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代​重陽節​詩詞精選30首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登蘭山寄張五(一作「九月九日峴山寄張子容」)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悦。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九日登梓州城

  唐•杜甫

  客心驚暮序,賓雁下襄州。共賞重陽節,言尋戲馬遊。湖風秋戍柳,江雨暗山樓。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閒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説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月九日登龍山

  唐•張九齡

  郡庭常窘束,涼野求昭曠。楚客凜秋時,桓公舊台上。清明風日好,歷落江山望。極遠何蕭條,中留坐惆悵。東彌夏首闊,西拒荊門壯。夷險雖異時,古今豈殊狀。先賢杳不接,故老猶可訪。投吊傷昔人,揮斤感前匠。自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際會非有欲,往來是無妄。為邦復多幸,去國殊遷放。且泛籬下菊,還聆郢中唱。灌園亦何為,於陵乃逃相。

  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

  唐•李顯

  九日正乘秋,三杯興已周。泛桂迎尊滿,吹花向酒浮。長房萸早熟,彭澤菊初收。何藉龍沙上,方得恣淹留。

  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

  唐•李頎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雲入授衣假,風吹閒宇涼。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淹留悵為別,日醉秋雲光。

  九日寄鄭豐

  唐•皇甫冉

  重陽秋已晚,千里信仍稀。何處登高望,知君正憶歸。還當採時菊,定未授寒衣。欲識離居恨,郊園正掩扉。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行香子

  宋•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牀。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浣溪沙

  宋•蘇軾

  珠檜絲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淒涼。且餐山色飲湖光。共挽朱幡留半日,強揉青蕊作重陽。不知明日為誰黃。

  鬥百花

  宋•柳永

  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鸞輅音塵遠。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卻道昭陽飛燕。

  水龍吟

  宋•辛棄疾

  只愁風雨重陽,思君不見令人老。行期定否,徵車幾兩,去程多少。有客書來,長安卻早,傳聞追詔。問歸來何日,君家舊事,直須待、為霖了。從此蘭生蕙長,吾誰與、玩茲芳草。自憐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飛鳥。只有良朋,東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處,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生查子

  宋•辛棄疾

  一天霜月明,幾處砧聲起。客夢已難成,秋色無邊際。旦夕是重陽,菊有黃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飲心先醉。

  訴衷情

  宋•晏殊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九月重陽還又到。東籬菊放金錢小。月下風前愁不少。誰語笑。吳娘搗練腰肢嫋。槁葉半軒慵更掃。憑闌豈是閒臨眺。欲向南雲新雁道。休草草。來時覓取伊消耗。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

  宋•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台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念奴嬌

  宋•米芾

  九秋氣爽,正溪山雨過,茅檐清暇。籬菊妍英,知是為,佳節重陽開也。色妙香殊,勻浮甌面,俗狀卑金斝。歌狂飲俊,滿簪還更盈把。村外草草杯盤,邊塵不動,欲買應無價。端使晴霄風露冷,雲捲煙收平野。向晚嬋娟,半輪斜照,想見成清夜。玉山頹處,要看猗帽如畫。

  水調歌頭

  宋•朱敦儒

  白日去如箭,達者惜分陰。問君何苦,長抱冰炭利名心。冀望封侯一品,僥倖昇仙三島,不死解燒金。聽取百年曲,三嘆有遺音。會良朋,逢美景,井頻斟。昔人已矣,松下泉底不如今。幸遇重陽佳節,高處紅萸黃菊,好把醉鄉尋。澹澹飛鴻沒,千古共銷魂。

  虞美人

  宋•晁補之

  荒城又見重陽到。狂醉還吹帽。人生開口笑難逢。何況良辰一半,別離中。平台朱履登高處。猶自懷人否。且簪黃菊滿頭歸。惟有此花風韻、似年時。

  滿庭芳

  宋•秦觀

  碧水驚秋,黃雲凝暮,敗葉零亂空階。洞房人靜,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傷懷。增悵望,新歡易失,往事難猜。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憑闌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

  南歌子

  宋•趙長卿

  此日知何日,他鄉憶故鄉。亂山深處過重陽。走馬吹花、無復少年狂。黃菊擎枝重,紅茱濕露香。扁舟隨雁過瀟湘。遙想萊庭、應恨不同觴。

  閏九月九日登高有感

  宋•宋祁

  隔霜雲葉繞天愁,閏節重來續舊遊。賦客豈辭聊暇日,楚人無奈賸悲秋。寒萸實老猶薰佩,晚菊香殘不佔甌。悵憶故園歸信斷,渚鴻川鯉兩悠悠。

  偈頌七十一首

  宋•釋了惠

  今朝九月九,淵明開醉口。指點東籬菊,大罵西門柳。

  諸人聽得,只麼飲氣吞聲。山僧聞之,不免袖中出手。

  謝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户,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淒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今年10月9日,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踏秋”,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出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都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隨着時代變遷,很多傳統習俗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是重陽節為長輩孝敬一盒重陽糕,這一延續千百年的習俗,至今仍然活在上海人的生活中。

