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從數據上看, 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經濟是否已經滑進“中等收入陷阱”?從數據上看是的。“脱實向虛”只不過是宏觀政策失靈的另一個表現,不僅貨幣政策沒有用,財政政策也沒有用。看上去財政資金進入了實體經濟,實際上只是增加了過剩產能。

許小年: 從數據上看, 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開放快四十年了,中國經濟到現在處於一個很關鍵的轉型期,這個轉型期的過渡順利與否,將決定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經濟發展的態勢,這幾年可以説是非常關鍵的時間段。轉型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要從資本積累轉到創新驅動。為什麼經濟要轉型?為什麼企業的經營模式要轉型?如何轉型?這是我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

  傳統增長模式的動力枯竭

許小年: 從數據上看, 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講這些內容之前,我先介紹一個理論分析框架(見圖一),有助於我們理清轉型的來龍去脈。這個數學公式的左邊Y是GDP或者企業的產出,右邊A代表技術,K代表資本投入,L代表勞動投入。這個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關係,國家的GDP即左邊的Y由三個因素決定,即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技術水平。企業的產出同樣可以用這個公式來表達,左邊是產出或者產值,右邊是裝備的技術水平和資本與勞動的投入。這是一個經驗公式,用世界各國的數據進行驗證,大體都是成立的。

  我們用這個經驗公式區分兩類性質不同的增長。一類是“數量型增長”,就是單純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驅動增長,K和L增加帶動左邊Y的增加。第二類是“效率型增長”。不是靠K和L數量的增加,而是靠提高技術水平A。這個A是廣義的技術,既包括了通常理解的狹義技術例如互聯網、大數據,也包括了制度因素。效率型增長的特點是,如果A的數值更大,不用增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左邊的Y也會更高,也就是同等數量的資本和勞動獲得更高的產出。比如一個手機生產廠,給定生產能力,如果生產蘋果手機是什麼產值?如果生產山寨手機,又是什麼產值?同樣的生產設備K和同樣的勞動投入L,不同的產值來自不同的A,蘋果手機的技術含量不是山寨產品能夠相比的。

  這兩類增長模式的本質不同在於可持續性,而不是增長速度。通過不斷的投資增加資本,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實現高增長,但這樣的增長是無法持續的,原因就是今天要講的一個核心經濟規律,叫做“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太學術了,實際上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識:在其他所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追加資本投入雖然可以帶來GDP的增加,但是每一單位投資所產生的收益會越來越低。

  舉一個例子,設想農民種一塊地,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資本的投入,沒有拖拉機、化肥、灌溉設備,完全靠簡單的勞動工具種地。在純體力勞動的情況下,畝產能夠達到多少?我在陝北下鄉的時候,當時畝產只有300斤,“大躍進”時期有人説畝產萬斤,但凡有一點農業生產知識的人就知道這不可能?我怎麼也想象不出陝北的土地上能夠產出萬斤糧來,當時只有畝產300斤。

  現在想象一下給農民配一台拖拉機,畝產能夠增加多少?假設能夠加100斤左右,如果再給他第二台拖拉機呢?產量還會增加,但增產效果要比第一台要少,因為土地已經用第一台拖拉機深翻過一次了,第二台拖拉機再耕一遍,效果就比第一次差。假設第二台拖拉機增加畝產50斤,第三台拖拉機的增產效果可能就是零了。雖然這些數字都是假設的,背後的經濟規律卻很清晰,繼續增加資本投入,新增產出不斷下降,最終會到達一個臨界點,在那個點上新增資本對產出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資本的邊際收益等於零。

  我們會觀察到一些熟悉的現象。第一,不管再投入多少,GDP低增長甚至沒有增長,經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所謂“中等收入”大概是人均收入1萬美元左右,這並不是説1萬美元的人均收入是一個魔障,誰也過不去,而是説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工業化實現經濟增長,但是當伴隨着工業化的資本積累達到一定水平後,投資收益越來越低,增長乏力,人均收入於是就在1萬美元左右徘徊不前。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體,資本嚴重匱乏,那個時候進行投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發展工商業,可以很快地提高GDP。現在各行各業用大機器裝備的過程基本上已經完成,這時增加資本投入的作用大不如從前,就像農增加民的第二台、第三台拖拉機,投資收益遞減。

