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郵幣卡電子盤真是發財捷徑嗎?2015.12.8日
最近,一種新的投資理財途徑——郵幣卡電子盤受到廣泛關注。在一些人眼中,它是一塊尚待開墾的價值窪地,前景一片光明;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它只不過是一個新的騙局,隨時都有失控的風險。什麼是郵幣卡電子盤?它是致富捷徑還是財富陷阱?
打着“文化+金融+互聯網”的旗號,郵幣卡電子盤行情火爆
郵幣卡電子盤是什麼
要弄清楚什麼是郵幣卡電子盤,先要清楚什麼是“郵幣卡”。郵泛指集郵品,包括郵票、郵資明信片、郵資信封等郵政用品;幣指錢幣,包括流通的貨幣、貴金屬幣、非貴金屬幣等國內外可以合法買賣的貨幣;卡指電話卡、IC卡、銀行卡等卡片。這些郵幣卡因為有價值、有“顏值”,自然也就有了收藏者,隨着郵幣卡買賣的增加,也就形成了郵幣卡市場。
郵幣卡電子盤也叫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就是賣家將郵票、金銀幣、電話卡等有價值的藏品,拿到文物交易所鑑定,然後以實物掛牌的方式上市交易,讓投資人和收藏者像買賣股票一樣買賣郵票錢幣等藏品。
一些從業者和專家認為,這種方式豐富了藏品交易的種類和數量,讓買家和賣家不再“跑斷腿”,增強了藏品的投資屬性,是在互聯網大潮中,文化產業和金融產業的深度結合。
奧運會期間發行的紀念郵票價值不菲
電子盤“解決了現貨交易的弊端”,讓郵幣卡電子盤業務突飛猛進
在從業者和投資者看來,郵幣卡的現貨交易有很多弊端,如賣家找不到買家,交易成本過高;現貨交易價格混亂,賣家漫天要價;沒有鑑定機構,假貨問題嚴重;藏品品相沒有評判標準,交易糾紛太多,交易時間過長等等。
郵幣卡電子盤的出現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賣家再也不用費力地去找買家;交易價格透明,不用擔心受騙;有了文交所的鑑定,買家對藏品的真偽、評級、價值也更放心,不用擔心藏品的品相問題,採用T+0交易,當天買可當天賣,交易時間短。
很多從業者認為,與現貨交易市場相比,電子交易平台優勢明顯
有了這種所謂的優勢,郵幣卡電子盤隨即受到熱捧。電子交易平台不僅數量在增加,交易額更是狂飆突進。以南京文交所郵票交易中心為例,2013年10月上線,第一年的總交易額2億元,第二年547億元,截至今年6月份是3081億元,其中的郵資封片指數在其上線後8個月暴漲超100倍,遠超同期A股漲幅,更有單品5個月內漲幅達181倍。
之所以有人對郵幣卡業務如此鍾情,是因為他們認為郵幣卡具有收藏價值,每年都會漲,而且很可能短時間內轉手一賣就能翻倍。在郵幣卡電子交易市場上,自然也流傳着各種各樣財富神話:某文交所的魯某從去年開始做交易,併兼做經紀商,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每月的盈利均超過百萬元,一小夥或一老漢搭上了電子盤瘋漲的順風車,本金幾個月翻幾十倍,成為千萬富翁……
難道這真的是一塊尚未被有效利用的投資良機,能讓普通人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想?
郵幣卡電子盤暗藏風險,很容易成為中小投資者的陷阱
電子交易平台先天不足,對莊家操縱價格不能管也不願管
雖然文交所的電子交易平台也有風險管控辦法,規定對“經查實參與操縱市場行為”的會員可採取限制交易的處罰。然而對於莊家操縱價格,文交所很可能既不能管,也不願管。
不能管,是因為文交所是企業,有證監會管理的股市尚不能杜絕莊家操控市場的行為,讓身為企業的文交所去定義何為操縱郵幣卡電子交易市場,並進行查實,明顯超出了文交所的能力。且一旦對會員進行處罰,對平台的信譽也是沉重的打擊。為了生存,文交所也沒有動力對有坐莊嫌疑的會員出重手。
不願管,則是因為莊家要獲益,就要大肆炒作、拉抬價格,成功誘多後出貨,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莊家炒作,還是中小投資者接盤,都要頻繁的進行交易。平台不僅能以此聚攏人氣,吸引新人入市,更能獲得豐厚的交易手續費。在某種意義上,莊家炒作就是平台的財源,平台自然也不願意去管。
文交所還可能“監守自盜”,甚至與莊家合謀
不能管,不願管也就罷了,文交所還可能“監守自盜”。雖然文交所聲稱受到監管,但各省、市級金融辦作為文交所的直接監管部門,只監管到申報具體交易品種、交易模式,並沒有對具體業務的監管,交易過程沒有人管,也不用報交易數據,文交所幾乎處在監管“真空”中。
這就給了文交所巨大的操作空間,作為企業,文交所也可以參與到郵幣卡平台交易,能通過後台隨時瞭解客户的交易和持倉狀況,甚至能以虛擬資金參與交易,製造利空或利好消息。這樣的文交所“既打牌又看牌”,還能隨時“出老千”,自然能將中小投資者玩弄於掌故之間,獲得超高收益。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藏品的價格常常取決於產品的稀缺性和供求關係,收藏行業的透明度又很低,文交所和莊家面對中小投資者具有絕對的信息優勢,雙方的利益又緊密聯繫,很可能合謀欺詐中小投資者。如一個品種庫存有50萬個,文交所宣稱這個品種只有2萬個,此時莊家大肆炒作,拉抬價格,價格上升後,文交所和莊家再悄悄把50萬庫存全部放出,狠賺一筆。
在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上,現實中受收藏者歡迎的錢幣品種卻温和溢價甚至折價
這些對莊家和一些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暗通款曲的懷疑,並非捕風捉影。資深藝術經濟學家、西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馬建認為,在郵幣卡現貨市場上很不受集郵者歡迎的郵資封片在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上普遍出現高溢價,受收藏者歡迎的錢幣品種卻温和溢價甚至折價。很可能是因為錢幣的分散性大,莊家控盤難度大,缺乏做多意願。