  因各地風俗不同,重陽糕的製作方法也因地而異。上海,自開埠之後就成了移民城市,五方雜處,中西交融。隨着全國各地移民進入上海,重陽糕各式製法也流入上海,而一些滬上本地農家自制糕餅頗有風味。

  如今,除了沈大成、喬家柵、三陽泰、悦來芳等老字號食品店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重陽糕,郊區也有各具特色的農家自制糕點,在重陽節期間被用來饋贈親友,如香糯軟滑、鬆軟香甜的松江葉榭軟糕,甜而不膩、清香淡然的七寶農家糕,還有清香鬆口、糯而不黏的崇明糕。這些傳統糕點的製作技藝被先後收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次路過南京東路,都看到各家老字號糕點窗口排着長長的隊伍,而每到重陽節,這裏更是人頭攢動。雙釀團、條頭糕、重陽糕、金團、鬆糕、定勝糕、八寶飯,粗粗數一下竟有十幾種之多。

  而在工作間裏,四五名糕點師傅正在製作雙釀團,只見一人將豆沙餡包進糯米餅中,一人將包好餡的糯米再次捏製成餅,將黑芝麻包進去,揉成一個圓團,最後一人將圓團滾滿椰絲,整齊地擺放在托盤中。不消五分鐘,一整盤雙釀團就包好了。咬一口下去,糯米的清香中有黑芝麻和豆沙兩種香味,口感豐富而不膩。

  糕點師傅沈國興説,“從凌晨3點到晚上10點,十幾個工人兩班倒,平時我們一天銷售額10萬元左右,重陽節一天銷售額就有20多萬元,如果按照8元一包重陽糕來計算,一天就賣出25000包重陽糕。”

  沈國興師傅是沈大成糕點部門的第三代傳人,其父親和叔叔是沈老闆的同鄉,也是糕點部負責人。1978年,23歲的沈國興進店上班,接替父親的班,從學徒做起,一做就是近40年。“來上班的第一天,父親就告訴我,質量是最重要的,產品做得不好,生意何來?”

  重陽糕紅白相間,看起來頗為喜慶。兩層白色是糯米,一層紅色是紅米,中間還有桃仁、瓜仁、芝麻、陳皮等蜜餞,最上面一層紅米上撒滿芝麻。咬一口下去,鬆口爽滑,甜而不膩。沈國興説,“糯米開胃養胃,芝麻有補血、補腎、抗衰的老功效,桃仁有防癌、補腦、抗衰老的功效,瓜仁有降血糖的功效,口感鬆口而不粘,特別適合老年人吃。”

  這重陽糕看起來喜慶,吃起來爽口,做起來可就費工夫了。首先是淘米,將上好的糯米洗淨。第二步做糯米粉,要把糯米和粳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打粉,用機器打粉後再將米粉醒兩個小時。紅米則是用紅曲和糯米發酵而成。第三步,將冷水、糖、糯米粉和瓜仁、桃仁、芝麻等輔料混合在一起,揉成麪糰後,一層層鋪好上籠屜蒸,十幾分鍾之後,清香撲鼻的重陽糕就做成了。

  幾代人傳承下來的糕點秘方,早在沈國興的腦子裏生了根。他説,“粳米和糯米搭配打粉的比例是多少?加糖、加水的分量是多少?蜜餞要放多少?每一個細節都影響着重陽糕最終的口感。陳皮開胃,但是有點咸和酸,放多了味道就不好了。蒸出來的粉加開水,加水不好也要影響吃口。”

  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就這樣一代代心口相傳。沈國興説,“我來這裏的時候,還是用糧票的計劃經濟時代,那時候人們生活條件不好,雖然一塊糕點只要8分錢,但對於一個月只有四十幾元工資的上海人來説,吃一頓糕點也是奢侈的。改革開放以後,糧票取消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意一天天變得更好了。”在沈國興看來,讓年輕人買重陽糕在重陽節孝敬老人,這也是提倡敬老尊老的傳統美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張笑。”:食物是上天的恩賜呢,我們應該好好對待美食和傳統啊(;≥皿≤)

  網友“張笑。”:是的,我只是一條鹹魚。

  網友“nice??”:重陽節是祭祖的節日!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網友“Jie”:你可以選擇拉…

  網友“蚊米”:嘴在你身上長着,吃不吃沒人管你,你也管不着別人吃

  網友“蚊米”:看着就好吃

  網友“木子1005”:人生只有吃,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網友“木子1005”:説得好!