  過去幾年間,中國的GDP增長速度不斷下降,儘管每年增加的投入並沒有減少。大家還記得4萬億,其實那只是一個符號,真正的投入是十幾萬億。2009年的時候我們叫4萬億,現在40萬億,後面又加了一個0,可是GDP增長為什麼還在下滑呢?因為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不斷下滑的GDP增長率印證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是數量型增長,而不是效率型增長。

  當資本的邊際收益等於0或者是接近0的時候,農民還要提高畝產怎麼辦?他已經有三台拖拉機,再添置一台沒有用了,這時他要去找袁隆平院士,跟他討一些良種。袁隆平院士的水稻品種不是老天給的,是他多少年辛辛苦苦經過科學實驗篩選得到的種子,比農民一般的種子技術含量要高得多,也就是更高的A。如果農民不買拖拉機而去找袁隆平院士,那就是把農業增產的動力從資本積累轉向了技術創新,這是今天我們講的核心內容,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經濟規律。

  靠資源投入的增加來驅動經濟的增長是無法持續的,而通過A的增加來驅動經濟的增長是可以持續的,因為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經濟的能力是無限的,技術的進步是無止境的。從工業革命開始至今,我一直在提高A。第一波的技術創新是蒸汽機,蒸汽機的效率比人力、畜力、風力、水力高得多。蒸汽機之後又有電力、鐵路、汽車、原子能、電子、電腦、互聯網……工業革命以來現代世界經濟的增長靠的不是政府的刺激性政策,而是技術進步。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困難是資本積累到了臨界點,邊際收益接近於零,而技術進步又接不上。從數據上看,1990年代中後期1塊錢人民幣的投資可以帶來大約4到5毛錢的新增GDP。2015年,1塊錢的投資只能產生7分錢或8分錢的新增GDP。宏觀的投資收益下降得很快。再看一組PPI(生產價格指數)的數據(圖二),從2012年開始到去年的下半年全是負增長,企業的產品出廠價格不斷地下降,原因是產能過剩。在供大於求的壓力下,企業競相削價,試圖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

許小年: 從數據上看, 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產能過剩意味着各行各業不再需要新的投資,如果有新的投資發生,投資收益有可能是負的,資本積累可能已經過了零邊際收益的臨界點,投資無法回收。

  經濟是否已經滑進“中等收入陷阱”?從數據上看是的。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問題,當前的一些經濟現象就很容易理解了。現在有一個詞叫“脱實向虛”,經濟下滑政府很着急,印了一大把鈔票,但資金不進實體經濟,跑去炒股票了。

  2015年經歷了一次大股災,股票不敢碰了,去年轉向炒房子,就是不往實體經濟去。政府老是説“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但怎麼引導它也不去,因為實體經濟的投資收益接近零了。在資本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在產能過剩的陰影下,資金不會進實體經濟,這個時候印鈔票,除了製造通脹沒有其他的作用,通脹包括商品價格和資產價格通脹。

  “脱實向虛”只不過是宏觀政策失靈的另一個表現,不僅貨幣政策沒有用,財政政策也沒有用。看上去財政資金進入了實體經濟,實際上只是增加了過剩產能。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還講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在邏輯上是很荒謬的,政策目標都是拉動投資,而經濟已經不需要更多的資本了。這時的政策不應該是刺激需求,而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增加有效供給。

  中國經濟企穩反彈了嗎?

