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4009期:為什麼中國白領患有“體檢恐懼症”?
導語
定期的健康體檢,作為一種福利,在中國並不是人人都有。公家單位有、白領階層有,很多小規模私企沒有。奇怪的是,很多城市白領有“體檢恐懼症”,甚至有人連續多年拒不參加公司組織的體檢,是自信,是太忙,還是恐慌?…[詳細]
要點速讀
1
由肥胖而帶來的體檢不利結果,是很多人的心理預期,不想再通過一張證明,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
2
年輕是白領的資本,身體並沒有給出警告,體檢的現實緊迫性不強烈。
3
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體檢機構存在各種問題。企業也應該對體檢這個福利,做出更精細化的改革。
胖是罪惡之源,不想再增加心理負擔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就職季,拿到了5個offer,每拿一個做一次體檢,這種重複體檢當然是不好的。但很多公司把健康體檢作為福利,一年一次,為什麼依然有很多人不願意去,甚至患有“體檢恐懼症”呢?
胖,以及對胖的焦慮,可能是重要原因。城市白領,需要面對緊張、快節奏的工作,且常常吃高熱量的快餐並且久坐不動,胖已經成了一種常態,也就是所謂的“過勞肥”。根據北京市衞計委今年8月公佈的數據,北京市18到79歲常住居民超重率為35.6%,肥胖率為21.9%,局面比較嚴峻。
啊,這該死的肥胖
大多數白領,對自己的肥胖是心裏有數的,因為這常常被同事拿來調侃。而且他們認為,自己如果參加公司組織的體檢,一定會有問題,而且大概率和肥胖有關。
成為別人口頭上的“小胖子”,和成為體檢結果中的“肥胖”,給人造成的心理壓力是迥異的,而且因肥胖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都會逼着你不得不減肥,要忌口、要運動,生活舒適性要下降,這是不太能接受的。
但殘酷的現實是,白領必須要面對健康狀況的持續走低。根據上海外服健康管理中心的數據,上海白領體檢異常比率持續走高,從2011年的87.6%上升到2016年的95.68%。(異常並不代表在此方面患有疾病,需通過複查確認)。
圖片來源:《2017上海白領健康指數白皮書》
在上述體檢異常率中,以2016年數據分析,檢出率最高的三種異常情況分別為:體重超重(35.3%)、脂肪肝浸潤(18.1%)和高甘油三酯血癥(15.9%)。這三種體檢異常情況在男性白領中更為凸顯。53.2%的男性白領體重超重,46.4%存在脂肪肝或脂肪肝浸潤,26.3%有高甘油三酯血癥。這三種異常情況,都和胖脱不開關係。
德國衞生部長曾説過一句話:“一個世紀來,體檢讓德國人多活了25年。”這句話,很好地説明了體檢對於健康的重大意義。其實,越是害怕的事情,就越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克服它。
年輕是資本,可以安心做鴕鳥
從一定程度上來説,白領從內心抗拒體檢,甚至有“體檢恐懼症”,是仗着年輕的資本。根據最近發佈的《深圳職場白領生存現狀大數據報告》。在深圳職場上,年薪10萬及以下可定義為“普通白領”,在白領總數中佔比6成,平均年齡為27歲。
尤其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從業者年齡結構非常年輕化,年輕人覺得疾病和死亡離自己很遠,對健康體檢不積極。
所謂“年輕人沒有必要做體檢”,相信這是相當大一部分年輕人心裏想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一般的常規體檢包括以下項目:1、體格檢查;2、外科常規檢查;3、內科常規檢查;4、血常規;5、乙肝兩對半;6、肝功能三項;7、腎功能三項;8、血脂四項。
實際上,每年進行這樣的體檢還是能夠發現不少的問題的,例如發現甲狀腺、乳腺的結節,發現肝功異常,血象異常等,這樣的人會被通知進行進一步的檢查,確實能夠發現一些惡性腫瘤。還有人在問診中表述自己胃疼、陰道異常排液、便血、進行性吞嚥困難、排尿困難等情況時,有經驗的醫生也會安排他們做相關的檢查排查疾病。
年輕,並不是拒絕體檢的資本
進行體檢,是一種健康管理。健康管理這個概念是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國最先提出的,但提出這個觀念的卻不是醫療機構,而是保險業。因為當時的保險業界發現,許多人平時不注意自身的健康保健,導致罹患重病,保險公司為鉅額賠付而不堪重負。由此,健康管理這個理念就被提了出來。而實踐證明,這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據統計,實行健康管理後,90%的個人和單位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
為什麼體檢制度在逐漸普及?因為健康體檢對企業和員工都有很大價值:對於員工,定期的體檢能夠幫助員工發現潛伏的疾病,可以及時就醫;對於企業,這不僅是員工看重的一項福利,還能幫助企業發現員工健康隱患,針對性管控健康風險。
但是,這背後牽扯的不僅是觀念問題,而且還有身體反饋機制帶來的緊迫性問題。年輕人平時身體雖也有“亞健康”,也擔心“過勞死”,但總體上還是保有一個充滿精力、滿負荷運作的身體機能,驅動自己去體檢的動力比較弱。所以呢,很多人雖然會預約公司的體檢,但去不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體檢機構無法取得受眾信任
公家單位,一般選擇公立醫院去體檢。私企,一般選擇民營機構去體檢。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目前都很難取得受眾的信任。
先看私立體檢機構。通過網上預約,選定距離最近的分店和合適的時間,就可前去體檢。這不是很方便很節約時間嗎?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不去呢?《中國體檢行業互聯網化專題研究報告2015》顯示,公立醫院市場份額佔比達到72.3%,而民營體檢機構佔比僅為19.6%。在國內體檢市場,公立醫院佔據了絕對主體。而且絕大多數居民對公立醫院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設備的認可程度遠遠超過民營機構,這一觀念短期內難以打破。
雖然很多民營體檢機構,裝修和服務非常5星,但消費者還是有濃濃的不信任感。尤其是他們的專業團隊經常顯得捉襟見肘,較高級別的體檢專家多是從公立醫療機構返聘的退休人員。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民營機構在給你體檢完後,會和你説,某些方面可能有問題,需要進一步體檢(加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立馬是:是不是套路,是不是騙錢?