  網友“張笑。”:可是人生就在一個吃字啊

  網友“Tankman”:現在節日除了吃吃吃,能不能有別的活動策劃。現在吃出來的病還少嗎?

  網友“張笑。”:可是人生就在一個吃字啊

  網友“木子1005”:人生只有吃,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網友“張笑。”:可是人生就在一個吃字啊

  網友“木子1005”:人生只有吃,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網友“Tankman”:現在節日除了吃吃吃,能不能有別的活動策劃。現在吃出來的病還少嗎?

  網友“Tankman”:現在節日除了吃吃吃,能不能有別的活動策劃。現在吃出來的病還少嗎?

  網友“張笑。”:可是人生就在一個吃字啊

  網友“Tankman”:現在節日除了吃吃吃,能不能有別的活動策劃。現在吃出來的病還少嗎?

  (1970-01-01)


  重陽節的

  日期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傳説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户户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裏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着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着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説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説,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關於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歷史淵源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説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那重陽節去哪裏玩呢?

  如果你離着我們的首都近的話,那可以去北京賞楓葉!還可以去爬長城看看故宮、天壇、頤和園,一家人其樂融融,多好!

  福建武夷山、廈門

  看點:福建靠海,氣候温暖,這條線路路途相距不太遠,也不累,對於那些愛喝茶的老人,可以看海景,品品茶,非常的愜意。

  杏花村裏品酒賞詩

  看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因杜牧這首《清明》詩而美名遠揚,無數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詩篇,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濃厚的文化底藴成就了杏花村“天下第一詩村”的美譽。名人、名村、名酒、名詩,讓這個地處安徽池州的小村落充滿着獨特的魅力。深秋時分,在杏花村品酒賞詩,思遠古之情、享眼前之福,一定會讓老人們有份意外之喜。申遺成功後看崀山推薦理由:日前,湖南崀山與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湖南第二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崀山風景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景點60多處,已開發的有6大景區,有八角寨(門票)、天一巷、辣椒峯、扶夷江、紫霞峒、八音巖等,美麗神奇的崀山以其雄、絕、險、秀、幽、奇的自然特色風光,吸引着眾人的眼球。

  去蘭州赴秋菊盛宴

  看點:重陽賞菊是我國古老的習俗,今年重陽期間,在河南開封、甘肅蘭州、湖南湘潭都將有大型菊花展。蘭州是古代“絲綢之路”重鎮,也是馳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在賞菊遊玩的同時還可品香甜的瓜果。此外,還可去觀看甘肅彩陶展、絲綢之路文明展、古生物化石展、新中國成立60年甘肅考古發現成果展等展覽。自然、風情、文化之旅應有盡有,正是老人們的最愛。

  去武隆看天坑地洞

  看點:武隆是烏江下游的一座美麗小城。自古就有“渝黔門屏”之美譽,擁有“一峽、二坑、三橋、四洞、五泉”等美妙絕倫的景觀。武隆的景緻,不僅僅只是雄偉,而是融雄、險、奇、幽、清、秀於一體。億萬年的地質變遷,造就了奇特溶洞羣、天生橋羣、天坑羣、豎井羣、地下伏流、大峽谷、地縫、間歇泉等地質景觀,吸引着眾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老人們不必擔心這裏山高路險洞深,有從頂部直通洞底的電梯可以乘坐。

  賞寶島台灣絕色之秋

  看點:美麗富饒的祖國寶島台灣,是國人為之魂牽夢縈的地方。對於老年人來説,在有生之年去感受寶島的迷人風光,甚至去會會昔日的老朋友,別具意義。在台灣過重陽節,古風古韻保留多多,登高、佩茱萸、

  如果你現在在上海,可以去天馬山看看哦

  天馬山是佘山九峯十二山中山林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山林面積1433畝,海拔高度99.8米。天馬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時為佛教勝地,山上多梵宮寺院。在天馬山眾多的寺廟中,規模最大的可算是“圓智教寺”。在寺後的半山間有一座千年斜塔,名叫“護珠寶光塔”。門票:10元開放時間:週一~週日 (全天開放 )重陽節一般都喜歡登山,也可以去附近景點逛一逛,總比在家裏悶着好吧,出去散散心!