  PPI在去年的下半年止跌回升,有人説中國經濟已經企穩,反彈在即。仔細分析一下,未必那麼樂觀。

許小年: 從數據上看, 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PPI由負轉正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貨幣供應提速。這張圖(圖三)的藍線還是剛才的PPI,去年下半年尾巴翹起來了,和這條紅線(狹義貨幣M1)呈正相關關係。誰是原因誰是結果呢?貨幣是原因,價格是結果,因為在這張圖上我們做了一個技術處理,把貨幣供應向後推了6個月。貨幣供應和價格指數的正相關説明上半年放水,6個月之後,下半年PPI的尾巴就翹起來了。去年上半年M1的增長率從5%左右很快提高到25%,這樣的貨幣投放當然會反映在價格上。

  説好的供給側改革呢?怎麼又跑到需求側去放水了呢?不清楚。去年5月份權威人士講話,説中國經濟不是U形,更不是V形,而是L形,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市場上關於當前經濟形勢有不同的判斷,我個人認為仍在L的這一橫上,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走出來,也有人認為是L的這一豎。

  除了貨幣供應,PPI的反彈還有其他的原因,一個是去產能,去產能確實有一定的影響,感覺上沒有貨幣那麼重要。庫存週期是另一個因素,去年一些行業的庫存到了歷史最低水平,補充庫存帶動了一點需求。

  今年以來貨幣增速這條紅線一直向下,預示着下半年經濟會跟着這條紅線下滑。你也許會問,既然貨幣放水的效果明顯,為什麼不繼續把它拉上去呢?再拉上去房價會漲到什麼地方去?現在政府已經動用了幾乎所有可以動用的行政手段打壓房價——限購、限價、限貸,再增加貨幣供應,恐怕連行政手段也控制不住房價了。

  資產價格的暴漲是貨幣增長放慢的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人民幣匯率面臨巨大壓力,增加貨幣供應會使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為了保匯率,政府同樣動用了行政手段管制資本賬户,雖然緩解了匯率壓力,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影響了企業正常的進出口和對外投資。

  現在經濟政策的操作上顯露出“捉襟見肘”的窘迫狀態,管了這頭管不了那頭。經濟有它自己的規律,不可能服從人的主觀意願。至於L這一橫有多長,取決於改革的進程,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實質性的措施,未來若干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將比較嚴峻,企業界的朋友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改革

  在數量型增長已經沒有多大潛力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在過去的幾年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政策方向的轉變。由於後續的政策解釋不甚清晰,引起了市場和民間思想上的混亂,對這個重大的政策方向改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政策方向調整的第一個信號是“新常態”的提出,資本積累驅動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期待10%甚至8%的增長了,6%、7%將是新常態。第二個信號就是“供給側”,等下我們會展開講供給側的政策。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增長的動力將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在這個轉折期內,經濟增長速度不可避免地處於低位。供給側實際上就是我們多年呼籲的效率型增長,轉向供給側就是從K和L轉向A。為什麼這樣講?A是技術水平,決定技術水平的不是工信部、科技部,政府部門只決定科技項目的財政補貼,技術水平是由企業決定的,而企業在供給側。所以供給側的主張一提出來,我就表示支持,呼籲了這麼多年的效率型增長,政府終於和民間有了共識。當然,我們説的是依靠企業效率的提高來驅動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不是靠政府搞地方融資平台、產業基金和產業政策。

  供給側的所有措施都應該圍繞着企業效率的提高,這一點在我們看到的官方文件和媒體報道中都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提高企業的效率不需要什麼政策,需要的是制度保障,因為效率來自技術創新,而創新要有制度的支持。

  説到創新,我們要給出一個定義。一般理解的創新是新技術、新產品像智能手機,但這只是狹義的創新,廣義創新的內容豐富得多。除了狹義的技術、產品創新之外,還包括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京東的電商就是零售業模式的創新,電商用了互聯網,還有一些沒有用任何新技術的創新,例如沃爾瑪起家的時候,直接從供應商那裏進貨,而不經過批發商,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這也是創新。廣義創新還包括了組織和制度的創新,比如萬科引入了“事業合夥人制“,每一個地產項目都有若干合夥人,他們儘管不是萬科公司的股東,但相當於這個項目的股東,可以從分享項目的收益,用這樣的組織創新激勵萬科的管理人員最大化股東的利益。萬科的事業合夥人制、1978年小崗村農民的包產到户改變了激勵機制,提高了管理和生產效率,都被我們包含在A裏面。

