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報告:香港迴歸二十年: 一個藝術青年的雙城生活

  香港迴歸二十年: 一個藝術青年的雙城生活

  2017-07-07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網]

觀劇報告:香港迴歸二十年: 一個藝術青年的雙城生活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在日前國博展出的“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成就展上,記者見到了來自香港的藝術家莫偉康,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後,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來到內地求學工作,莫偉康自稱是“北漂”一員。他選擇來北京上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做畫家、策展人。從一個香港人的視角,莫偉康感受到北京和香港不同的生活方式與藝術交流。他喜歡北京的開放包容,也認同藝術圈裏的江湖氣。

  藝考三次上央美

  從小喜歡畫畫的莫偉康,考大學時的目標是讀藝術專業,但他沒有選擇中國香港或者國外的學校,而是決定要考央美。當時,從內地考到香港上大學的人不少,但是來北京讀大學的香港人還是少數,“考央美要學習人物的畫法,我的作品是偏寫實的,中國香港或者國外的藝術教育給不了我想要的,感覺它們缺少技術訓練,比較理論。”

  香港地區考生要報考內地的藝術院校,首先文化課要參加教育部的華僑港澳台聯合招生考試,然後也要與內地考生一樣參加藝考。為了備考,莫偉康提前一年就來到了央美,“那時房租特別便宜,在望京租兩居室才幾百塊一個月,生活成本很低,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慢慢磨練自己的技術。”

  之後,他也同其他考生一樣,參加過幾個北京的藝考培訓班。很多考生都抱怨藝考班是魔鬼訓練,沒日沒夜地畫畫,生活條件也很艱苦,但莫偉康覺得那是一段挺好玩的經歷,他上的一個培訓班在東辛店村的一座小院裏,去個廁所要走十幾分鍾,他也不覺得沒日沒夜地畫畫有什麼不好,“如果畫畫不是一件辛苦的事,還能考上美院的,我還沒見過。”

  不過,莫偉康第一次考央美就遭遇了失敗,第二年他又來了,這次考上了北京另外一所院校的藝術專業,但莫偉康沒去,他在第三年繼續報考央美,2003年,他終於如願考入央美。

  香港一家畫廊的老闆聽説了他這個香港人去北京讀美院的事情,覺得很好奇,就專門跑到北京去看他畫得怎樣,結果對他的畫很欣賞,還決定幫助他在香港的畫廊舉辦一場個展。這也是莫偉康的第一次個展,展覽的名字叫《背後》,展出了他畫的25幅油畫作品。

  結果這次展覽反響還不錯,有人購買收藏了幾幅畫,莫偉康由此掙到了一筆錢,足夠讓他能在北京蓋一間自己的工作室,而那時他本科還沒有畢業。“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事情。” 莫偉康感嘆,他在一號地藝術區建了一間兩層的工作室,樓下是畫室,樓上是卧室,在北京他也有了一個“家”

  喜歡北京藝術圈的包容

  莫偉康剛來北京時,身體有點弱,不適應北京冬天寒冷乾燥的氣候,很容易生病,後來經常鍛鍊,身體慢慢變得健康了。“我喜歡北京這座城市,可以選擇生活節奏,有快有慢。”他平時除了畫畫、寫書法外,還喜歡健身,經常與藝術家朋友聚會。

  經常有人問他,在北京和香港生活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莫偉康認為,“在從北京的地下人行通道走上來的瞬間,我抬頭往上看,只看到了一片藍天,周圍不會有建築物擋住你的視線,而在香港從任何一個地下通道走出來時,你的視線都會被周圍建築物擋住,那種空間感是不一樣的。”

  2008年,從央美研究生畢業後的莫偉康面臨着留在北京還是回到香港的選擇,他最後決定留在了北京。“北京是亞洲的藝術中心,一些藝術、文化事件都在北京發生,而且我習慣了北京的生活,比在香港有更多朋友。”莫偉康説,“我是美院出來的,跟藝術圈都很熟呀,大家對我也很好,北京的藝術圈是一個很開放的羣體。”

  “藝術圈是一個江湖,尤其在北京。各種藝術家,各路英雄,有的為藝術,有的為事業,有的為生存,有的為生意,不同藝術家眼中的藝術是不一樣的。”莫偉康説他希望自己的藝術純粹些,是不受市場干擾的創作,所以他也會策展,這樣多一種可能性。

  香港藝術圈有沒有江湖?“沒有,就一桌人,成不了江湖。北京是五湖四海的藝術家來‘漂’才有江湖。大部分的香港藝術家是向裏看的,不像電影圈和電影人是向外走的。”

  感受藝術品市場的互融互通

  藝術圈是江湖,藝術品市場就是這個江湖的舞台。香港地區緣於得天獨厚的商業環境和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圍,是老牌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這裏有很多收藏或經營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家、畫廊主、古董商,他們對中國藝術的認知和研究非常深入。

  莫偉康覺得,內地與香港的畫廊相比較,內地畫廊的空間更大、口味更寬,能夠包容各種不同的藝術家,香港本土畫廊鑑於經營成本高,受空間限制,他們被市場牽着走,更加市場化。

  內地的收藏家和機構是香港藝術品市場上的重要客人,越來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到北京、上海舉辦預展,成為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春秋拍賣路演中的重要一環。

  兩大國際拍賣巨頭還相繼加入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爭奪戰。2012年,蘇富比與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合資成立蘇富比(北京)拍賣公司探索保税拍賣。2013年,佳士得則在上海成立獨資拍賣公司。

  與蘇富比、佳士得“向裏走”相呼應的是,內地具有一定實力的拍賣公司在2012年後則選擇了向外開疆拓土, 紛紛“向外走”入駐香港地區,越來越多的內地拍賣行開始以香港市場為跳板進行國際化市場的探索。嘉德在2012年入駐香港市場完成拍賣首秀,保利緊隨其後在香港成立子公司,翰海、匡時亦在2016年登陸香港拓展拍賣業務。

  香港地區的藝博會在亞洲藝術品市場也有着重要地位,比如香港Art Central藝博會、香港藝術博覽會(Art HK)以及後來居上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每屆都吸引了眾多來自內地和海外的畫廊、藝術家和收藏者參與。與之相比,內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舉辦的藝博會還在成長之中。

  莫偉康覺得受空間限制,香港的收藏家傾向於小幅作品,做工一定要精良,內地的藏家口味比較寬,他們一般都有着比較寬闊的空間。內地藏家十分積極地參與香港藝術品拍賣和藝博會,他們近兩年的表現和成長都十分突出。“收藏我的作品的大多數是國外收藏者,或者是海歸,很少有土生土長的國內收藏者,可能跟題材和風格有關,我不會畫美女。”他直言,但未來這種收藏狀況也許會發生變化。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公眾號:chinatimes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30 字。

轉載請註明: 觀劇報告:香港迴歸二十年: 一個藝術青年的雙城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