  (2017-10-19)


  “人生易老,歲歲重陽”,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一直沿襲至今。傳統風俗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其“九九”同音“久久”寓意深遠,有着長久長壽的含意,因此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89年,我國政府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這一傳統與現代的巧妙地結合,成為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更成為年輕人關愛和感恩父母、長輩,盡顯孝道的節日。

  孝與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古今中外各族人民尊崇的傳統。“孝行得善報”,奉行孝道,以盡人倫之責,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佛教藝術所表現的重要題材。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讓我們通過古龜茲石窟壁畫中幾則有關孝道方面的故事,一起來弘揚這一傳統的美德,感受這份滿滿的人倫孝意。

  《睒子深山奉雙親》  克孜爾17窟

  (一)《睒子深山奉雙親》睒子至孝,于山中奉養盲父母。一日,睒行溪邊汲水,值國王入山狩獵,拔箭射鹿。誤中睒子。睒子大呼:“誰持一毒箭射殺三道人?”國王聞聲趕來,看見自己射到了人,悔恨自責不已。睒子原諒了國王言:“今我此身,不計苦痛,擔憂父母,年老目冥,從此飢困,無人供養。”國王向睒子悔過,並説如果睒子命終,自己便不再還國,留在山中供養睒子的盲父母。睒子聽國王話之後,釋然閉目。國王隨即入山向盲父母報告睒子被射之事,並引雙親到睒子處。盲父母見睒子已死,伏屍慟哭,痛不欲生。由於睒子孝順父母,感動天地,天神來,睒子復活。同時,盲父母復明。

  《須闍提王子割肉奉雙親》  克孜爾8窟

  (二)《須闍提王子割肉奉雙親》特叉屍提利國大臣篡國弒君,王子修婆提羅致夫婦攜幼兒須闍提逃奔鄰國,路迷糧絕,王子欲殺婦濟命,須闍提勸父割其身肉充飢。日日割之,肉漸減少,仍未到達目的地。為不使自己成為父母累贅,須闍提決意留下,並讓父割盡全身的肉,分作三份,兩份供父母食用,一份留作自用。當父母忍痛離去後,須闍提至誠發願,要持此功德,以求佛道。帝釋化作乞兒來求其肉,須闍提樂而相施。帝釋又化作禽獸來食其身,須闍提亦心生喜歡。帝釋見其矢志不渝,使須闍提身肉生還。鄰國王見須闍提如此至孝,深為感動,發兵誅滅叛臣,護送須闍提父子回國繼位。

  《不孝者頭戴鐵輪》  克孜爾17窟

  (三)《不孝者頭戴鐵輪》慈者商主欲與五百商客入海取寶,其母擔心危險,竭力勸阻,慈者怒踩母頭而去。入海後,商船被摩竭大魚觸破,諸商客皆死於海中,唯慈者一人騎板得活。歷銀、金、玻璃、琉璃四城,後入一鐵城,因踩母頭之過,守城夜叉將一炙熱的鐵輪置於慈者頭上,痛徹骨髓,受苦萬端。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疆龜茲研究院”。)

  (1970-01-01)


  2013年重陽節,86歲奶奶挽着62歲侄女女婿走過外灘風景區。 王辰 澎湃資料

  春節長假一結束,許多年輕人又要出外打拼。留在家裏的,也多半是“空巢老人”。

  對於這一現狀,來自浙江省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打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建議,把重陽節設立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引導年輕人“常回家看看”。

  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嚴峻形勢。

  據全國老齡委提供的數據,2014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億人,2033年前後將翻番到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人,最高年份將增加1400萬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們的老人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孤獨。”傅企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人口老齡化會帶來養老、生理心理健康、勞動力不足等許多社會問題。

  這其中,“空巢老人”現象值得關注——許多年輕人為了發展,忙於工作,重視對老人物質上的照顧,忽略了和老人精神上的溝通。

  這種忽略可能會導致什麼?

  據《現代快報》不久前報道,今年春節長假後,南京有兩位80多歲的老人在子女離開後,因為抑鬱先後自殺。

  類似的情況不是偶然。《錢江晚報》曾報道,“嘉興一對空巢老人雙雙離世,獨子連續三週沒有打通電話”。《安徽商報》曾報道,“六旬老人死在家裏,一週後才被發現”。《三湘都市報》也曾報道,“八旬老人跳樓輕生”。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遷移現象增加,子女不在身邊造成老人精神孤獨、心理鬱悶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國務院為了保留中國傳統節日,特意安排每年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元旦放假,這其中就包含着人文因素。”在傅企平看來,這些節日中,除了春節能夠顯示我們對老人的尊敬,其它節日已經淡化了尊老這一文化因素。

  傅企平認為,相比之下,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孝道也是列為判斷一個人思想道德的第一標準,任何人只要不孝敬老人可以認為是大逆不道。

  因此,傅企平建議,把重陽節設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光棍司令”:好。關愛父母,不要停留在口號上。

  網友“西陵俠”:就沒人提把除夕列為法定假日?除夕的重要性有那個節日能比?