  效率型增長要靠創新。我認為深圳是全國創新城市的第一位,每次到深圳來心情都很愉快,這個城市充滿了活力,這裏有最多的創新企業、最多的創新技術,中歐商學院的很多學生都在這裏。深圳的商業環境和創新環境跟全國其他城市相比,有着明顯的差別。

  深圳為什麼能夠成為創新城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管事少。提高供給側的效率根本不需要產業政策,去年林毅夫和張維迎教授爭論產業政策,我堅決支持張維迎教授,堅定地認為創新不需要產業政策,需要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誰見過中國哪一家創新公司是由政府的政策扶持出來的?華為是深圳的民營企業,騰訊也是深圳的民營企業,創業和發展初期哪有什麼政策扶持?現在做大了,政策送上門去了。馬雲剛開始找不到投資人,騰訊還小的時候到處找資金,最後南非的一個投資人給融了紫,估計他遠在萬里之外,不大瞭解中國的情況,稀裏糊塗做了個投資,沒想到發展成今天的騰訊。

  供給側不需要產業政策,需要制度配套,我門提出以下四項:

  第一,保護私有產權。

  創新研發需要進行長期的積累,即便靈機一動的想法,也要投入人力和資金,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才能變成產品。要想讓企業在研發上做長期投資,必須保護私人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產權的意義在於使企業家建立起對於未來收益的穩定預期,只有在穩定預期的支配下,企業才願意做長期投資。中國企業喜歡短平快項目,一個原因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太高了。投資研發十幾年才產生效果,假如十幾年以後怎麼回事説不清楚,與其冒這個風險,不如把資金轉移到國外去。

  今年春節期間我參加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校友會的成立儀式,悉尼的成立大會上來了70多位校友,我對他們講:大家到這裏來參加校友會的活動,我很感動,但是另一方面也有點傷心。感動的是各位對母校和校友的情誼,傷心的是這麼多校友到澳大利亞、到新西蘭來發展,本來應該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在這片土地上投資,發展你們的事業,現在跑到澳洲來了。我們當然不能責怪這些校友,他們的行為和選擇都是理性的,擔憂財產的安全,孩子的教育、空氣質量、環境問題,所以出走了。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了一個通知,《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説明產權保護的問題已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今年4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又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意見》,內容和去年的文件大致相同。説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引起了高層的關注。要保護私有產權,尊重企業家精神,否則創新沒有辦法進行。

  下達文件當然是好事,但是為什麼沒有起到預想的作用呢?保護產權最有效的方法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是非常清晰的和穩定的,不會隨着政府官員的調動而發生變動,對產權的保護比政府的承諾更加有效。人民幣貶值跟信心有很大的關係,資金外流的一個原因就是信心不足。

  第二,縮小國有經濟範圍。

  國有企業做不了A(技術),它們有政策優勢和資金優勢,能做K(資本投入)和L(勞動投入),投資衝動強烈,僱傭了一大批人,但冗員充斥,人浮於事。國有企業做不了A的原因是它既沒有創新的動力,也沒有創新的壓力。

  民營企業如果在創新上落後會遭到市場的懲罰,被淘汰出局。以手機為例,這個行業曾經的NO.1是諾基亞,現在呢?聽不到聲音了,老大淪落為不知所終,就是在創新上落後了一步,沒有及時開發出智能觸屏手機,其實諾基亞已經掌握了這個技術,但是沒有推出產品。蘋果手機打進市場的時候,諾基亞還在按鍵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新不是錦上添花的事,而是企業生死攸關的頭等大事。

  企業的CEO一定要抓創新,董事長一定要關注創新,創新失敗了企業就失敗了。可以説,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創新,而不是生產,也不是銷售。創新慢一步,企業就被淘汰出局了,而國有企業別説慢一步,慢十步都不在乎,因為它是吃皇糧的,出了問題政府會救,所以它沒有創新的壓力。

