該案審理結果與自己認為的正確結果看起來“差不離”或者“殊途同歸”而叫好,未知某天不會也淪落到奮起起訴尋求司法保護而不得的境地。

  筆者本無意撰寫此文,但是看到有人已將該案“駁回起訴”的結果暗示為審理法院對“惡意訴訟”的懲罰,又想到朝陽區法院在國內的標杆意義以及此案在媒體的推動下已經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倉促成文、潦草塗抹一些毫無新意的想法,盼望原告及其代理人能夠在時日不多的上訴期間內考慮提出上訴。

  在筆者看來,提起上訴的意義已經遠超出了該案本身,而涉及為“奇葩案”件正名(葉竹盛:《“奇葩訴訟”是個嚴肅法治問題》一文,點此查看)。希冀本案能有二審、並且通過二審澄清以下道理:

  看起來令人匪夷所思,甚至一望即覺得荒誕不經的訴訟請求也是一個標準的、堂堂正正的訴訟請求;我們可以不贊成它,但是司法機關會尊重它,並且通過這種尊重引導國民也尊重它。正如那個流傳甚廣、來源模糊但甚為正確的名言所説的一樣:雖然我不同意你説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利。

  引申一步講,正確與錯誤這樣的實質判斷在不同時代是不同的。百餘年來的中國風雲激盪,觀念更迭,不知有多少番的潮起潮落。例如,我們似乎很難想象,曾經的國人心安理得地認為三寸金蓮是國粹、辮子剪不得、修鐵路破壞風水。

  類似這樣的認識本身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反對它的意見一經提出,就被視為異端邪説而直欲將其扼殺在襁褓中而後快。

  感謝我們的前輩,是他們給予了這樣的反對意見以機會。而這些曾經的奇談怪論中的一部分幫助我們提升了生活品質乃至解放了我們的身心:現在的我們不再需要纏足、留辮子、出行坐高鐵既安全又快捷。

  焉知,給予各種看似奇怪的法律訴求以登上司法廳堂的機會對我們來説就不是一件好事——萬一它獲支持並在日後造福我們了呢?不知有多少光怪陸離已經變得平淡不奇,也不知有多少歪理邪説在後世大放異彩。在筆者看來,當今社會最為重大的進步之一就是我們逐漸能夠也樂於和不同的觀點和平共處而不是爭個你死我活。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不禁要呼籲已經獲得一紙對自己有利的(未生效)裁定的導演馮小剛、作家劉震雲也能站到反對該裁定的一面來。作為媒體工作者和公眾人物的他們是意見的創造者和表達者,理應是社會上最渴望表達路徑暢通、最珍視意見表達機會的一批人。

  推己及人,他們自然更懂得尊重他人意見表達機會所具有的意義:社會要給不同觀點以生存和展示的空間,正如司法要給不同訴求以接受評判的機會一樣。

  我們難以知道絕對意義上的對錯,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為少數意見、新奇學説、離經叛道的思想觀念留下機會。而這也正是公正的程序展示其魅力的機會——平等地對待不同內容,不論它們是橫掃六合還是少有問津。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4-26)


  這個世界永遠都是活久見,活久一天,奇葩的人和事都會一天天多,一天比一天更奇葩!例如馬蓉母親和宋喆父親,例如劉洲成撕逼變成兄弟反目......而電影方面,有了金掃把獎後,現在更是多了一個“髒煙灰缸獎”!

  5月23日,中國控制吸煙協會發布“2016年度熱播國產影視劇煙草鏡頭監測結果”,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平均每8.6分鐘出現一次煙草鏡頭,煙草鏡頭總時長佔影片總時長的3.5%,獲2016年度“髒煙灰缸獎”!

  是不是這個獎的設置簡直就是666.......