民營體檢機構裝修、服務不錯,但醫生實力常被質疑
民營體檢機構的套路是比較多的,比如體檢套餐中有三個檢查,肝功三項、膽紅素三項、血清蛋白四項,聽上去全面專業,實際上這三個項目按標準來説都包括在肝功檢查這一項裏,另外還有一些檢查項目都是沒有必要做的。
公立醫院,醫生水平、設備先進性沒問題,但還是會被質疑“走過場”,尤其是單位組織的體檢,每個人的花費就是幾百塊,這就無法將CT、彩超、胃鏡等較複雜的檢查全部囊括。而且,公立醫院的體檢往往是人滿為患,醫生根本沒有時間應付你。
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很多人最關心的一個話題是,體檢能檢出癌症嗎?為什麼有些人堅持每年體檢,最後發現癌症時還是已經晚期了?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馬某到體檢機構做全身體檢,其中一項結果為“胸部正位片未見異常”。10個月後,馬某到積水潭醫院看病,被診斷為“右肺癌IV期,伴全身轉移”。因認為體檢機構漏診,馬某將該體檢機構訴至海淀法院,索賠48萬元。最終馬某獲賠12.5萬元。
常規體檢篩查出癌症的難度比較大
實際上,健康體檢是為了發現身體上存在的健康問題,但通常不包括腫瘤篩查,防癌體檢則屬於專業性的腫瘤篩查。健康體檢雖然也能檢查出一部分癌症早期患者,但防癌篩查對體檢對象和醫生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很容易出現“漏網之魚”。
而且,不同的癌症類型有不同的篩查方案,不管是抽血還是拍片子,只能傾向於“診斷為癌症”,都不能100%確診為癌症。想最終100%肯定地確診是癌症,只有靠病理診斷。所謂病理診斷,是取得腫瘤組織後做切片觀察。
雖然在常規體檢中,排除掉患癌隱患,屬於對體檢的“過高要求”,但很多消費者就是有這樣的訴求,但價格便宜的常規體檢又滿足不了,所以他們覺得體檢意義不大。
高端領域,赴日體檢的人越來越多,中、低端如何改進
中國遊客在日本瘋狂購物被日本媒體稱為“爆買”,如今前往日本體檢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出現了“醫療爆買”現象。客觀地説,這樣的“體檢團”的出行目的,並不完全是為了體檢,也有旅遊的意圖,但日本的體檢行業對中國人的吸引力正在加大。
赴日體檢的吸引力在增強
赴日體檢的吸引力在於細分化,日本體檢以精細度著稱,比如,日本自己就是癌症大國(癌症是一種“老年病”),對癌症的篩查技術走在世界前列。一些富裕階層對癌症的篩查比較重視,這部分需求國內市場能提供的產品並不充分。
説實話,我們並不需要替富裕階層去操心。但國內大量職工的每年定期健康體檢,如何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呢?這裏主要提兩點意見。其一,一個剛入職的22歲的小夥子,和一個快退休的59歲老男人,在很多公司提供的體檢項目上,內容一模一樣,這是很不合適的,不同年紀的人患病風險不一,應該提高公司體檢的區分度、定製化。
再比如,美國頂尖的醫學協會,推薦有一定煙齡的煙民每年做一次肺部的CT,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對於健康的年輕人,雖然每年一次的局部CT不足以對身體造成什麼損傷,但這確實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公司在購買體檢服務時,是不是可以先調查下哪些人抽煙?
但是,從目前的現狀看,不僅公司很難提供肺部CT的體檢項目,即使能提供,很多體檢機構也做不了。是不是隨着時間推移,這一類的高端體檢項目,普及度能夠提升?
其二,關於“集體強迫性”。不少公家單位,會選擇某一天集體組織體檢,這具有一定的程度的無可逃避性,而私企的體檢大部分是自己選擇時間。自己選擇時間,有很多好處,更靈活自由,但也給人逃避創造了條件。當然,無法讓企業強迫員工體檢,但對於一些常年不體檢的人,企業是不是可以和這些人聊一聊,關心一下他們拒絕體檢的原因?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