  國企也沒有創新的動力,動力來自於企業家的激勵。喬布斯為什麼要創新?比爾·蓋茨為什麼要創新?喬布斯要把蘋果做成一個百年老店,一個能夠長存的優秀公司,他有改變世界的情懷。比爾·蓋茨進行創新是想發財。兩人的動機雖然不同,都是很了不起的創新者。我們不用責備比爾·蓋茨境界低,也不一定都要假裝是喬布斯,假裝高大上。人是很複雜的動物,他們的行為由多重激勵驅動。有的人要改變這個世界,有的人要發財,有的人要用他積累的財富做慈善,總之有各種各樣的動機進行創新。但是這些激勵在國有企業那兒一個都看不到。國有企業的高管創新成功了發不了財,央企老總管理着數以千億甚至上萬億的資產,但每年只發給他60萬,工資封頂,不能分享創新的收益,沒有創新的動力。

  所以國有企業不可能是創新的主體,創新的主體必然是民營企業。為了建設中國的創新經濟,需要適度縮小國有經濟的範圍。

  第三,放鬆和解除管制。

  管制是創新的大敵。中國為什麼出現了世界級的大市值互聯網公司?原因之一就是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政府還沒有反應過來,沒有過多的干預,所以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自由的環境、資源的自由流動,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創新不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府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

  第四,全面減税。

  全面減税的意義不僅僅是幫助企業渡過經濟下行的難關,更重要的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把資源更多地從行政性配置下解放出來,也就是從政府的手裏解放出來,在市場上由企業來配置,這是減税的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以上是我提出的四條供給側措施,政府能接受嗎?如果不接受怎麼辦?我的工作是研究,我的任務就是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政策建議,不會因政府採納而喜,也不會因政府擱置而悲,我繼續做好我的研究。

  轉型,關鍵在於創新

  企業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無力影響宏觀政策,那就埋頭做好企業的事情吧,特別是要做好創新。一些企業意識到創新的迫切性,但對於創新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認識,似乎落入了某種悖論。

  誤解一:轉型等於轉行

  學生跟我説“教授,我發現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怎麼辦呢?”之所以有這個悖論,因為對轉型存在着錯誤的理解。一些企業家把“轉型”錯誤地理解成“轉行”,但轉型不等於轉行。轉型能闖出一條生路,而轉行可能真是找死。你轉到了一個全新的行業,沒有行業經驗,沒有客户基礎,沒有團隊,不熟悉監管環境,你去挑戰行業老大,哪裏有什麼勝算?

  中國有一個故事叫做“田忌賽馬”,對手出上馬的時候你出下馬,當對手出中馬的時候你出上馬,對手出下馬的時候你出中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擊人之短,而轉行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就像使用大刀長矛的僧格林沁馬隊衝擊洋人的新式槍炮一樣。應該用你的長處在市場上競爭,不是用你的短處,而轉行恰恰是用你的短板跟行業中已建立起優勢地位的企業進行競爭。轉型最好是在你熟悉的行業中思考和改變現狀,找到生存之路。

  誤解二:創新需要高科技

  這裏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彼得·德魯克寫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是1984年出版的,今天我們讀起來依然沒有任何過時之感。德魯克在這本書裏提了幾個觀念,我非常贊同,一個就是創新需要專注,第二個就是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德魯克用1980年代美國的數字説明,創新型企業中有3/4來自傳統行業,只有1/4來自科技行業。所以我們不要以為離開互聯網、大數據,不懂人工智能就不能創新。錯了,賣葱的、賣蒜的、開飯館的、做鞋的、做衣服的,都可以創新。創新有高科技當然好,但並不以高科技為前提條件。德魯克在這本書裏面列舉了很多傳統行業的創新,沒有什麼高科技,也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比如麥當勞就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從這項創新誕生了一個新的行業,那就是快餐業。麥當勞的創新始於紐約的一個奶昔機供應商,他發現每年都是加州一家漢堡店訂購最多的奶昔機。他很好奇,於是就飛到加州去實地考察,發現果然與眾不同。傳統的漢堡生產方法是一個員工在一個工位上負責所有制作工序,從切面包、切菜片、炸肉餅、抹醬到打包賣給客户都是一個員工來做。這種生產方式的第一個痛點是產品品質的一致性無法保障,不同的人肉餅炸的時間長短不同,味道就不一樣,一個店裏買到的漢堡味道不一樣,更不要説在印度或中國做的漢堡了。第二個痛點是效率低,一個人依次完成所有的工序,製作時間長,客户等待時間長。