  其實,馮小剛近年來的電影,多事反映市井生活,而最好的道具和場景就是喧鬧的市區和街道上,嘴裏叼着一支煙,嫋嫋白煙隨風而散。而且這已經不是馮導第一次拿到這個獎了,2015年馮小剛導演並領銜主演的電影《老炮兒》,也是斬獲了當年的“髒煙灰缸獎”!所以説,馮導可是第一位蟬聯本獎項的導演和歌手噢!

  其實,該獎項的設置也是出於公共健康及輿論宣傳的目的導向,這樣能夠使得公眾引起對“二手煙”的關注,公眾場所禁止吸煙的觀念更能深入人心;其次,影視劇具有輿論思想引導的作用,獎項設置能夠使得眾多導演堅持正確引導,傳輸正確觀念和釋放正確行為。總體而言就是有利於建設新農村,不,應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所以説,吸煙有風險,入行需謹慎啊。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是所有人吸煙的姿態,都是這麼拽的!

  最後,小圈想説:數幾分鐘內吸了多少支煙的朋友,你怎麼這麼閒啊!

  我是小圈,娛樂圈的圈!

  (2017-05-26)


  《芳華》急撤檔,讓馮小剛念念不忘的“女兵情結”哪裏不對了?

  2017-09-24

  新疆晨報

  新疆晨報訊 (文/記者 劉青 圖/百度)眾所矚目的馮小剛新片《芳華》退出國慶檔的消息已經得到了證實,這一消息的確定也引起了網友及業內的熱議,撤檔原因眾説紛紜。這並不是馮小剛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去年他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也遇到了從國慶檔改檔,但這一次的情況似乎更復雜。被業界視作馮小剛幾年來最好的電影《芳華》,為何無法如期綻放?根據嚴歌苓小説《芳華》拍攝的電影,究竟講述了啥?

  《芳華》突然撤檔,網友表示惋惜

  9月23日,馮小剛、嚴歌苓帶着影片主演在廣州、深圳等高校路演,可到了深夜10點多,網上就傳出 《芳華》撤檔的消息,貓眼APP上關於《芳華》的預售窗口關閉了,隨後不少媒體爆出坐實《芳華》撤檔 的消息,隨之而來還有專業電影網站時光網發出的闢謠——片方稱一切照舊。其實,小編曾於9月22日在淘票票APP看到過《芳華》的預售,但9月24日凌晨再登錄淘票票APP時,確實沒有了。

  檔期從最初的9月30日改為了9月29日,上週馮小剛、嚴歌苓及主演們已經開始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路演,更關鍵的是不少院線都為《芳華》排了場次,預售票房也有了60多萬,突然宣佈撤檔,這在網友及業內人士看來都覺得不可能。於是,臨近公映一週前宣佈《芳華》撤檔的這一做法被不少網友認為是一種營銷手段。

  但是,9月24日1:37,馮小剛在“馮小剛電影官微”上發文:經與電影局及有關各方協商,《芳華》 擬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具體新的上映檔期擇日發佈!為此也給院線、觀眾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隨後,《芳華》出品人、馮小剛多年好友王中磊也轉發了此微博,並寫道:“給各位影院院線 和媒體朋友們,工作在一線的宣發團隊以及最可愛的觀眾朋友説一句對不起,真的對不起,《芳華》不會在今年國慶檔公映。”

  由此,《芳華》撤出國慶檔的消息得到了證實,而且原定9月24日上海、浙江的路演也臨時取消。對此,大部分網友們都表示惋惜,網友“楊小妞兒倔了個強”:“票都買好了,卻不能如期看見,深感遺憾 。”網友“湘正”:“求不要更改檔期,國慶就等着芳華了,改了觀眾還看什麼?”網友“透明de小狐狸 ”:“會要求被刪減嗎、明天的路演還能如期舉行嗎?我們在APP買好的票怎麼辦?”

