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大聲:[十九大代表風采]王廣金: 70後核電科研“先鋒” 破解核電設備國產化難題
新聞閣今日最大聲欄目為您提供手機鳳凰客户端今日最大聲欄目的網頁版,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人物名片:
王廣金,1977年出生,中共黨員。2005年,從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畢業後,作為特殊引進人才進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核電廠關鍵設備的研製、產業化和工程供貨等工作。其負責的“壓水堆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研製”項目,實現了二代改進型核電廠用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產品性能達到並部分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內容屬國際首創。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7日訊(記者 戴璐嶺)今年3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核動力院“華龍一號”核電電氣貫穿件產品登上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產品認定名錄,標誌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產品完美升級。可能誰都無法想象,創造這個奇蹟的竟是一名今年才年滿40歲的70後核電研究專家——王廣金。然而,這已是王廣金在國產化核電關鍵設備-電氣貫穿件研發及產業發展進程中,取得的第四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了。
疤痕在手 他是核電領域的“科研狂”
在王廣金的右手虎口和右手手臂都有淺淺的疤痕。“難免有磕磕碰碰嘛……”對於自己手上的疤痕,王廣金一句輕描淡寫就帶過了。但是這些疤痕,卻像是這位年輕的核電“科研狂”的見證者。
2005年,從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畢業後,作為特殊引進人才進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剛剛一開始工作,王廣金便一頭紮在工程樣機試製第一線。
“記得是在2007年的夏天,在導體絕緣包覆工藝試驗中,我和工人師傅一起人工清洗打磨工藝設備,機軸不小心沿着桌面滾動差點跌落,為避免機軸損傷,我就下意識用手去擋……”那一次的不猶豫,讓上百度高温的機軸毫髮無損,但王廣金的右手虎口處卻永久留下了嚴重燙傷的疤痕。2008年,在一次在樣品製作過程中,王廣金為了避免導體碰撞高温設備平台,右手臂又不幸被高温的機台燙傷……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的“拼”、他的“狂”,2008年7月25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發的核電廠電氣貫穿件通過了專家鑑定。作為替代進口的國產化核電關鍵設備,王廣金所在的團隊終於完成了核電電氣貫穿件從無到有的突破,成功破解核電設備國產化難題,在國產化核電設備領域取得了第一個里程碑成果。這個年輕的“科研狂”終於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四個里程碑 他從未停止創造奇蹟的步伐
一次的成功並沒有讓這位“科研狂”停止步伐。2008年歲末之際,王廣金負責推廣的電氣貫穿件產品在國內4個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項目招標中擊敗國外強勁對手,中標3個項目,打響了市場上應用第一槍。2010年6月9日,王廣金作為技術總師,成功實現國產化核電電氣貫穿件的批量生產,並完成紅沿河1#核電機組首批供貨。2015年,國產化核電電氣貫穿件導體組件供貨歐洲市場,實現了走出國門。
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青年五四獎章、中央企業青年五四獎章、入選中央組織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授權專利26項、著作權1項、工信部國防科技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核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章更是堆積在了這個年輕的70後身上。今年3月,核動力院“華龍一號”核電電氣貫穿件產品登上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產品認定名錄,標誌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產品完美升級。這成為王廣金在國產化核電關鍵設備-電氣貫穿件研發及產業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第4個奇蹟。他告訴記者,“每當看到自己研製的東西投入工程應用並創造了很大的價值,這份榮譽感無法比擬。”
知心老師 他不善言辭卻默默關心同事
除了“科研狂”、“工作狂”,王廣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基層黨支部書記。在同事眼裏,王廣金不是很善言辭,也不是很風趣幽默,但是卻默默地關心着支部和科研團隊裏面的每一個同事。“我所在的支部和科研團隊一直活躍在研究所的科研一線,負責多個科技攻關項目。在遇到工作瓶頸的時候難免就會有很多小同事情緒不太好。”王廣金給四川新聞網記者舉例説,有些年輕的同事工作一兩年後,會感覺現在的工作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會感覺迷茫。“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就會主動地跟他談談心,瞭解他的真實想法,用我自己的經歷開導他。”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作為四川省參加大會的黨代表之一,王廣金也有他自己關注的領域。“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們比較關注國家和四川省關於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政策措施。”王廣金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2016年四川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軍民融合發展推進領導小組,編制了《四川省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四川省“十三五”軍民融合發展規劃》。隨着這些軍民融合的政策措施不斷出台,中核集團也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一些軍民融合的重點項目也正在積極推進。王廣金表示,“軍民融合能夠帶動川內的大量企業加速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技術能力,並提高川內企業在全國甚至國際上的競爭力。”
(圖片由四川省國防科工辦組宣處 提供)
來源企鵝號:嘟拉育兒
各位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們,歡迎來到我的大魚號~我會每天給大家推送各種優秀的文章。您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可以在文章的下面任意評論和吐槽!
最近聽一個朋友講述了她驚心動魄的一次經歷,她的寶寶今年3歲了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前幾日她跟老公帶孩子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正巧碰到楊梅成熟,孩子就跟着爺爺奶奶一起去摘楊梅。現在正是楊梅新鮮的時候,孩子不管不顧摘下來就吃下肚,朋友怕孩子卡住要他吐核,但是老人們一致認為楊梅核能敗火,對孩子身體好,不用吐。朋友覺得公婆是長輩,經驗也豐富,就沒有阻止孩子吞楊梅核的行為。吞食楊梅核能敗火清腸?孩子吃楊梅不吐核,醫生檢查後罵家人無知!