  加州的這家漢堡店不一樣,它把在同一空間點上不同時點完成的工序拆開,分佈在不同的空間點上,在同一時點完成,用空間換時間。切面包的專切面包,切生菜和番茄的專門負責切生菜和番茄,炸肉餅的專門做炸肉餅、抹醬的專門抹醬……把漢堡包的單工位製作變成了流水線生產,並使每一道工序都標準化。縮短了製作時間,減少了客户的等候時間,所以這家漢堡店顧客盈門,每年都訂購最多的奶昔機。

  這個叫克勞克的紐約商人大受啓發,馬上買下了這家漢堡店,把這種商業式推廣到全美國,一家接一家地開店。沒有任何的高科技,就這樣創造了一個大市值的公司,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快餐行業。今天我們看到的快餐店肯德基、漢堡王等都是仿效麥當勞。沒有高科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創新。

  德魯克提倡在一個行業專注地經營,認為只有長期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行業中的痛點是什麼,才能夠針對這些痛點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最近我看到了一些企業,感到中國的企業還是有希望的,之所以到深圳來心情比較愉快,也是看到了一些企業在積極地思考如何進行創新,從這些企業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未來。這些企業的創新有的用了新技術,有的沒有用新技術,照樣做得不錯。比如説有一家火鍋店叫海底撈,確實有創新。客户發現海底撈的服務和其他餐飲業的服務不一樣,我個人的感受,它的服務恰到好處,並沒有高高在上,也沒有低聲下氣。服務業容易產生這兩個極端,比如你一進門他點頭哈腰説“先生您來了”,弄得你很不舒服。海底撈的服務讓你感到很親切,恰到好處。海底撈最難得的是,全國各地的店服務都一樣,服務品質的一致性很高,並不是説深圳的服務好而濟南的差,全國都一樣。

  我沒有做具體深入的調查,猜測海底撈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做了創新,保證了服務質量。不僅如此,它還有持續的微創新,積累起來就使它成為一個有別於競爭對手的品牌。吃火鍋有一個客户痛點,油煙,有些火鍋店就在涮鍋上面架了一個抽煙機,但問題是噪音太大,本來幾個朋友週末約了到餐館裏去聊聊天,抽煙機一開聲音很響,聊天的氣氛都沒有了,要喊着説話朋友才能聽見。

  海底撈沒有鍋上面的吸煙機,而是在涮鍋的周邊開了槽,油煙一出來就從邊槽吸走了,這就是創新。微小的創新可以積少成多,最終客户能夠體會到,你這裏跟別人不一樣。我到外地出差想吃涮鍋的時候,首先想到海底撈,然後再考慮其他家。海底撈的創新也沒有什麼高科技。

  在互聯網的時代,大家都説你要是不用網絡就會死,不一定啊。互聯網是強大的銷售工具,但是用傳統銷售方法的手機公司照樣可以做得很好。中國去年手機出貨量第一名Oppo,第二名Vivo、第三名是華為,接下來才是互聯網銷售的小米,前三名全都使用傳統的銷售渠道。我並不排斥互聯網,而是説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在商業、市場上用什麼工具、運用什麼樣的技術,取決於綜合成本和綜合效益的比較分析。沒有必要一窩蜂地去上網,有的時候傳統的方法反而比互聯網更加有效。

  當然要是能用互聯網,我建議大家儘量用,只是強調不存在互聯網思維,就像不存在蒸汽機思維、電腦思維一樣。我和互聯網界的朋友們經常交流和爭論,我認為互聯網服從同樣的科學、經濟和市場規律,而不可能改寫或者顛覆規律。

  下面我介紹一個傳統行業,運用互聯網和數據技術對自身進行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為在傳統行業工作的朋友們增加一點信心。當然,我並不否認互聯網行業、移動技術以及人工智能,今後會是非常活躍的創新領域,只是想説明一個觀點,在科技行業之外的企業照樣可以進行創新。