  除了惋惜,還有很多網友表示要支持《芳華》,即便撤檔,也會期待,支持馮小剛。網友“李康有為”:“好飯不怕晚,等上映。”網友“暗香疏影時代”:“會一直期待芳華,一直等待新檔期的放映,希望能早日見到劉峯。”

  為了《芳華》,馮小剛也是拼了

  網友們除了表達惋惜之情和支持外,還有不少網友覺得這也是一種營銷。網友“年輕的上帝啊”評價 :“馮小剛深諳炒作啊,去年潘金蓮也是國慶逃檔,接着炒作説被廣電封殺,罵萬達排片少,結果逃到11 月後排片就有了40%。馮小剛這是嚐到甜頭了,這次看《芳華》預售太差又想搏一把。”

  網友“攀枝花” 反駁了這一説法,他覺得:“路演、宣傳都開始了,費用該投的都投了,影院預售的也都開始買票了,他們不會這麼傻的浪費錢,也不會不顧忌這麼多責任而逃的。”

  暫不論這是不是營銷,網友“攀枝花”説的也不錯,馮小剛為了這片子付出了不少。影片從2016年8 月開始籌備,馮小剛親自面試了近一千個新人女演員,並要求演員們提前進組集體訓練軍容軍姿、陣列、 打槍、樂器、舞蹈等項目,並於今年1月5日在海南開機,當時就宣佈在今年國慶檔公映。

  之後影片的宣傳力度也不小,5月4日就發佈了首款“青春”版預告片,隨後每個月都會發出一些新的宣傳內容,直到9月17日開始,馮小剛帶着《芳華》編劇、主演們走進北京大學,正式加入了國慶檔國產片大軍的密集宣傳期,開展了各種路演。

  路演只是其中一個部分,馮小剛為了《芳華》花了不少心思。9月6日,他和男主角黃軒攜手獻唱了 《芳華》主題曲《那些花兒》,隨後又參加了當時火爆的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在節目中露了一 手,讓不少網友大吃一驚,沒想到導演馮小剛歌也唱得這麼好。

  而同檔期電影《羞羞的鐵拳》和《縫紉機樂隊》展開了瘋狂9.9元購票模式,見此馮小剛乾脆自掏腰包近40萬,送觀眾《芳華》的電影票,一向毒舌的馮小剛在微博上柔和發聲,“在即將到來的這個國慶節 我們是不是可以帶父母去看一場電影了?我把我的電影《芳華》推薦給你們的父母,我準備了1萬張電影票,免費送給你們的父母在國慶長假觀影。”9月22日,小編按照馮小剛提供的網址試了試,12點活動準 時開始,可剛進入網站,票就被搶完了。可見,《芳華》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

  撤檔原因眾説紛紜

  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同樣是在上映前遭遇了撤檔風波,同樣是撤出國慶檔,延期至11月公映 ,而當時有不少網友認為國慶檔競爭過於激烈,這是片方的炒作手段。

  今年,撤檔事件再次上演,不少人仍認為是片方的炒作。但業內觀點認為,《芳華》已經預售場次4萬場,撤檔不光得罪影院,並且前期宣發費用也有去無回。有説法稱,如果《芳華》撤檔,相關賠償和前期宣發,直接損失可達到2000萬元。

  撤檔已然確定,那麼關於《芳華》緊急撤檔的原因,自然是眾説紛紜。一是説馮小剛再陷業績對賭困境,《芳華》票房七億才能回本,見國慶檔競爭激烈而撤檔;二是説《芳華》預售成績低才選擇了撤檔, 目前國慶檔幾部電影中,預售排在前列的是《羞羞的鐵拳》和《縫紉機樂隊》。三是説影片內容審核沒通 過。這也是最被認可的一種説法,因為電影中涉及抗越自衞反擊戰,可能影片部分內容審核不通過,臨時撤出國慶檔,等馮小剛做刪減後再擇期上映。