但接下來的事情卻讓朋友記憶猶新,帶孩子回家之後孩子就一直沒有精神,還嚷嚷着説肚子痛,朋友不敢大意,趕緊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當醫生聽説朋友給孩子吃了楊梅核之後,臉色變得非常不好,指責朋友行為的愚昧和愚蠢。
原來楊梅核根本不可以吃,由於它比較堅硬,對我們的胃黏膜有很大的傷害,很容易造成胃出血,尤其是對於小孩子嬌弱的胃部,更是難以承受堅硬的楊梅核。朋友聽了醫生的話嚇出一身冷汗,沒想到自己的一時疏忽差點害了孩子。
從朋友的親身經歷中我們瞭解到,新鮮的楊梅雖然好吃,但是楊梅核千萬要吐出,不要食用,這樣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楊梅核非常堅硬,它通過我們的食管,進入胃部會損傷我們的胃黏膜,嚴重一些的會導致胃出血。同時還會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引發消化不良,肚脹腹痛等等,危害十分嚴重。尤其是小孩子,更不能輕易吞食堅硬的食物,對孩子身體的傷害會很大。
爺爺奶奶帶孩子雖然會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可是他們的觀念還是比較傳統的,很多認知都已經落後了,比如給孩子吃楊梅核這種事情就萬萬做不得,家長也要學會向不科學的育兒觀念説不,保護孩子的健康。所以我們日常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遠離這些堅硬的食物,不光是楊梅核,其他水果的硬核也要及時讓孩子吐出,以免傷害到孩子的胃部,影響消化功能。
一顆孤獨寂寞的心需要關注來撫慰,我需要關注,因為關注讓你我更親近 。
(2017-10-03)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幾個部門:核工業部、航天工業部、兵器工業部等,也曾經叫過五機部、七機部等,這就是中國現在十大軍工集團公司的前身。後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為了轉變政府職能,把這些部門改為公司,1997年為了引入內部競爭機制,這五大軍工集團均一分為二,形成了軍工十大集團公司。下面為您介紹中國十大軍工集團。
NO.1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國兵工集團、中國兵器,英文: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Corporation,Norinco Group,英文縮寫CNIGC),又名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屬於一個公司兩塊牌子。1999年7月1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科技 工業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 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改組設立的(另一家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現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中央企業、國家計劃單位企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兩大武器裝備製造企業之一(另一家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面向陸、海、空、天以及各軍兵種研發生產精確打擊、兩棲突擊、遠程壓制、 防空反導、信息夜視、高效毀傷等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在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現有子集團和直管單位47家,主要分佈在北京、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湖南、湖北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全球建立了數十家海外分支機構。截至2014年底,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資產總額3261億元,人員總量27.66萬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列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第144位。
NO.2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簡稱兵裝集團,英文:China South Industries Group Corporation,英文縮寫:CSGC),又名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簡稱南方工業),屬於一個公司兩塊牌子。1999年7月1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改組設立的(另一家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現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中央企業、國家計劃單列企業,是中國十大軍工企業之一。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是世界500強、中國企業30強企業。2012年中國企業50強第27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肩負“保軍報國、強企富民”的神聖使命,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防科技工業的核心力量,是我國最具活力的軍民結合特大型軍工集團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第五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集團公司現擁有長安、天威等50多家企業和研發機構,擁有特種產品、車輛、裝備製造等主業板塊,培育出了“長安汽車”、“天威變壓器”等一批知名品牌。自主研發的特種產品裝備在國防領域起着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NO.3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於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集團公司設有航空裝備、運輸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金融、工程建設、汽車等產業板塊,下轄140餘家成員單位、近30家上市公司,員工逾50萬人。2009年中航工業首次申報併成功入選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四百二十六位,成為首家入選的中國軍工企業。2014年中航工業連續第六次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躍升至第一百七十八位。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崑崙等發動機品牌,為政府及軍隊提供先進航空武器裝備。
NO.4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1981年9月第八機械工業部併入)、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9年7月成立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2001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科工現由總部、6個研究院、1個科研生產基地、13個公司制、股份制企業構成。控股7家上市公司。境內共有600餘户企事業單位,分佈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現有職工14萬餘人,擁有包括8名兩院院士、200餘名國家級科技英才在內的一大批知名專家和學者,且素質高、年紀輕的科技人員已成為企業創新人才隊伍的主體。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航天科工以“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為企業使命,從事着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航天科工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航天防務技術,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飛航導彈武器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與研製生產體系,所研製的國防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導彈武器裝備整體水平國內領先,部分專業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NO.5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於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發展階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着我國全部的運載火箭、應用衞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深空探測飛行器等宇航產品及全部戰略導彈和部分戰術導彈等武器系統的研製、生產和發射試驗任務;同時,着力發展衞星應用設備及產品、信息技術產品、新能源與新材料產品、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產品、特種車輛及汽車零部件、空間生物產品等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大力開拓以衞星及其地面運營服務、國際宇航商業服務、航天金融投資服務、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為主的航天服務業,是我國境內唯一的廣播通信衞星運營服務商;是我國影像信息記錄產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的產品提供商。