  這是一家傳統的服裝企業,做定製西服。我們知道定製西服一般要去裁縫店,裁縫師傅先給你量尺寸,根據你的尺寸在布上畫出版形,然後用剪刀裁下來,縫製、試樣、調整,最後完工交貨。傳統商業模式的痛點是交貨期長,因為要有經驗的師傅一件一件手工去做,沒有一兩個月是做不出來的。第二個痛點是手工製作價格高,面料好一點,兩件一套的西服要近一萬元。裁縫店做不大,有經驗的師傅帶幾個幫手自己開店,不能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成本降不下來。

  這家企業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解決了這些痛點問題,其實數據量不算太大,跟自動駕駛汽車的數據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客户進門穿上緊身衣,先進行人體的三維掃描,把肩寬、腰圍、臂長等尺寸都輸進計算機,不是由裁縫師傅畫樣打板,而是電腦從數據庫裏調出和你的身材最接近的板型,再用算法來縮小庫裏的板形和你的尺寸之差,用計算機設計替代了裁縫師傅的經驗。

  人的身體是三維立體的,而布料是平面兩維的,怎樣把立體投射到平面上,再把一塊塊平面縫起來,製成舒適而又美觀的衣服,過去需要有經驗的裁縫。現在只要數據庫足夠大,存了足夠多的樣板,沒有經驗的大學生、中專生操作電腦,就可以完成設計打板的工作。這就是創新啊,有一點技術,但不是什麼高精尖技術。

  電腦做好設計後,自動將加工指令送到數控裁牀,由系統控制的切割頭一片一片地把布裁出來。工人給裁好的每一片布釘上一個IC卡,掛到流水線上,布片開始在車間中游走,這就有點物聯網的味道了。每一片布走到什麼地方、目前的狀態是什麼、下一道加工由誰來做,系統裏都有數據。

  當某片布走到某個工位上時,工人掃描一下布片上的IC卡,屏幕上顯示出加工指令,或者是開釦眼、鎖邊,或者是縫製,屏幕上清清楚楚的。這道工序完成後,工人再掃一下卡,掛回流水線繼續往前走。

  這家企業把手工操作的定製服裝變成了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結果價格降低了一半以上,交貨期從至少1個月縮短到7天。誰説傳統行業不能創新?

  創新需要專注執着的“笨人”,專注於你自己的行業,像華為一樣的企業,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幾十年如一日地做通信設備和器件。如果大家覺得華為太高大上了,學不了,學老乾媽辣醬可以嗎?人家也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專心幹一件事,把這瓶辣醬賣到了全世界。無論中國人走到哪裏,悉尼、紐約、巴黎,都可以買到老乾媽辣醬,它全球的銷售體系一定有獨到之處。所以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在夕陽行業中,沒有什麼好做的,一定要跨界轉移去搞高科技。

  有人説,國外的一些知名企業不也在跨界嗎?互聯網公司谷歌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確,谷歌是做搜索引擎和網上廣告的,造汽車看上去是跨界,仔細地觀察和分析,並不是這樣。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不是發動機、齒輪箱等傳統的機械製造,而是自動控制,要求強大的圖像數據處理能力,而這正是谷歌的長項,它把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延伸到無人駕駛汽車上。谷歌的車通過聲光電等各種傳感器識別周圍的環境,把圖像、聲音等信號輸入到中央處理器中去,實時判斷周圍有幾輛車在跑,各個車的方向和速度是多少,預測它們下一秒鐘的位置,和我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有車離我太近,電腦發出操控指令,及時改變方向和速度,避免碰撞。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實際上不是傳統意義的汽車,而應該看成是功能強大的數據和圖像處理器。

