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90後美女當上浙大博導,瞬間引爆微博。
90後當上浙大博導火了,代表一個時代的來臨與老去
近日,一則“90後美女當上浙大博導”的新聞火爆微博,迅速成為熱點引發廣泛關注評論。
“博導”一次在眾人心中本是老大爺,老教授這般年紀才能勝任,然而今日,卻猛然發現,竟有90後也當上了?
而且還是個實實在在的美女!
90後當上浙大博導火了,代表一個時代的來臨與老去
在驚詫之餘,網友更多的是發現,90後,原來90後這個曾經代表着年輕張揚的年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老去。
就猶如當初80後一代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激流勇進又在迷糊中變老,到最後不得不將新的未來,交給90後。
然而90後,最年長的一歲,也已經28歲,無比接近30歲的人了,如何不老呢?
90後當上浙大博導火了,代表一個時代的來臨與老去
伴隨着越來越多的傑出90後走入人們視野,也意味着一個時代的來臨,90後的時代,也將在這一兩年間,正式接棒80後,繼續着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
但同時,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也擺在了面前:90後正漸漸“老”去,而這個“老”,正是體現在大多人尚未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時代到來。
90後們,不需妄自菲薄,加油,時代裏有你們的一眾身影!
廈門大學博導“誘姦門”事件在校方介入調查3月餘後,出現了第三個受害者“路法西”,並出示有關與吳春明的聊天記錄等證據,指認吳春明“性騷擾”。據東方衞視《東方直播室》10月13日報道,此前揭露廈大博導吳春明誘姦、性騷擾女學生的當事人“青春大篷車”代理律師李瑩出現在當天的節目當中,還公開了第三個受害者出示的證據。
李瑩14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第三個證人和證據的出示,將會更加明確廈大博導吳春明對女學生進行“性騷擾”的事實。同日,廈門大學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對人民網記者表示,有關該校教授吳春明師德師風問題的調查仍在進行,相關調查結果將“儘快對外公佈”,記者追問吳春明接受調查期間是否被停職,上述負責人未予回答。
2014年6月18日,網友“汀洋”在博文中首次未點名揭露了廈大博導性侵、騷擾女學生事件,後出面指認自己為廈大博導吳春明的學生。7月10日,廈大另一女學生“青春大篷車”也在微博中明確揭露了吳春明誘姦、性騷擾女學生。
7月15日,廈大通過其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學校在接到關於吳春明的舉報材料後已立即展開調查,調查期間中止吳春明的研究生導師資格。
此後,先出現了廈門大學122名歷史系學生向調查組公開支持吳春明的聯名信,後又有76名廈大學生和校友為校長寄去防範校園性侵聯名信。媒體報道顯示,吳春明在接受校方調查中並未承認誘姦女學生,稱僅屬婚外戀。
指
廈大博導吳春明誘姦、性騷擾的兩位當事人
出現在《東方直播室》節目。 視頻截圖
10月13日,揭露廈大博導吳春明誘姦、性騷擾的兩位當事人“青春大篷車”以及其代理律師李瑩出現在《東方直播室》,讓這場一直處在輿論浪尖的“誘姦門”又起波瀾。
節目當中,李瑩稱自己為“青春大篷車”的代理律師。主持人還就此連線了當事人“青春大篷車”,據其介紹,吳春明與其三次開房,她也曾“向學院反映之後,學院犧牲學生的利益去保全吳,而這種默認的態度導致吳春明有恃無恐,在辦公室肆無忌憚”。及其介紹,“他(吳春明)之前在辦公室的時候,曾經拿出來過安全套,希望我和他在辦公室發生性關係”。
除了上述當事人外,有關對吳春明的指認,又出現了另一位當事人“路法西”。出於保護自己的當事人,李瑩沒有公開“路法西”的真實身份以及如何出現等事實,不過,目前,她也是“路法西”的代理律師。李瑩告訴澎湃新聞,第三證人“路法西”出現後,出示了一些重磅證據,主要是吳春明與學生的聊天記錄以及短信。
澎湃新聞在公開的證據中看到,吳春明與學生的對話中包括“喜歡你”、“你越來越甜”等曖昧內容。李瑩稱,第三證人出示的證據顯示,吳春明與學生“交流內容已經超出了師生關係正常交流該有的內容”,而且,吳春明不斷要求跟當事人發展過分關係,而當事人則明確提出拒絕,另外,短信內容顯示,吳春明是拿權力做交換,“你如願成為最普通的那批同學”能説明吳春明分別對待學生的態度。
李瑩告訴澎湃新聞,對比此前“青春大篷車”的指認,“路法西”提供的證據,更能明確吳春明對當事人的“性騷擾”事實,而且,從短信內容可以看出,吳春明對當事人有脅迫,逼對方就範。但就目前的證據,但還不足以為吳春明定罪。李瑩稱,此前,她作為“青春大篷車”的代理律師,曾向對方發過律師函,但一直未獲得回應,目前,出現第三證人以及新證據後,她們將依據廈大作出的相關調查結論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還是要看廈大的態度”。
14日,澎湃新聞嘗試聯繫第三證人“路法西”,但未取得成功,代理律師出於保護當事人,也沒有公佈當事人“路法西”的真實身份。
14日,澎湃新聞就此聯繫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王炳華(廈大前宣傳部部長),以及廈大紀委一陳姓工作人員,電話均無人接聽。據《東方直播室》報道,13日聯繫王炳華時,對方反覆稱“我現在在醫院”,隨後掛掉電話。李瑩也稱,截至記者採訪,她也未收到有關廈大校方任何回應。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龍平川”:如今的博導權力太大了!