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集團公司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創造了以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兩大里程碑為標誌的一系列輝煌成就,在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NO.6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簡稱中國電科)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信息產業部直屬電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十大軍工集團之一。主要從事國家重要軍民用大型電子信息系統的工程建設,重大裝備、通信與電子設備、軟件和關鍵元器件的研製生產。在首都60週年國慶閲兵活動中,中國電科研製生產的以空警2000、空警200預警機為代表的7型裝備首次分別組成空中方陣、雷達方陣、通信方陣的三個獨立方陣接受檢閲。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中國電科作為副總指揮長單位,在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中承擔了重要任務,負責測控通信系統設備、雷達探測設備、太陽能電池和大量關鍵元器件的研製任務。在探月工程中,中國電科作為副總指揮長單位,在衞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中承擔研製生產任務,並圓滿完成任務。在國家公佈的16個重大專項中,中國電科在多個專項中承擔重要攻關任務。在中國自行研製的北斗衞星導航系統中,中國電科參與承擔了衞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電源系統、地面終端系統以及檢測認證服務等多項任務,並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NO.7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組建於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門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中央直屬特大型國有企業。截至2014年底,中船集團共擁有55家下屬企事業單位(3家上市公司)。近年來,中船集團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國防"的戰略部署,推進全面轉型發展,在業務上形成了以軍工為核心主線,貫穿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動力裝備、機電設備、信息與控制、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六大產業板塊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在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海洋科考裝備四大領域擁有雄厚實力。
NO.8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CSIC)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重組成立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主要從事海軍裝備、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裝備的研發生產,是中國船舶行業唯一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現有總資產3840億元,員工15萬人。中船重工是中國最大的海軍裝備製造商,可研製各類水面、水下戰鬥艦艇、軍輔船舶以及各類水中兵器。中船重工在軍船領域有着先進的科研、生產手段和強大的自主創新開發能力,能承接潛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衞艦、導彈快艇、兩棲艦艇和各種水中兵器、艦載武器與艦用電子設備及各種軍用橋樑的設計製造與售後服務。並可根據用户要求,進行國外裝備引進、合作生產、艦艇改裝和修理業務。
NO.9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的特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其前身是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主要承擔核軍工、核電、核燃料、核應用技術等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和生產經營,以及對外經濟合作和進出口業務。是我國核電站的主要投資方和業主,是核電發展的技術開發主體、國內核電設計供應商和核燃料供應商,是重要的核電運行技術服務商,以及核儀器儀表和非標設備的專業供應商。中國核工業“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打破了霸權主義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保衞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研製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衞,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燬核武器,早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中國政府就鄭重地向全世界明確宣佈,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NO.10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於1999年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而成,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主要職責是承擔核工程、國防工程、核電站和其他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任務。2004年國務院國資委批准集團公司主業為“軍工工程,核電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術研究、服務”。在軍工工程領域,集團公司承擔了大量的國防科技工業軍工建設任務,積累了豐富、先進的工程技術和管理經驗,在高精尖和技術、保密等要求較高的軍工建設領域以及核軍工工程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優勢,成為國防軍工工程的主要承包商之一。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May the heart of a h”:搞不懂
(2017-10-05)
【導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美國政府看到了核能的前景,於是制定了核能技術發展計劃,併為核能發展所需的資源提供了保證。其結果是,幾十年來,美國一直位於世界核能創新的前列,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目前,先進核能反應堆則是下一個巨大的機會,美國應該如何抓到這次機會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美國政府看到了核能的前景,於是制定了核能技術發展計劃,併為核能發展所需的資源提供了保證。其結果是,幾十年來,美國一直位於世界核能創新的前列,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
而目前,先進核能反應堆則是下一個巨大的機會,可為未來的核技術發展提供優勢,併為滿足未來的經濟以及氣候目標提供額外的工具。這也是為何美國政府以及俄羅斯、中國等競爭對手——已經開始着手研發用於未來幾十年的先進核能反應堆商業設計。
然而,除非美國聯邦政府的政策有重大變化,否則這個目標將無法實現。根據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能源部核能辦公室(NE)若想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應對來自結構和財政方面的挑戰。
並未為成功專門設置