  網友“鳳凰光學”:支持,嚴重支持!

  網友“QQA”:公共假期不少了,問題是要落實帶薪假。

  網友“澎湃新聞吧最帥男人”:一般重陽節和國慶會重合!

  網友“用户5523585970”:農民有假嗎,沒一個發庇的,讓我來當公務員,做個焦裕祿,人民的老黃牛

  網友“曬着太陽聊天”:探望家中老人——時間太短!難不成插一把茱萸登高去?

  網友“1612409425”:放假有啥用,只是多了一天玩的時間。要敦促年輕人去主動孝敬老人。

  網友“西奈-冬蟲草”:人在外地 一個電話有用嗎 倒不如把春節延長 多陪陪父母

  網友“阿闖”:據説,以前有個探親假。多麼温情啊。

  (1970-01-01)


  重陽節登火山,圍着火山口的小空山棧道順時針轉求順心順利,逆時針轉則桃花運連連。兒女攙着82歲的老母親一起順時針轉,藍天綠樹空氣清新,一家其樂融融。(澎湃新聞志願者 鄺鈺琪 發自騰衝)

  10月2日中午,清華大學西門,遊客參觀的主要入口,不過這一批遊客要等到下午1點半才可進校。門口已經聚集了大量遊客,希望能想辦法進去,而耳邊都是各種“進校麼進校麼”的攬客聲。進校後,秩序井然,上午參觀的遊客也已陸續離校。(澎湃新聞志願者 黃持 發自北京)

  南京朝天宮,2日上午十點,遊人稀少,與人山人海景觀對比後,這確實是難得一見的“盛況”。 (澎湃新聞志願者 張彩雲 發自南京)

  10月2日上午10點的南京城牆,遊人尚未飽和,玄武湖上星星點點,恰是遊園好時節。(澎湃新聞志願者 王晨 發自南京)

  10月2日上午,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呼倫湖,大門上的標語寫着“歡迎你”,票價實際20塊一人,不過還價10塊不給票就可以進了。(澎湃新聞志願者 青青 發自呼倫湖)

  10月2日,都説景區廁所髒亂差,這真是阿爾山的廁所!(澎湃新聞志願者 青青 發自呼倫湖)

  今夜的泰山,是屬於立志夜間登頂,只為日出的英雄們。10月1日晚11點左右,泰山紅門售票早就聚集了夜爬的旅客。全程6000多個台階,沒有嚇退旅遊人的熱情。在2日凌晨2點多,泰山的中點站中天門依舊人潮不斷,甚至還有大部分登山者已經開始了更高頂——南天門的挑戰。果真世間瑰麗之景,常在險遠,只要肯攀登啊!(澎湃新聞志願者 孔繁榕 發自山東泰安)

  2日下午,八大關景區內的女廁門口仍舊長隊如龍。作為長假出行“例盤菜”之一,姑娘們顯然早有準備。(澎湃新聞志願者 張舟逸 發自青島)

  2日下午,有説青島丫頭出嫁都會來八大關來拍婚紗照,趕上十一黃金週,前來的還有諸多外地新人。擁擠人潮中只見彼此的那種眼神,就叫做幸福。(澎湃新聞志願者 張舟逸 發自青島)

  (1970-01-01)


  澎湃新聞直播黃金週進行中。10月2日,重陽節。這是曾仁愛和楊女姑結婚的第50年,他們和大女兒、女婿、外孫一起從江西吉水來到了井岡山。“平時子女工作都忙,外孫學習也緊張,雖然住在一座城市裏,但幾乎很少見面,只有節假日才能聚一聚。老兩口獨自住着也怪冷清的……這次全家一起來井岡山,可以感受紅色文化,但最重要的是,全家可算團聚了。” (澎湃新聞記者 楊璐)

  71歲的穆榮和與66歲郭蓮珍和女兒、外甥女坐在井岡山博物館前吃着冰激凌。他們從深圳開了18個小時的車來到井岡山,這是老人結婚的第46個年頭,“以前生活苦,想看風景也沒錢。現在老了,子女也都安定了,全家一起出門玩,倍兒開心。雖然我腿腳不是很好,但她每次旅遊都一路扶着我,去再遠的地方、走再多的路也不怕。”  (澎湃新聞記者 楊璐)

