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縣兵工廠曾是上世紀初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1915年袁世凱決定建設,抗戰爆發後遷往湖南煙溪,並改名第十一兵工廠。抗戰勝利後,遷到武漢,製造手榴彈、信號彈、槍榴彈和擲彈筒,並整修槍炮和戰車。後於1950年3月轉遷台灣高雄,併入第六十兵工廠,第十一兵工廠結束。
軍政部接管後,整編了廠內組織機構,設總務處、工務處、審檢處、審計科和科學技術委員會,將已建成的製造廠編列為動力廠、制槍廠、炮彈廠和機器廠。為提高工人文化技術,1932年10月,開辦藝徒訓練班,按文化程度,分設高小畢業、初小畢業和不識字三個班次,學制4年,先後訓練藝徒574人。1935年3月,員工兵夫達3911人(職員151人,工人3260人,兵夫500人)。
鞏廠自籌建以來,先後徵地10餘次,面積達700畝。其制槍廠機器系1914年由陸軍部向美商布來德公司訂購撥給,1922年運到廠,1925年自行安裝使用;炮彈廠機器一部分由漢陽兵工廠調撥,一部分由漢陽兵工廠代向丹麥文德公司訂購,均由洋商代行安裝;機器廠機器系1917年向丹麥文德公司及美商布來德公司訂購,工廠監視安裝;動力廠鍋爐及發電機購自德國西門子公司,由西門子公司安裝。全部機器設備新式齊備,1921年投產後,當年又添手槍房,附設於機器廠內;1922年擴充炮彈廠;1923年春建槍廠;1927年擴充機器廠翻砂房;1928年添建迫擊炮彈廠房及炸彈廠房。
鞏廠的原料來源,據該廠1935年1月統計:槍管鋼、槍件鋼、炮彈鋼、工具鋼、馬丁鋼、熟鐵,購自德、奧、英等國;紫銅、黃銅、白鉛、銻,購自美國、加拿大;油類,大部分購自美國;無煙藥、部分炸藥,購自德、美、奧等國;酒精,購自南洋羣島爪哇。僅煤炭、焦炭、木料、硫磺、硝石、青鉛、棉花、部分炸藥是國產。
鞏廠的產品:1921年至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1925年添造毛瑟手槍、手榴彈、航空炸彈,150毫米重炮彈;1926年仿製成手提式機槍;1927年添造82毫米迫擊炮及炮彈、木柄手榴彈;1928年添造150毫米迫擊炮及炮彈、德國1898年式7.9毫米毛瑟槍、俄式帶輪馬克沁重機槍(後停造)。至1935年月產能力:7.9毫米步槍1800支(加工可造3200支),75毫米輕榴彈、38式野炮開花彈,150毫米重榴彈5200發(加工可造9000發),82毫米迫擊炮彈1700發(加工可造3000發),150毫米迫擊炮彈690發(加工可造1200發),木柄手榴彈4600枚(加工可造8000枚)。正常生產每日以8小時工作計,加工每日以14小時工作計。
鞏廠的技術改進:1921年至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時,自行設計出子母彈引信,為國內首創;1926年仿製的手提式機槍,對原槍進行改進,增加扳扣,達到射停自如,克服了過去擊發時不能停頓的缺陷,製成150毫米迫擊炮彈鋼質殼,較當時各廠用生鐵鑄成的彈殼殺傷力強;製成的俄式馬克沁重機槍,帶有雙輪,具有移動方便,使用靈巧的優點。該廠從德國引進1924年式7.9毫米毛瑟槍全套圖紙資料和祥板,經過改制,於1935年試製成新式步槍,與當時各廠仿製外國的幾種步槍比較,質量最優,初名24年式步槍。在試製過程中,蔣介石曾親臨視察,經兵工署長俞大維上報批准,將此槍定名中正式步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多次遭日機轟炸,損失慘重。
曾經的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輝煌不再重現!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戒煙上網”:我老家對面山上就有一座兵工廠,是把山都挖空了的!不過並沒投入使用,冷戰就結束了!部隊2000年才撤走
網友“左手是流氓”:歷史文物,而且是為國貢獻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