該研究對18年來的預算文件進行了研究,發現NE的先進核技術願景與其配套的研發計劃的設置並不一致,因為缺乏適當的規劃和協調,這往往會導致NE資源的低水平應用。例如,研究顯示,儘管NE向先進核燃料的研發注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向使用核燃料的新型反應堆研發的投資並沒有和核燃料保持一致。NE也關注現有的核技術,但並未將先進的核技術的創新放在首位。例如,NE最大的資金支持是關於輕水反應堆技術的,而這項投資金額要比NE支持的最昂貴的先進反應堆技術多57%。最後,NE對每個核能計劃的幫助並不足以完成該技術的示範,無論是NE還是華盛頓政府,對於一項核能計劃的持續支持時間平均不超過5年。
研究解釋到,雖然NE向先進核燃料的研發投入大量的資金,但對實際使用這些核燃料的新型反應堆的投資卻並未跟上步伐。
即便NE以更加有戰略性的眼光來實現其先進核能目標,更有效的地利用其現有資源,但是其資金水平距離在本世紀中期達到一個先進反應堆設計示範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基本不可能實現。根據這份報告,NE向先進核能研究的平均支出為1.6億美元,據能源部自己估計,也僅是非輕水堆技術示範工程所需資金的一小部分。由於資金不足,NE不得不將自己的大部分預算用於維護現有的基礎設施,這也進一步將原本要用於建設未來先進核能研發的所需基礎設施的資金轉移了出去。
更光明的一方面
該項研究對於NE實現其先進的核能目標提出了嚴峻的前景,不過也錯過了幾個可提供希望的亮點之處。
第一個是美國日益壯大的反應堆創新羣體,包括為先進的核能研發做出貢獻的年輕學者和企業家,以及為研究籌集了超過15億美元私人資本的現代企業在內。在UC-SD/CarnegieMellon審查的預算文獻這段時間中,這個創新羣體甚至都不存在,值得讚揚的是,NE已經採取措施來鼓勵新興的先進核工業與私營企業合作,以加速其商業化。更為重要的是,NE創建了GAIN(GatewayforAcceleratedInnovationinNuclear),其具體目標是使得私營企業的創新研究者可以更容易獲得使用國家實驗室的機會。GAIN的保證計劃已經為20多家小型企業提供資助,以使得他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設施和專業知識,以便將其技術更快的商業化。
可以樂觀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在華盛頓的能源辯論中,先進核能僅幾年時間就從不為人知的“晦澀”成為了焦點。美國能源部長裏克˙佩裏公開表示了發展先進反應堆的重要性;奧巴馬時代的前任能源部長歐內斯特˙莫尼茲也如此表示過;同時國會也注意重要性了,兩黨立法委議員提出了加速先進堆商業化的法案。這些政策都將會為先進核能的研發提供額外的支持,為這些反應堆獲得設計許可創造途徑,並使得先進核能可更好的利用現有的税收優惠政策。儘管華盛頓政府還有其他不可避免的僵局,但這些法案的每一項政策都取得了巨大進展。
未來獎勵:商業化
新興的國內產業和華盛頓不斷增長的兩黨共同支持是先進核能發展的寶貴資產,美國需要更好的利用兩者來實現先進核能的發展目標。
首先,NE需要調整相應的預算來明確優先先進反應堆的商業化。按照ThirdWay之前的建議,NE應該以消除冗餘、改善協調的方式來組織其核能發展計劃,併為先進反應堆開發者在創新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提供支持——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準備。NE通過提供創新基礎設施和向有前途的項目進行戰略投資、與核工業合作以便為美國企業吸引私人資金投入。
美國的一些經濟競爭對手,例如中國和俄羅斯,已經收集了有關全球範圍內先進反應堆利潤豐厚的相關信息,目前為開發自己的先進核能技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但是,NE不能僅僅通過更有效的構建自己框架來實現發展目標,在商業化過程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增加資金來對先進的核能項目進行支持。美國的一些經濟競爭對手,例如中國和俄羅斯,已經收集到了有關全球範圍內先進反應堆利潤豐厚的相關信息,目前為開發自己的先進核能技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若是美國仍然想繼續從核能這種清潔能源技術中獲得經濟和安全利益,那麼美國政府就應該繼續向先進核能投資,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除了提供監管和出台研發政策,國會還需要提高NE的先進核能商業資金水平。
美國在先進核能發展中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憑藉正確的組織結構和資金水平,NE有能力實現先進核能的商業化目標,在未來數十年中美國則會處於核能技術發展前沿。
(2017-09-22)
[興業計算機袁煜明團隊]AI芯片系列調研之三:寒武紀,人工智能中國芯講座紀要20170910
主題:國科大“走近科學”系列講座之十七:“寒武紀:人工智能中國芯”
主講嘉賓:陳天石博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研究員;寒武紀科技CEO)
時間:2017年9月9日(週六)下午3:00-4:30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階一(5)
應陳教授要求,本紀要不包含華為麒麟980及相關內容,若有疑問請直接與興業計算機團隊聯繫。
中科院計算所:自主研發我國第一台半導體大型體計算機103機,中國首個通用CPU
硬件見長,但對於技術理念的產業化也關注
神經網絡算法算法在歷史上經歷數次高潮低谷
上世紀80年代問題::
1、神經網絡可解釋性不佳
2、數據量會不會大力出奇跡?但是當時受限於當時處理器的能力,無法驗證
在90年代初進入了低谷
其後,統計學把神經網絡算法排出主流
jeoffery hinton(英)在2006左右還是在做人工神經網絡
但此時運算能力推進
在2012年左右進入新的高峯
神經網絡的可解釋性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
從數學上無法解釋,需要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偏實驗學科
Nvidia推出CUDA庫,素材豐富;數據量也比之前大了很多
原有算力已經無法滿足,開始有人嘗試用GPU進行嘗試
硬件上的嘗試:
上世紀80年代有一個高峯
2015年開始又有了一個新的高峯
事實上,不管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有多強,算力都無法滿足
80/90年代的硬件:
1、架構相對簡單:
簡單神經網絡的直接硬化;部分工作引入了脈動陣列架構
硬件與算法神經元一一對應,無法處理任意規模神經網絡運算
2、兼有數字電路、模擬電路、數模混合實現
規模相對較小,適合模擬電路實現
3、沒有實現產品化
硬件領域對1980s神經網絡算法研究的響應
缺乏成熟應用,僅限於實驗室原型
神經網絡硬件的路徑分歧
1、神經形態處理器(neuromorphic processor)
以IBM truenorth為代表
面向脈衝神經網絡模型
更加貼近神經科學家提出的理論模型(理想)
但是市井應用的效果並不足夠完美,在機器上覆現的時候,比如做人臉識別、機器視覺,會出現問題
現階段對大腦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無法完全理解大腦工作的機制,很難完全在形態和作用機制等方面完全實現復刻
專用於深度學習的處理器(deep learning processor)
以寒武紀cambricon&diannao系列為代表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
針對實際應用效果較好
但是缺乏可解釋性,在認知處理能力方面欠缺
現階段人工是能實現了在感知、運動方面的突破
感知: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識別等
運動:Atlas機器人等
但是在認知處理方面 還處於較為初步的階段
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
”受智能啓發的計算科學“
事實上人工智能並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出現,更多是為了通過計算科學的方式實現簡單重複性工作的替代
在計算方式的優化上,受到人類智能思維方式啓迪
人類智能方式只是提升計算能力的一種路徑,並不一定是最優的解決方案,但較為直觀
神經網絡算法和處理
1、一個神經元是用來分類的
2、很多神經元組成深度學習網絡
3、神經網絡是處理智能處理迄今最好的方式,通用CPU/GPU處理神經網絡效率低下,能耗很大。
4、現在最大的神經網絡是1000億個神經網絡突觸,人腦是100萬億個突觸,達到或超過人腦尺度的神經網絡模型依賴於更強大的硬件
寒武紀的主要三大突破
內存帶寬是芯片的主要性能瓶頸
通過EDRAM技術和更多芯片互聯。保證神經網絡模型完整放置在片上。完全無需訪問內存。
偏上的通訊和延遲和功耗的重要來源
分成多個小塊,每塊內部包含運算部件、神經元數據、突觸數據。減少90%以上片上通訊時間。
機器學習算法種類眾多
突觸:提出智能指令集,以及靈活的運算部件/訪存部件,支持幾乎所有現有主流機器學習算法
智能處理器的未來
1、改善人類生活
拉近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距離(IoT)
數十億智能終端和雲服務器將讓人類進入智能時代
2、研究認知技術:脈衝神經網絡的潛在機會
易於降低硬件功耗、可能適合於處理非結構化知識
3、多模態智能:多種感知和認知技術的融合和協作
機器的聽、看(感知)和想、説(認知)的全面融合
4、探索類人智能:從智能芯片到超級計算機
不是簡單粗暴的堆砌,應充分借鑑人腦的腦區分工
多種智能模型/芯片的融合
Q:別人的代碼編譯可以在其上運行嗎?在使用深層智能網絡,如用tensorflow的時候需要再次coding,工作量很大?怎麼解放
A: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説要不要做一個更牛的framework。
寒武紀現在主要還是想要兼容,小眾處理器沒人用
等用的人多了之後再推出自己的framework
Q:是否有一個好的指令集,可以支持不同算法?文檔可以開源嗎?