  張大爺和馬婆婆都是60歲,來自昆明,這是他倆第三次到麗江旅遊。兩人是青梅竹馬,當年衝破媒妁之言,自由戀愛結婚。結婚35年來,最幸福的時刻是兒子出生那一刻。張大爺説,對愛人的祝福,言簡意賅,就是“祝她明天生日快樂”。生日禮物上個月就買好了,是一條黃金生肖項鍊。(澎湃新聞記者 謝寅宗)

  三亞南山風景區裏,90歲的許亞昌和85歲的老伴蔡園村在女兒、女婿、外孫的陪伴下游玩。老兩口結婚72年,“爸爸説,結婚時都不認識對方,後來慢慢相處,兩人才熟悉起來。”(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黃俊如)

  年近80的駱奶奶在兩個女兒、兩個女婿和一個外孫的陪同下從湖北黃石到普陀山來祈求全家平安。(澎湃新聞記者 姚似璐)

  在鳳凰古城裏,來自深圳的11歲小女孩,此次假期因為爸爸媽媽有工作,她一人帶着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旅行。全程她像個“小隊長”一樣,四位老人家都説她特別能幹,“跟着咱們孫女走就行了”。(澎湃新聞記者何穎晗 朱偉輝)

  今天的雲南普者黑村,下着雨,70歲的陳勇一直把傘推向妻子李萍那邊,“她今天感冒,不能淋雨。”聽説要拍照,二老把孫子喊了過來,“這才是全家福”。陳勇説:“當初是我追的她,沒想到這一追就是一輩子,這輩子坎坷太多了,她一直對我不離不棄,我只希望我倆能平安健康地走到最後。”(澎湃新聞記者付丹迪)

  “高壽即是福氣。”南京90歲的朱大爺對78歲的老伴夏大媽這樣説,兩人還穿着“情侶裝”。孫子小朱説,爺爺和奶奶很有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要什麼。合影的時候,老奶奶害羞地連連搖手,然後朱大爺拉了拉她的手。(澎湃新聞記者 藍天彬)

  來自懷化的明承後老人全家7口,自駕游來到了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遊玩。明天是明老的72歲生日。(澎湃新記者 宋凱欣)

  85歲的沈先生和73歲的老伴來自上海。今年十一,女兒女婿不放心老人自己出門,於是一家人到桂林陽朔自由行。“昨天還是老爹的陽曆生日。”女兒沈天虹自豪地説:“老爹以前是上海造船設計師,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貨輪風雷號的主機就是老爹設計的。” (澎湃新聞記者 孫丹)

  年過六十的王女士和兄弟姐妹帶着八旬母親從天津開車來上海遊覽。“媽媽想參觀一下外灘,雖然推着輪椅旅遊很不方便,我們還是決定為她完成心願。” (澎湃新聞記者 李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小志志”:多點關愛

  網友“吉林澎友”:我父母,舅舅,表弟陪外婆去了韶山,至今仍堵在路上。。。

  網友“美國澎友”:好温暖

  網友“永恆星空”:相濡以沫,好!

  網友“遼寧營口澎友”:

  網友“客户端澎友”:温暖

  網友“上海澎友”:別撈扛着肩膀,別老掉書袋。多寫寫老百姓,老百姓就會越來越愛看。呵呵^_^^_^平實的凡人文章好!

  網友“along7577”:祝福安好

  網友“M墨墨蟬”:祝老人們身體健康全家平安

  網友“美國澎友”:給個贊,節日快樂

  (1970-01-01)


  重陽節習俗你知道哪些?

  重陽是中華名族傳統節日,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因文化的斷層,這個又名老人節的佳節漸漸的被我大中華名族忽視了。

  不過這兩年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各個傳統的節日又重新出現在我大華夏名族的視野裏。

  重陽節傳統習俗之一--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關於重陽節賞菊的一個傳説:

  九月初九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好時節。相傳在很早以前,一位名叫阿牛的農民居住在大運河邊,阿牛家很窮,父親早逝,母親因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最終將眼睛哭壞了。長大了的阿牛為了治好母親的眼睛,一百年給財主做小長工,一邊起早摸黑的去種菜,希望能多賺點錢給母親求醫買藥。一天夜裏,阿牛夢中見到一位好心姑娘幫其種菜,並告訴他在運河往西的天花蕩有一株白色菊花能治好母親的眼睛。但是,這花只有在九月初九重陽節那樣才開放。於是阿牛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來到姑娘所説的那個地方摘回白色野菊花煎湯給母親服用,最後阿牛母親的眼睛真的復明了。