  《芳華》到底講了啥

  在媒體及廣大網友們看來,《芳華》將被刪減是最大可能,也就是題材觸及了雷區。那麼,《芳華》 究竟上了個什麼故事?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説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 團,一羣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着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着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芳華》的故事 源於2013年馮小剛和嚴歌苓的一個約定——因為兩人都曾在文工團服役,成長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約好創作一個貼近親身經歷的文工團故事。1978年,馮小剛入伍,在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任美術設計,戰友文工團的漂亮女兵很多,馮小剛在他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中這樣寫道: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光潔……優美的頸部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馮小剛説他一直想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結。

  而原作者嚴歌苓1971年入伍,從12歲到25歲在文工團跳了8年芭蕾舞。她説:故事是虛構的,但細節全是真實的。

  2016年4月嚴歌苓寫完了初稿,當時這本書還叫《你觸摸了我》,5月份馮小剛到研究已經決定按照小説來挑選演員。在電影名字上,嚴歌苓提供了幾個名稱《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 等,最終馮小剛選中了《芳華》。小説被推薦給馮小剛之後,導演立馬拍板,翻拍電影。影片初剪完成, 馮小剛邀請嚴歌苓看片,觀影中嚴歌苓幾度落淚。

  片中有展現愛情萌發的美好,文工團裏最不起眼的男兵劉峯主動包攬了團裏的髒活累活,為大家服 務,因此獲得了模範標兵表彰,他命運的轉變始於喜歡上團裏最受歡迎的女兵林丁丁。而女主角何小萍則是個不合羣的女兵,原因則是她身上揹負着“右派”女兒的標籤,從小不受待見。就是這樣被世人排擠的兩人,因同病相憐而成了依靠。

  影片也有展現戰爭殘酷的一面,男女主角被派上戰場,經歷了抗越自衞反擊戰,戰場上男主角被炸斷了右臂,死傷無數,血淋淋的屍體擺在面前。但小説中還有更多殘酷的畫面,比如戰爭期間,有個新兵在戰利品裏發現了一個乒乓球大小的圓球,他不知道這是美軍生產的微型手雷,就拿在手上摳摳捅捅。那天 ,軍隊在搞慶功宴,鍋裏燉着紅燒肉,轟的一聲,炸的人肉和紅燒肉都分不清。雖然不知這樣的情節有沒 有在電影中展現,但依名導馮小剛對政策的把握,應該不會出格。

  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商業大佬馬雲看後都給予好評,看過點映的觀眾也都説:《芳華》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馮小剛導演生涯最佳作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9-24)


  馮小剛對賭必崩?去年《潘金蓮》今年《芳華》,這到底是什麼命啊!

  2017-09-25

  金融街偵探

  這個秋天,對華誼兄弟和馮小剛來説顯得格外透心涼爽。

  作者:想給祖國母親慶生的偵探君

  來源:金融街偵探

  離國慶假期還有5天,偵探君無心工作,一心只想為祖國母親慶生。

  原本計劃好了要陪叔叔伯伯們去電影院重温下他們的青春歲月,沒想到“老炮兒”馮導也被人放了鴿子。

  1

  撤檔來得太突然,《芳華》踩了什麼坑?

  9月24日凌晨1:37分,@馮小剛電影官微發佈聲明:經與電影局及有關各方協商,《芳華》擬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具體新的上映檔期擇日發佈!為此也給院線、觀眾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一臉黑人問號的偵探君翻了下微博,發現消息真是來得太快就像一陣龍捲風,大家都有點被這個神轉折弄懵了。前兩天,馮小剛還帶領《芳華》劇組在青島進行路演呢。

  連馬雲都在微博上為《芳華》站台,“這是馮小剛最好的一部電影”、“年度最驚喜最震撼”。在來自各方的讚美中,發行方和現場院線經理宣佈影片提檔至9月29日,提前登陸院線和觀眾見面。

  但馮小剛那飄着枸杞的保温杯碎得突然又猛烈,9月24日凌晨1點37分,@馮小剛電影官微 發微博稱,《芳華》將退出國慶檔,新的上映日期擇日發佈!而作為《芳華》出品方美拉傳媒大股東、華誼兄弟CEO的王中磊也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對調檔一事致歉。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去年,同樣由馮小剛知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也是原定於國慶檔上映,也是在9月中旬“緊急下片、重剪、撤檔”,推遲到11月8日上映。

  關於調檔原因,官方並沒有給出明確解釋。評論區卻炸開了鍋。

  不少網友第一反應認為這是一次教科書式的營銷方案,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就因為萬達排片量和王思聰隔空對罵,今年又故技重施?