A:舉個例子,假如説ASCII是沒有指令集的,0;X86,1;那麼我們就在中間,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之間實現一個tradeoff
新的算法出現的時候都可以支持
文檔現在還沒有到公開的時候
Q:是否考慮到用碳基芯片替代硅基?
A:目前碳基芯片還在實驗室階段,還沒有開始投入實用
Q:可解釋性會影響到認知層面嗎的進一步探索?
A:深度學習還不足以影響到認知
Q:之前比較了英偉達GPU和寒武紀,那如何比較FPGA+CPU,還有聯想的MIC?
A:FPGA的可重構能力強,但在硬件層面有冗餘,做成真實芯片的性能和功耗很大
在新的技術剛出來,還沒有專門的芯片的時候,使用FPGA是通用的方案,但一項應用發展的足夠重要的時候就被替代
intel不僅有FPGA方案,還有自己專用的芯片方案,intel在芯片佈局上很全面,現有方案都會嘗試
$科大訊飛(SZ002230)$$四維圖新(SZ002405)$$中科曙光(SH603019)$
@今日話題
(2017-09-11)
一家荷蘭能源公司剛進行一系列實驗,使用熔化的釷鹽(thorium salt)來測試從核分裂產生電力,這是自1970年代初以來的首例。
現在還在初期階段,但使用釷來替代鈾,可以提供一種更難武器化的比較乾淨且安全的燃料來源。核能在中國等國家蓬勃發展,但 核子威脅的恐懼在上升,迴歸到這個有爭議的話題,可能是很值得的。
荷蘭的核能供應商NRG正在進行一項冒險,他們正在主導實驗,可能會看到從鈾核能轉變為釷。
NRG研究員Sander de Groot説:「對於大規模的能源生產來説,這是一項具有很多展望的科技,一旦技術突破,我們想要有好的開始。」
釷(thorium)是一個在週期表上位居高位的元素。類似於鈾,它的各種同位素是不穩定的,意味着這些原子透過分裂出α粒子,沒有電子的氦原子,來進行衰變。
使用釷有一個超越鈾的顯着優點,它不產生相同種類的重同位素,意味着在長期規模上,它的毒性相當低。
它的燃料還可以被再處理,而不需要投入額外的資源開採。
不像以鈾啓動的反應爐,釷燃料發電的產物無法在任何接近相同效率的程度上,被轉變成武器等級的鈽。
最後,使用釷作為核分裂電源技術,還可以被做成防止反應爐核心熔燬。
對於美國和俄羅斯等依賴核能的國家,太晚改變遊戲方法不被視為在經濟上是可行的選擇。但對於像是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説,蓬勃發展的核能產業可能會把釷看作是一個更棒的政策。
印度是另一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已經在大步向前,開發使用釷燃料棒的反應爐。
Sander説:「內部和外部都支持我們啓動SALIENT實驗的想法。」
SALIENT代表着鹽照射實驗(SALt Irradiation ExperimeNT)。目的是研究懸浮在熔融混合物中的釷鹽的能量產生,並發展出有效的程序。
熔鹽反應爐在低壓下使用氟化物鹽作為核反應的冷卻劑。將釷鹽溶化到這個熔融液體中,並以中子照射來啓動衰變,是從這個過程中提取能量的一種方法。
在他們的第一次實驗中,這個小組一直在研究鎳如何從熔融混合物中移除易分裂的產物,試圖找出「清理」鹽的方法。
未來的實驗將探索其他的鹽混合物,以及高腐蝕性鹽對周圍成分的影響。
所有形式的核能在當今世界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爭議。
但如果能夠做出一個確定賭注的話,那就是釷的再次使用才剛剛開始。
(2017-10-01)
參考消息網9月19日報道俄羅斯《導報》9月18日刊登題為《遊客的教育——漢學家談中國遊客如何助俄改革旅遊業》一文,作者為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亞太地區的俄羅斯”項目負責人亞歷山大·加布耶夫。文章稱,俄羅斯迎來中國遊客潮。
文章稱,按照俄聯邦統計局的數據,近130萬名中國人在2016年赴俄旅遊。今年上半年,赴俄中國遊客的數量已經超過芬蘭人:入境55.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1%。客流還將不斷壯大。中國中產階層越來越喜歡出國觀光,盧布貶值、航班增加和旅遊團免籤待遇使俄羅斯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文章稱,中國遊客大增當然很好。他們會消費,創造工作崗位,增加税收,而且增進對俄瞭解也有助於為兩國民眾之間的交流奠定基礎,這在俄與西方對抗加深的情況下尤為重要。但除益處之外,中國遊客增加也預示着風險,必須清醒地進行評估和儘量將風險最小化。
文章稱,俄羅斯熱門旅遊地區的監管機構和警方急需招募瞭解中國國情和懂漢語的工作人員,或開展相關培訓。
其次,必須減少熱門旅遊目的地的遊客壓力,而不僅僅是為了承受住壓力而改善基礎設施。例如,中國一邊成倍調高一批國家公園的票價,以便控制客流,一邊進行旅遊基建投資。俄羅斯應整頓國家公園的管理機制,提高票價(對俄公民實施優惠價)。客流的短暫下滑將從門票銷售收入的增長中得到部分彌補,但重要的是這能預防對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第三,必須採取能提高接待中國遊客能力的長期措施。首先要培訓懂漢語的導遊,用漢語講解名勝古蹟的特點和解釋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其次可與中國一些環保基金會合作,在中國國內開展提高民眾旅遊素養的活動。再者還可在貝加爾湖沿岸打造中俄環保學校,並將其添入兩國大學交流項目清單。
整頓俄羅斯旅遊業應成為發展中俄關係的優先任務之一。如果中俄官員能齊心協力,兩國企業界和社會團體也能積極參與,這方面的工作很快就能得到進步。(編譯/朱麗峯)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中國遊客,被當成豬一樣,搶來搶去