  (2017-10-14)


  又到九月九。

  每逢此時,很多人都會念這樣一首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卻沒有多少人知道茱萸是種什麼植物。甚至連著名海派作家施蟄存也是如此:“(我曾)有一個很天真的體會,以為茱萸是一種草本或木本的植物,每逢重陽節,家家都仿清明植樹之例,每人該種一株。王維因為自己在異鄉作客,因而想到家裏今年少一個人種茱萸了。”(《閒話重陽》)

  那麼,這重陽節的茱萸到底該怎麼插戴?古人的重陽節都怎麼過?重陽節被奉為“敬老節”又從何時開始的?且聽我一一道來。

  古時的“登高”:躲避疾病災禍的意義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節”。重陽節延續年代久遠,早在漢代的文獻裏已被文人提及。是否在更早的時期已形成,學界沒有確鑿的考證。而到了魏晉以後,各種野史、筆記中對重陽節的記載相當豐富,可以説重陽節在當時已盛行於廣大民間。此後則歷代沿襲至今。

  中國的傳統節日常常與人對自然時序的意識相聯繫。有研究認為,往上追溯,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對“大火”的祭祀。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而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人們在這個時節舉行祭祀儀式來為之送行。

  對應着“大火”的出與沒,古人將重陽節與上巳節或寒食節、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秋與春的大節。記述西漢雜史的《西京雜記》中這樣説:“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若説上巳是迎春的“踏青”,重陽便是“辭青”。“辭青”這一番秋寒新至時的遊賞,是具有儀式意義的,之後人們便將蟄居過冬、以保平安。

  原始的祭火儀式在後世隨着生產力的進步而衰亡。但九月時節,陽氣衰退,氣候由暖變寒,草木也開始黃落,人們對這樣的時季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乃至敬畏,所以登高避忌解厄的古俗作為重陽節的核心,依舊傳承了下來,只是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那麼,登高何以能避災禍?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的一則傳説是這樣解釋的:

  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戴茱萸囊,蓋始於此。

  (“此可以代也”意為“這些牲畜代你們全家受災了”)

  唐代《初學記》和宋代《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後人講重陽節,也一般會引用這則文獻。而在民間的傳播中,故事又增加了許多細節,比如桓景訪仙學藝是因為瘟魔害死了父母、然後從費長房處取得降妖寶劍、最後大戰瘟魔等。

  顯然重陽節登高避禍的意義並非因這個故事而起,但傳説的確立卻是重陽節相關信仰、儀式獲得“合法性”的一種象徵。與登高相伴隨的飲菊花酒、佩戴茱萸這樣的節俗事象也得到了更符合民間思維方式的解釋——因為它們能讓瘟魔退避,人們由此可以遠離疾病災禍,保持健康安樂。

  現代的“敬老”:文化意義並未與傳統斷裂

  今天的重陽節,除了是傳統佳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我國政府於1989年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又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定,重陽節成為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這個現代的敬老節,可以説是“傳統的發明”,但這種“發明”並非憑空而造。傳統以登高避禍為中心的重陽節,本來就有祈祝長壽的內涵。所以從“登高節”到“敬老節”,其文化意義沒有與傳統斷裂,反而是一種繼承與發展。

  茱萸和菊花。

  從避禍避災到祈福祈壽的文化心理變遷,從重陽節的兩個民俗事象——茱萸、菊花——也可以得到反映。前文已述重陽節“插茱萸”,這茱萸是一種藥用植物,常綠小喬木,秋天會結成熟後呈紅紫色的、氣味辛香的小果實。人們採集這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並給了茱萸“辟邪翁”的雅號。

  除此之外,“簪菊”的習俗也很普遍,如杜牧詩歌《九日齊山登高》中所言“菊花須插滿頭歸”。菊花又名“延壽客”、“不老草”。插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比簪菊要早。但宋元之後,佩茱萸之風漸少,簪菊之風日盛。

  “辟邪翁”與“延壽客”,同樣是對於生命的追求,但兩者的意義指向有所不同。插茱萸,是出於對疾病災禍的恐懼尋求躲避消解,指向當下;簪菊花,是隨着生活狀況的改善、對現實世界把握度的上升,更多指向對於未來的祈盼,希望長壽延年,將來的生活幸福美滿。“延壽客”的地位最終蓋過“辟邪翁”,正是基於這樣一種邏輯的演變,而從“登高節”發展到“敬老節”,同樣基於此。

  重陽節的節俗還有哪些?