此外,郵幣卡現貨交易價格是電子盤交易價格的基礎。但從實踐來看,很多品種的電子盤交易價格都已經大幅遠離現貨交易價格。電子盤交易與現貨市場基本面已經沒有太大的邏輯聯繫了。
對郵幣卡電子交易,不要忙着監管
對於郵幣卡電子交易中可能存在的種種亂象,很多業內人士並不諱言。他們和不少專家都認為,一方面行業要加強自律,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進行更為嚴厲的監管,以促進郵幣卡電子交易的有序發展。這種想法看似合理,實際上並不靠譜。
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對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進行嚴格的監管值得商榷
業內人士呼籲加強監管,很可能是肺腑之言,因為行業的良性發展,符合他們的長遠利益,對加強監管,很多人也會不假思索的贊同。但問題是,監管並非是白來的,而是需要全社會付出成本。這很好理解,要對一個行業進行監管,至少需要立法機構立法,建立執法機構和隊伍,對執法人員也要有監督,防止其腐敗和瀆職。這些都需要花錢,而這些花費常常要從財政支出,由納税人負擔。
國內對金融業的監管成本研究較少,引用較多的是學者孟豔的《我國銀行監管成本的量化研究》(2007)。據她的大致估算,在199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的金融監管力度加強,對銀行的監管費用也迅速增加,僅執法成本一項,中央銀行的支出就從1997年的24億元上升到每年70億(1999年—2001年),此後可能更高;從2004年起,銀監會也對被納人監管範圍的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收取機構監管費和業務監管費,大約每年收取50億元。
銀行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銀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更自不待言。因此即使監管成本較高,也屬於必要的社會成本,值得花費。但對郵幣卡電子交易市場就值得商榷了。
原因有二:第一,這是一個小眾市場,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有70萬人參與。收藏品市場對經濟發展作用也很有限。實際上,歐美的藝術品市場也存在內幕交易、虛高定價、信息不透明等問題,但加強監管也並非是主流聲音,因為在不少人看來,這是“富人的遊戲”,他們能夠保護自己。
第二,郵幣卡投資屬於藝術品金融市場。與傳統金融市場相比,藝術品金融市場更具有特殊性。藝術品市場中的投資回報不僅包括金融收益,還包括心理上的回報。這就導致藝術品市場中的投資回報不可確定和預估,藝術品的定價主觀性強,更不利於監管。如果強要監管,結果很可能是付出巨大的監管成本,依然無法改善藝術品內外合謀、莊家操盤等問題。
相比之下,相關部門發佈預警,行業加強自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那麼,是不是就任由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毫無監管,任由莊家炒作呢?當然不是,畢竟在這個電子交易平台中,中小投資者的數量也不少,他們不能成為被任意宰割的羔羊。
有學者認為,文交所一方面無法為中小投資者提供平等和透明的交易機會,一方面還存在着非常嚴重的投機和價格操縱行為,極易引發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設計出漸進式時間表,適時全面叫停文交所郵幣卡電子盤交易。
但這種粗暴的方式,很可能損害信息不靈通的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更何況,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畢竟還是擴大了郵幣卡交易的範圍,滿足了不少買家和賣家的擴大收藏的願望。
那麼,要想讓郵幣卡電子盤發揮其作用,又不致產生過大風險,在不投入過多行政監管的情況下,行業自律和規範機制就異常重要了。這些機制包括確保交易中心的獨立性,不讓其與莊家合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還要讓郵幣卡電子盤的風險警示制度、保證金制度、漲跌停板制度等切實起到作用;要有嚴格的風控制度,交易中心要想辦法確保上市藏品實物的真實與安全,等等。
而國家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可以做的,是適時進行風險提示。不久前,涉嫌龐氏騙局和傳銷的MMM平台火爆異常,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聯合發佈了《以“金融互助”名義投資獲取高額收益風險預警提示》,告誡民眾,“此類運作模式違背價值規律,一旦資金鍊斷裂,投資者將面臨嚴重損失,並表示對掌握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
對可能存在諸多問題的郵幣卡電子交易平台,相關監管機構似乎也可以進行風險預警提示。這樣,不僅未入場的投資者會更為理性,市場上擊鼓傳花式的投機心態也可能會降温,有利於現貨交易價格和電子盤交易價格更為接近,這樣或許更有利於中小投資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