網友“M r . Цao”:警察學漢語是為了勒索中國人錢財,幾乎任何一個警察都會説,護照,不合法,罰款,
網友“Andy”:提票價那是自殺的,難道除了票價,我們沒花其他錢嗎
網友“o壹o”:中國人最喜歡玩槍,搞幾射擊場,賣子彈夠你賺了。
網友“局紅管亮”:建議大家在網上查俄羅斯的警察是怎麼樣對待華人遊客的
網友“榴蓮臭豆腐”:提票價???88
網友“不服來咬我啊”:誰讓國內不爭氣呢,反正去哪都被宰
網友“天中司馬空”:城管怎麼對待老百姓的
網友“lemonade”:俄羅斯人是斯拉夫人裏血統最不純的很多都是蒙古人雜交的
網友“騎牛撞交警~”:你以為我傻啊,哪裏提價不去哪裏,哈哈哈
網友“ヽˋ深藍”:也別怪人家。這是跟誰學的?不都是跟國內景點學的!
網友“縱橫”:我建議大家還是去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看看。。
網友“夢月”:怪不得,老是被人家制裁呢!要想中國人去你那裏旅遊就得物美價廉。知道不→_→
網友“QQ”:毛線,斯拉夫最排外!
(2017-09-19)
新華社維也納9月18日電 記者劉向報道: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唐登傑18日在維也納表示,中國在核能事業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保國際合作中發揮核心作用。
唐登傑在當天開幕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第61屆大會上發言時指出,中國在核能事業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實行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的政策,頒佈核安全法,啓動“核電安全管理能力提升年”專項行動,以提升核電安全管理水平。
唐登傑表示,今年8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來華開展國際核安保專項評估。中國圓滿完成了加納微堆低濃化改造項目。中國願意繼續為其他國家實施微堆低濃化改造,中國也願意以核安保示範中心為平台,與亞太地區及世界各國共同為全球核安保能力建設貢獻力量。
唐登傑表示,中國積極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保國際合作中發揮核心作用。對於機構工作重點,中方提出以下建議:一是促進核能與核技術可持續發展。機構應集中全球核領域最優勢的資源,繼續通過技術合作渠道,為成員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二是提升核安全與核安保水平。機構應注重制訂核安全標準與核安保導則,加強同行評審服務,協助成員國開展能力建設,努力構建高水平的全球核安全與核安保體系。三是加強防擴散與核保障體系。機構要進一步推動全面保障協定與附加議定書的普遍適用,增強核保障分析技術能力,與成員國保持密切溝通,共同為提高核保障有效性和效率、確保公正性和客觀性作出努力。
唐登傑在發言中還介紹了中國核能發展現狀以及國際合作交流情況。
為期5天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第61屆大會當天在維也納開幕,大會將討論核領域技術合作、核安全和保障等廣泛話題。大會當天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今年3月有關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連任的決定。(完)
(2017-09-19)
市場進入9月重要時間節點後,關於中國芯各種信息此起彼伏。從9月2日華為發佈麒麟970處理器,到9月16日我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首個支持新一代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高精度導航定位芯片。
二級市場不斷被打下“中國芯”烙印,一些國產芯片替代個股成為目前調整市場中為數不多的持續亮點,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中國芯片真正現實與機遇。
國產芯片和國際芯片
按照“先來後到”順序,先説説上週末發佈的北斗芯片。
這款芯片主要是對北斗導航系統加強,增加定位精度和實現安全加密。2014年被公認為北斗元年,主要是當時北斗二代正式使用。一代作為實驗系統,二代作為成熟系統,而目前三代就是一款迭代系統,沒有特別突出表現。
目前北斗最大軟肋並不是定位精度問題,根據項目總工程師楊長風介紹:“預計2018年完成18顆全球組網衞星發射,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可見北斗導航最先應該解決的是覆蓋廣度問題。發射衞星數量符合基本符合需求,這才是目前這代北斗導航的重中之重,使北斗系統達到真正軍品民用化程度。
再來看華為麒麟970處理器。
被市場大肆宣揚其實無非就是兩點:
1、先進10nm製造工藝,集成55億晶體管,而市場同類型驍龍835和剛剛面世iPhoneX搭載的A11,分別為31億晶體管和43億晶體管;
2、搭載神經元網絡單元(NPU)處理器。這兩項超越無疑給市場中大部分不明就裏的看客好好打了一把雞血,但事實也許真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上述三款處理器最終搭載產品都是在主流三款手機——華為mate10,蘋果iPhoneX,三星S8上。目前華為mate10 還沒出貨,那就先看看蘋果和三星跑分情況:
數字説明問題,無論單線程還是多線程A11都可以完爆驍龍835。所以芯片市場有句名言:蘋果要比驍龍處理器領先整整一年。回到麒麟970,業內對其評價也就是綜合實力最多與驍龍835持平。
關於剛才看到的那組神化麒麟970數據,55億晶體管比蘋果和驍龍都要高。先解釋一下手機處理器,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CUP,行業內叫做Soc,學名叫做系統級芯片。
其實就是把普通電腦中如內存、顯卡等之類原來獨立於芯片設備,全部整合在這個系統級芯片內。並不是説在Soc裏能塞進越多東西就代表越先進的,對於手機這個寸土必爭的設備來説,同樣的處理速度,越少組件和越小能耗才是產品關鍵。國產芯片容易發燙(如麒麟860)這類被廣大用户長期詬病的問題,其癥結就是在這裏。
其次,關於神經元網絡處理器,其實驍龍在2016年2月已經推過一款名為Zeroth SDK處理器引擎,但主要運用於PC端。
再來看看蘋果A11,市場稱之為仿生處理器——使用神經網絡引擎,能夠識別物體、方位和人物。這款處理器研發從2014年iPhone6出貨時開始,可見作為市場領先者的蘋果對AI產品嗅覺是相當敏鋭,這裏不得不指出華為UPN設計公司寒武紀對神經元算法理解也是超越極大部分業內人士。
沒有那麼神,但是狠狠追上一大截
正如上文提到蘋果對驍龍處理器領先時間為一年,以目前待在寒武紀的華為處理器來説,也許今天還不能超越高通驍龍(介於845出品已經箭在弦上)。但是按960與970的提升速度來看,至少970已經趕上835的後腳跟了。所以可預期未來,麒麟後續處理器會指引我們踏上世界領先者的道路。
在這條通向巔峯道路上,NPU給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與啓示——其實做手機無論是廠商還是APPS與應用開發者,生態圈往往比技術更重要。蘋果就是擺在面前極好的例證。如果華為能更好的推動NPU發展,讓更多國產手機使用麒麟芯片,那麼生態圈改變將更利於技術革新。
二級市場有什麼?
首先港股中的中芯國際,代工企業業績平平。去年12月剛剛合過股(10股合1股),目前趁着風口有繼續衝高跡象。
然後A股市場,舉兩個上市公司的反例。
第一家是LED燈驅動芯片生產商。產品國內完全是自給自足,甚至有出口;
第二家目前主營產品年產量為4000萬,下方是它主營業務收入狀況:年營收3.35億,利潤佔比94%,毛利潤66.27%,估算一下產品單價8元左右(典型的低單價產品)。
可見在市場風口時,鳳凰與烏鴉同時起飛。二級市場這些個股目前僅僅定義為蹭熱點或者説是補漲,望各位投資者且行且珍惜,懂得及時抽身落袋為安。
有烏鴉就一定有鳳凰,二級市場中真正做智能芯片或者説是芯片替代的公司還是有幾家,給大家兩方面提示
第一,具有科研院所背景的上市公司;
第二,公司主營有涉及剛才提到的soc業務。
最後,祝大家早早把握行情!
(2017-09-20)
超強核輻射環境是人類的禁區,但卻往往有着人類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2017年2月,戰士“蠍子”隻身前往日本福島核泄露的核心區域。在那片禁地中,“蠍子”要執行一系列調查取樣的任務。能承受強輻射的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還是以“犧牲”告終。但人類在探索適應核輻射環境下的特種機器人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簡稱光電所)有一支專門研發耐輻射裝備和機器人的團隊。90年代,光電所成為國內最早涉足這一領域的科研團隊。如今,中國幾乎所有的核電站都在使用光電所研發的耐輻射機器人設備,它們會代替人們進入核反應堆內部,完成一系列的特殊任務。
前不久,由光電所、西南科技大學及中物院聯合主持的項目“強輻射環境強適應型機器人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許多人聯想到,如果機器人適應強輻射,是不是就可以應用於例如日本福田核泄漏一樣的事故?
事實上,光電所特種光電智能化裝備研發團隊從2014年起就開始與大亞灣核電站開展對“核環境下應急機器人”的聯合研發,一套能應用於高輻射區域偵查救援的“應急機器人”,已於2016年底正式亮相。
手在前 頭在後 它能抵禦每小時100西弗的核輻射
這些小傢伙並不龐大,最大的也不超過100公斤。一隻靈巧的機械手臂高高懸起,可以上下左右靈活擺動。眼睛大而萌,那是攝像鏡頭的所在。它的腳可以是幾隻小巧的圓輪,也可以是兩條霸氣的履帶,隨時聽候主人的吩咐。不過它的大腦不同於任何機器人的族羣,它的大腦在身子的後方,因為那裏最需要被保護。除去機器人主體身軀,其他的功能模塊,大多可拆可卸可拼接。比如只用“眼睛”,就可以不安裝“手臂”。
水下多功能智能化機器人
最重要的是,它所有的“器官”,都能在超強輻射的環境下正常工作。這些小傢伙的工作場所,在核電站之中。
核電站通常每運行18個月後會停堆大修,但很多環境,人進不去,例如核反應堆水池、乏燃料水池以及許多設備旁。但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進去完成相應任務。可是,沒有好的耐輻射技術,機器人進入強輻射區很快會就會停止工作,2011年福島核電事故中很多機器人就是因不能耐強輻射而很快癱瘓。
高耐輻射技術正是光電所的核心技術之一。在核電站中,光電所研製的機器人可以承受高達65度的高温,同時抵禦每小時100個西弗(Sv)的核輻射。而機器人攜帶的相機等傳感器,甚至可以抵禦高達每小時10000個西弗(Sv)的核輻射。公開資料顯示,在平時生活中,做一次胸部CT掃描的輻射量在6-18毫西弗,當人類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導致死亡。