  登高:若無高山可登樓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這不僅是因為登高消厄的俗信意義,更重要的是,秋日登高望遠,景色開闊,遊目騁懷,心定神清,身心世界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即便有積鬱之氣也能一掃而空。

  古人有説秋天是充滿愁思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戰國·宋玉《九辯》)。可詩人劉禹錫卻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番情景與心境,需“在高處看”與“向高處看”方能有之。

  登高首選登山。古人愛登山,甚至發明了登山專用鞋,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説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這“謝公屐”乃喜愛尋山陟嶺的南朝詩人謝靈運所制,是一種前後齒可裝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

  登高也可以登樓或登塔。唐代王勃於重陽時節登滕王閣,寫下了流傳後世的名文《滕王閣序》。大都市上海城內無山,舊時人們重陽節去豫園萃秀堂邊的明代黃石大假山上登高望遠。這座假山並不高,所以,城東丹鳳樓的魁星閣,城北的大境閣,因建在城牆上十分高爽,也很受登高者的青睞。現在的上海高樓林立,登高樓不知是否會成為重陽節的一道新風景線?

  賞菊食菊:菊花酒須隔年造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的風俗,所以古時重陽又稱“菊花節”。獨立寒秋的菊花,象徵不老和長壽,又寓意品質的高潔。晉代詩人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也以詩、酒和愛菊出名。後世文人效仿他,將賞菊、宴飲和賦詩結合起來,留下了許多別具情趣的詩歌。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這樣寫:“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既寫出了賞菊的歡欣,也以物喻人,道出了詩人在人生的“秋季”那顆老當益壯的心。

  屈原《離騷》中説“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如何入食?除了菊花茶、菊花糕,對重陽節來説最重要的自然是祛災祈福的吉祥之酒——菊花酒。《西京雜記》記載了此酒的製法:“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可見古時這輕身延年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釀了來年喝。重陽節有個重要典故“白衣送酒”,説的是陶淵明九月九日無酒,只好漫步菊叢,獨自惆悵。就在此時,他看見一個白衣家丁前來,原來是郡刺史王弘派來給他送酒的,於是他接過酒便暢飲了起來。這讓陶淵明享受了一個“醉重陽”的好酒,會不會就是菊花酒呢?

  重陽糕:形制多樣但求“高”

  重陽節食“糕”,是對登“高”諧音的民俗表達。糕類食品在漢代已出現,但尚無“糕”之名,叫“餌”或“蓬餌 ”。《西京雜記》、《玉燭寶典》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九日食“蓬餌”,其原料大約是米粉和蓬子面。到了六朝末年,重陽節俗已確立起來,“糕”這個名字也誕生了。自唐宋起重陽食糕越來越流行,糕品形制也十分多樣。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則在糕上插小紅紙旗,或者放置獅子、小鹿之類吉祥的裝飾品。因為這樣的精美斑斕,重陽糕後來又稱為“花糕”。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南方的重陽糕一般以米粉來做,糯米粉為主,加水搓揉後放人食糖上籠蒸熟,漂亮的可以做成五色。北方的重陽糕,除發麪花果蒸糕外,還有一種更精緻的,那就是梁實秋《雅舍談吃》裏説的“北平獨有之美點”:“兩片棗泥餡的餅,用模子製成,兩片之間夾列胡桃、紅棗、松子、縮葡之類的乾果,上面蓋一個紅戳子,貼幾片芫荽葉。”重陽食糕,吃的果然不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食材選制的情趣和心思。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戴望雲”:果殼網有篇文,科普“重陽節插的是哪種茱萸”,挺有意思,説到了做調料的問題,可以瞧瞧 :)

  網友“攢火鷂”:茱萸在辣椒以前負責調製辣味吧。

  網友“青豆沒有丫”:不放假,怎麼敬老,怎麼登高啊?

  網友“九鼎食的觸手君”:明明是餅,非管自己叫糕。

  網友“攢火鷂”:茱萸在辣椒以前負責調製辣味吧。

  (1970-01-01)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下面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下這些重陽節民俗。

  中式家商城-重陽節活動

  一、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二、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農曆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四、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五、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在這些民俗之外,不同地區的習俗也各不相同。下面來看看其他地方比較有特色的重陽習俗。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説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説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説:“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延伸閲讀:重陽節的來歷與起源

  重陽節的來歷 :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着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户户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裏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着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説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説,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説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關注中式家,中式家商城帶你玩轉九九重陽

  緬甸花梨多功能棋盤

  (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