  也有網友猜測,這部影片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原著,而內容和題材有些敏感。

  還有不少人認為是預售不理想,擔心票房太差,因為每年國慶假期的電影收入大部分是被頭部兩三部電影拿走的。

  除了撤檔的芳華,還有15部電影準備在國慶期間上映。包括開心麻花出品的《羞羞的鐵拳》,劉德華主演的《追龍》,成龍主演的《英倫對決》、大鵬導演的《縫紉機樂隊》,李晨、范冰冰主演的《空天獵》等等。

  從預售的情況來看,《芳華》的預售票房很慘淡。跟同一天上映的《羞羞的鐵拳》和《英倫對決》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伯樂營銷CEO張文伯迅速發文澄清了以上猜測,他表示預售的票房與最終的票房並也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預售票房的高低與發行公司的票補策略有直接關係。

  關於《芳華》撤檔的原因,偵探君在此不下定論,但經過偵探君的一系列調查,發現馮小剛的壓力和危機確實不小。

  對賭困局,《芳華》斷臂求生?

  去年馮導的《我不是潘金蓮》5億保底基本失敗,最後獲得了 4.84億的票房。

  今年《芳華》是不是簽了保底協議?目前偵探君還真沒打聽出來。

  不過還是想跟各位吃瓜羣眾嘮嘮,馮導這部電影的票房為啥會讓大家這麼着急呢?

  自己選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的呀。

  15年的時候,馮小剛和華誼有筆大交易。華誼花了10.5億元收購了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70%的股權。而這家公司在此之前的法人代表正是馮小剛,佔有99%的股份。

  這家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資產總額為1.36萬,負債1.91萬,也就是説公司負資產5500。

  華誼當然不是傻的,他跟馮小剛之間簽了一個對賭協議。

  5年內東陽美拉業績必須增長15%以上,而且第一年目標為一億。也就是説,今年這家東陽美拉公司的業績應該大於1.15億,不然馮導就要自己補上這個空子拉。

  偵探君沒記錯的話,去年《我不是潘金蓮》票房慘淡,東陽美拉搭上了馮小剛的個人片酬、代言才完成了2016年1億元的税後淨利潤業績。

  早在《芳華》撤檔之前,證券日報就寫了一篇文章,對今年馮小剛的對賭業績能否完成表示了擔憂。

  《芳華》公開的製片成本有1.3億元,再加上票房分成、宣發費用、各種税,如果能達到7億票房的話,製片方大概能分賬2.43億元,包括東陽美拉、華誼兄弟在內,《芳華》有6家出品方和10家宣發公司。因此,如果《芳華》票房撲街的話,今年馮導的對賭還能完成嗎。

  對此,《芳華》宣傳方伯樂營銷CEO張文伯發文回覆,稱“讓7億回本見鬼去吧”,各個角度diss了證券日報這篇文章的作者。

  記者也在自己的朋友圈曬出了回應。

  最近娛樂圈紛紛崩人設,希望馮導可千萬不要因為一份天價對賭就崩了啊。

  而且,《芳華》是馮小剛今年內唯一的一部電影了,據2017年結束已經不到100天了,馮導將如何度過這次難關呢?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pomegk”:NqrZMGfgBrEpGNkvxQgq只和一個網友做,好想再來一次啊,5分鐘左右的就行 餓的 UUQ四七八

  網友“騰訊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