從技術上來講,高耐輻射並不是簡單的選擇耐輻射材料,更多的是通過合理規劃機器人各功能區的佈局、分佈設計電路並將傳感器主被動加固等方式來實現的。達到整體耐輻射,是一項綜合技術。
能“看”、能“抓”、能打磨 核電站體檢要靠它
核電現場的機器人有很多不同的功能,主要分為三類:一類負責攝像,將現場的情況實時傳輸,“直播”到操作人員手中;第二種負責水下任務執行,進行水下的異物打撈;還有一類是“特種作業”機器人,比如給現場機械零件做一做切割、打磨之類的檢修。這些看似不難的舉動,在強烈的核輻射環境中,若要人親自來完成,就成了大難題。機器人責任重大,它們成為了深入“禁地”的“孤膽英雄”。
比如在反應堆內部,反應堆水池裏是不允許有異物的。但是偶爾會掉落一些細小部件。曾經人們使用過長杆打撈,像魚竿,前面吊着攝像機鏡頭,伸進水裏四處撈,或者再吊個小重錘,外面包上一圈膠布,通過膠粘的方式打撈異物。結果很容易想象,剛粘起來一不留神又掉下去,掉到水底死角里,再要撈難上加難。
不過水下異物打撈機器人就聰明多了,不僅耐輻射、防水和耐高温,它進入水池後,通過自身視覺等傳感器,能迅速定位到異物,“眼神機敏”。隨後它會通過機械臂的爪手將異物夾取,並打撈出來,“手臂靈活”。若是打撈很小的異物,它還可以把機械爪手換成類似吸塵器的吸盤,輕鬆將異物吸出來。
小型水下異物打撈機器人
要知道,在核電站裏,一個反應堆一小時的發電量約100萬度,價值40萬人民幣,一天就是一千萬左右。核電站每18個月一次的“體檢”,通常需要20天到30天。通過機器人代替人進行某些特種作業,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護人免遭輻射。
截至目前,許多高校及科研機構也在對耐核輻射機器人進行研發,但光電所研發的水下高耐輻射機器人,仍是國內唯一在核電站現場使用過的機器人。
未雨綢繆國內首套核環境下應急機器人在中科院誕生
核輻射環境縱然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還是太遠。幾年前,很少會有人將耐輻射的機器人與核輻射環境救援聯繫起來,而發生在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讓“機器人敢死隊”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從幾乎沒什麼防核輻射能力的救援機器人進入泄露區瞬間被“秒殺”;到後來加載了核輻射抵禦指數的機器人“勇士們”逐一前往,有的堅持了幾分鐘,有的堅持了一個小時再“犧牲”。這些“英雄”般的機器人們,讓人們意識到一切都應未雨綢繆。也正是福島的這一案例,讓一些技術領先的國家開始了對核輻射應急救援類機器人技術的重視,從而開始了相關的研發工作。
我國也不例外。具備國內這一領域最領先技術的光電所,從2014年起與大亞灣核電站開始聯合研發“核電應急機器人”。該項目去年已經在成都完成了初步研發工作,併成功做出了第一套共4個應急機器人,目前已運至大亞灣核電站。這是國內目前誕生的第一套用於核電應急的耐核輻射機器人。
當然,我國在役的有近40個核反應堆,每一個都具備極高的安全係數。在日本福島的核泄漏事故之前,包括日本在內,幾乎各國都沒有系統研究過核輻射環境下的救援問題。但是福島事件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各國都開始未雨綢繆,再安全的環境,也需要對應急有所準備,所以我國也開始開展相關的自主研發工作。這套應急機器人隨時可以使用,一共4個機器人,平時裝在一個大集裝箱裏,如果遇到需要使用的情況,可以隨整個集裝箱立刻拉走。
深入“絕境”的“特種部隊”
“應急機器人”的造型,就像是普通核電站用的機器人的升級版。這一套4個型號的機器人,就像一支小小的特種部隊。它們主要分為水上工作和水下工作兩類,分工各有不同。
水下的機器人,一個在水底工作,一個懸停在水中工作如“潛艇”。它們將進入反應堆水池、燃料水池等等存在有強核輻射的環境中執行任務。陸上的機器人通常在距離控制器操作人員一兩百米範圍內,接受操作人員的指揮調度。但是在應急狀態下,操作人員必須在遠離輻射區的幾公里外的安全區域,這時候的機器人就像一個孤獨的戰士,必須獨自前進幾公里深入到核心輻射區域去執行嚴峻的任務。
與其他的救援現場不同,其他救援現場的設備可以通過吊車、電梯等輸送到現場。而在輻射區中,機器人只能靠自己。因此,要完成這樣的現實要求,它首先被賦予了強大的“行進能力”。它的爬坡、越障的能力超強,有複雜的履帶和輪軸設計,對它而言,上個台階就是小意思。
陸地應急巡檢機器人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時刻跟操作人員保持聯絡,保證信號不中斷,它們還承擔一個額外任務,就是每走一段路,就在沿途自行安裝一個“中繼器”。通過這個“中繼器”,它才能隨時將信息傳遞給操作人員。試想一下,一個沿路越過重重障礙的“孤膽英雄”,深入無人險境,沿途安裝信號器來跟組織保持聯絡,代替人類完成種種艱難任務,何其英勇。
它們是一線“敢死隊” 現場偵查靠它們
機器人進入到輻射區域後,有幾項重要的任務需要完成。首先,現場的情況要能實時傳遞到外面去,讓人們看到現場情形。同時,它們要在現場採集各類信息,比如濕度、温度、核輻射的劑量率等,傳輸給幾公里外的操作人員。
再有,它們還需要採集現場“樣本”,帶出輻射區,交給操作人員。除此之外,它們甚至還具備一些救援操作的能力,比如開關、閥門的處理,比如在應急現場開關安全門,這些都是比較艱鉅的任務。這一系列的任務,都是“應急救援”的一線工作,也是第一步,一切應急的開端。
沒有第一手現場信息的掌握,所有的後續應急方案,就無法科學制定,就無法對症下藥。而核電應急機器人,就是那可以第一時間深入前線的“敢死隊”。
光電所核電機器人亮相海外
(2017-09-28)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