  我們的一些企業既沒有汽車製造的經驗,也沒有大數據和圖像處理的經驗,貿然衝進這個領域,紛紛做起了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誤讀誤解了谷歌。其實國外企業比國內的專注多了,蘋果就那幾款產品,每一款都產生了世界性的衝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現在來作一個小結:人們説未來宏觀經濟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我看來,沒有什麼不確定性,而是比較確定的L形長尾巴。我們不必對宏觀形勢過度焦慮,要思考的是在長L形中企業怎麼辦,要從過去的製造轉向研發,從過去的追求市場份額轉向思考創新,專注於產品和技術。以中國企業家的能力,以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相信只要我們下決心調整方向,轉型任務是可以完成的,而只要企業能夠保持活力,不斷地創新,中國的宏觀經濟未來就有希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yrbzzxc5”:比鼓吹國家牛市的李舀葵強

  網友“長春用户04xxxx488”:欺騙老百姓的中等收入

  網友“盧龍袁子翮”:國企蛀蟲。

  網友“輕雲撥月”:學外國的東西並不是不好,關鍵是不能全盤照抄,他説國有企業沒有創新壓力這非常正確呀。

  網友“長春用户55xxxx547”:又一個鼓吹全面私有化的磚家,他忘了正是全面私有化引起了經濟危機,造成中等收入陷阱,何況我國還沒有達到“中等收入”。全面私有化,只能造就少數經濟寡頭,而絕大多數人則繼續貧困。

  網友“風雨江南3110”:漲房價印錢,循環反覆的用。口號震天,忽悠老白姓。

  網友“紅杉林記憶”:這文章已經表述的很通俗了。

  網友“勤奮的末日博士”:終於有説真話的經濟學家了。那些吹牛逼,拍馬屁的所謂經濟學家不要也罷。

  網友“麥菩立夫”:對,他們就是隻會喊口號來惑眾

  網友“廣州用户61xxxx129”:什麼話都説,就是不説讓人聽懂的話。

  網友“____0_0____”:舉了那麼多通俗的例子,你是文盲嗎?這都看不懂真該回小學深造了

  網友“長春用户54xxxx444”:自己沒水平,不要怪別人

  網友“冷血鐵手老爺”:這個人也配稱經濟學家?只不過從美國哪裏抄了個文章

  網友“重慶用户73xxxx392”:説白了,許教授和他的老師吳大教授一樣就是鼓吹私有化,寄希望於民營企業!呵呵

  網友“追趕111”:能夠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日本,韓國,台灣,其它國家幾乎都停滯不前,中國會是最後一個跨入發達國家的國家,原因很簡單,我們可以發現日,韓,台都是東亞國家,都有領先世界的科技產業,日本的汽車,電子,韓國的三星,汽車,台灣的電子,中國也有這樣的科技實力

  網友“流浪湖zhj”:只是立法改善創新收益的分配製度

  網友“用户50xxxx093”:務實才是真道理

  網友“隨機亂走”:你們那邊人們思維僵化才造就現在的落後

  網友“fj1234188”:日本妥妥的發達國家,韓國和台灣就不好説了

  網友“説真話8888”:國營企業就是當權者的私營企業, 見過國營企業給農民分錢嗎。 國營企業的利潤給誰了?

  網友“盧龍袁子翮”:你去國企呆兩天試試。

  網友“俊傑nautilus”:是不是實話,等着瞧嘛,你們的真話歷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誰也沒你們的牛逼大。哄着歪果仁玩去吧。

  網友“用户bwfm2acaaz”:鈔票印的越多,房價越高,人民的人民幣越多,但是不值錢,實際生活水平沒有提高,房價高的一二線城市人人人都是千萬富翁,一部分億萬富翁,感覺有點虛假,苦的是農民年輕和大學畢業子女們,一無人脈,二無遺產,買房父母沒錢給手付,上學已經花光父母積蓄,有的還在借錢給孩子上大學,人民什麼時候當家做主人?

  網友“追趕111”:陷入陷阱的是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南美的巴西,阿根廷,

  網友“方在圓中藏”:日本九十年代末的確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是相對於其他國家程度較低,緊緊表現為經濟發展停滯,經濟增幅減小,一直到現在還沒緩過來

  網友“風華雪月一人笑”:你們在公有制裏活的很自在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44 字。

轉載請註明: 許小年: 從數據上看, 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