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置換或開始 究竟是怎麼回事?
地方債置換或開始究竟是怎麼回事?地方債置換或開始是真的嗎?地方債置換或開始有什麼作用?今年3月份,財政部公佈,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利率較低的地方政府債券。
上述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的存量債務範圍是:2013年政府性債務審計確定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要償還的部分。
地方債置換或開始 究竟是怎麼回事?
財政部6月份公告稱,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下達了第二批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
第二批置換債券資金必須用於償還審計確定的截至2013年6月30日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中2015年到期的債務本金,地方政府已經安排其他資金償還的,可以用於償還審計確定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其他債務本金。
拓展閲讀
中國地方債置換類似於90年代國有銀行救助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正在救助債務累累的地方政府,儘管中國政府承諾將允許市場因素在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但為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此次救助採用的仍是以前使用過的穩妥方式。
為避免發生債務危機,中國政府允許省級地方政府在2015年發行至少人民幣2.6萬億元(約合4,190億美元)的債券,這是20多年來地方政府首次發行債券。
為給高風險的土地和房地產交易提供資金,地方政府已累積了約人民幣18萬億元的銀行貸款和債務,這相當於中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隨着房地產市場的放緩,作為貸款主要發放者的國有銀行陷入被套牢的困境。
地方政府債券旨在允許地方政府對短期銀行貸款進行再融資,這些銀行貸款的利息高達7%。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的舉措贏得了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的喝彩,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債務解決方案。
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地方債務置換方案更像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對國有銀行實施的救助舉措。當時中國政府向國有銀行注入了數十億美元資金,並將壞賬從銀行系統剝離。這些壞賬最終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被追回。
雖然地方政府被允許發行債券,但省級地方政府無法提供足以吸引私人投資者的收益率。另外,新興的地方債市場缺乏流動性也成為阻礙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一個因素。
今年早些時候,由於私人投資者以及國有銀行對地方政府債券的需求疲軟,至少兩家省級政府被迫推遲了債券發行計劃。
例如,由於需求低迷,4月份較為富裕的沿海省份江蘇省被迫推遲發行人民幣648億元的債券。
上海耀之資產管理中心(Shanghai Yaozhi Asset Management Co.)合夥人王鳴表示,該公司還沒有買入任何的地方政府債券,因為公司認為這些債券的收益率過低,且從交易的角度看,流動性也不足。耀之資產管理中心旗下管理着人民幣20億元的資產。
上個月北京要求國有銀行買入地方政府所發行的債券,實際上是將之前利息較高的貸款置換成債券。分析師表示,與過去一樣,這種方法似乎更像是國有資源的轉移。
惠譽(Fitch Ratings)資深分析師高俊傑(Terry Gao)説,銀行仍將是地方政府債券的最大買家,這意味着風險仍然留在金融體系內部。這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政府所使用的會計處理方法是一樣的。
中國政府允許地方政府直接與銀行展開談判,將即將到期的貸款置換成債券。由於債券收益率要低於貸款利息,銀行利潤將受到擠壓。為了提高銀行參與的積極性,政府允許銀行將這些地方政府債券作為抵押品從央行獲得低息貸款。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濱稱,這種債務置換對於銀行來説實際上是一種債務重組。
這些規則似乎開始奏效。5月份,江蘇省發行了10年期債券,收益率為3.41%,僅略高於同期中央政府債券。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高級分析師Nicholas Zhu表示,今年總共已有10個省市發行了新債,發債總規模達到人民幣3,326億元。大多數所發債券都由國有銀行購得。
很多分析師警告稱,依靠政府實體融資可能會耽誤中國政府整頓經濟的努力。中國政府鄭重表示將讓市場來決定資金配置,降低在本已受產能過剩困擾的領域的過度投資,比如房地產和重工業等。
20世紀90年代中國未能實行違約制度,而是利用政府資金將不良貸款排出金融體系,中國政府以此讓低效的國有企業沖銷債務並以過時的企業模式繼續運營。
樂觀主義者認為,中國政府這次對市場改革的態度更認真,此次改革旨在允許較小型企業和服務在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發展地方債券市場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一系列調整之一,這些調整還包括給予海外投資者更多進入本地股市和固定收益市場的機會。
春華資本集團(Primavera Capital Group)董事長鬍祖六(Fred Hu)表示,未來市政債券市場可能會吸引海外投資者的巨大興趣。這樣的情況將幫助地方政府使基建開支的融資來源多元化,而非主要依賴於國有銀行的貸款。
大華繼顯(UOB Kay Hian)駐上海經濟學家朱超平説,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更為直接的救助相比,這一次中國政府採取了更為市場化的辦法。
不過,目前北京方面還是利用其自身的金融力量來支撐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的需求。4月份政府允許社保基金購買地方債。此舉使得風險擴散到銀行系統之外,除了銀行外,那些退休後依靠社保基金的人也承擔了風險。
中國經濟正在放緩,經濟增長率已經從近年來的兩位數回落至7%左右,這使得避免正面面對債務問題的難度加大。而相比之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沉重的債務負擔部分被隨後十年強勁的經濟增長所抵消了。
摩根大通的估算顯示,目前的總體不良貸款率可能在10%以下,而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超過20%。但總體債務規模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去年第三季度末達到220%左右,遠高於2007年末的145%。
朱海濱説,眼下關切更多集中在兩個方面:總體債務的龐大規模以及經濟增長的下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