網友“福建廈門澎友”:開除吧,也給其他潛在色狼教授警鐘
網友“廣東澎友”:廈大,末落了!
網友“朱義”:有法不依,有法不執
網友“客户端澎友”:澎湃澎湃啪啪啪怕
網友“歐洲澎友”:輸入的內容將在審核後發表,如此澎湃。
(1970-01-01)
27歲的陸盈盈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並將回到母校浙大全職任教。
2月11日,千人計劃網公示了第十一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從去年8月申報工作開始至今,經過三層篩選,最終這份名單中的667人通過了評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這批引進的“海歸”青年才俊中,共有41名“85後”,而其中最年輕的陸盈盈則更是出生於1988年11月30日,堪稱“學霸”。
中央2008年12月決定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該計劃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用5到10年時間,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有重點的引進並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
千人計劃網稱,截至2014年5月底,“千人計劃”已分十批引進4180餘名海外高層次人才。
5年前,陸盈盈才本科畢業。5年後,年僅27歲的她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並將回到母校浙大全職任教。
據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客座教授”欄目內陸盈盈簡歷:2010年6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4年6月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在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從事能源材料領域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入選“青年千人計劃”,將於2015年8月全職回浙江大學工作。
該簡歷顯示,陸盈盈的代表性論文主要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材料化學》(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國外材料化學領域知名專業期刊上。
此次“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公示後,如此年輕又擁有如此豐厚成績的陸盈盈引起輿論關注。
澎湃新聞查詢發現,杭州浙大校友會官方微信2月25日稱:“陸盈盈學妹的檔案在各校友微信羣朋友圈瘋轉……88年的教授、博導,恐怕在中國也是最年輕的之一了。”
關於年齡問題,《中國組織人事報》去年7月30日刊登了“千人計劃”青年項目詳細的政策圖解,其中第一則申請條件便是“屬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年齡不超過40週歲”。此次公示的667人名單相對這個標準更顯年輕化,年齡結構中人數比例最高的是1975—1985年齡段,而全體的平均年齡約為34週歲。
上述圖解中的申請條件最後還提到了一項特例:博士在讀期間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應屆畢業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績的,可以破格引進。
其實,早在2009年,就有一位海歸“學霸”曾被媒體報道。
《時代信報》當年12月4日報道,時年29歲的施鵬鵬在《2009年度重慶市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擬批准人員公示》上因“個人成果突出”被排在第一位。5月8日,西南政法大學同意施鵬鵬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並於當月26日公佈了相關通知,“‘80後’教授橫空出世”。
《法制日報》在報道《教授今年29》中詳細介紹了施鵬鵬的光輝成績:29歲成法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掌握5門外國語言;拿到國內外兩所名校的博士學位;獲法國外交部“艾菲爾獎學金”;出版專著1部、譯著3部;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篇,部分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不過,恐怕中國“最年輕”教授的稱呼目前仍然歸於另一位“鮮肉”級“學霸”——劉路。
2010年,當時還在就讀中南大學大三的劉路破解了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震驚國際數學邏輯界。兩年後,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宣佈,破格聘任時年22歲的劉路為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並提供100萬元獎金。
張堯學在2012年3月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你能説年齡小就不能算大師嗎?這與年齡無關。劉路解決了世界數學難題,得到了世界公認,其研究水準已超過一些美國教授的水平。這足以説明:在數理邏輯這一領域,年僅22歲的劉路已躋身國際一流研究者行列,從某種程度上講,已可稱得上是該領域的‘大師’。”
陸盈盈簡歷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浙江大學聚合與聚合物工程研究所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
2010年6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4年6月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在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從事能源材料領域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入選“青年千人計劃”;將於2015年8月全職回浙江大學工作。
雜誌審稿人
Nano Letters (IF=12.94); Energy Environ. Sci. (IF=15.49); J. Mater. Chem. (IF=6.626);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IF=5.900); Electrochimi. Acta(IF=4.086); Phys. Chem. Chem. Phys.(IF=3.83); Solid State Ionics(IF=2.112); Chem. Phys.(IF=2.028)
研究興趣
1. 多功能離子液體
2. 無機有機納米結構雜化物
3. 鋰電池等能源化工材料
4. 鋰電池安全問題
5. 高能量大功率儲能器件
研究生培養及招生
擬聘1-2名博士後;每年計劃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歡迎具有化工,材料,物理,化學等專業背景的學生前來聯繫。
代表性論文、專著及教材
1.Y. Lu*, Z. Tu*, and L. A. Archer, Stable lithium electrodeposition in liquid and nanoporous solid electrolytes, Nat. Mater. 13, 961-969, 2014. (*: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2.Y. Lu, S. K. Das, S. S. Moganty, L. A. Archer, Ionic liquid-nanoparticle hybrid electroly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econdary lithium-metal batteries, Adv. Mater. 24, 4430-4435, 2012. This paper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Nature Materials | Research Highlights: V. J. Dusastre, Hybrid electrolytes, Nat. Mater. 11, 745, 2012.
3.Y. Lu, K. Korf, Y. Kambe, and L. A. Archer, Ionic liquid-nanoparticle hybrid electrolytes: applications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53,488-492, 2014.
4.Y. Lu, M. Tikekar, R. Mohanty, K. Hendrickson, L. Ma, L. A. Archer, Stable cycling of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DOI: 10.1002/aenm.201402073.
5.Y. Lu, S. S. Moganty, J. L. Schaefer, L. A. Archer, Ionic liquid-nanoparticle hybrid electrolytes, J. Mater. Chem. 22, 4066-4072, 2012.
6.Y. Lu, Z. Tu, J. Shu, L. A. Archer, Stable lithium electrodeposition in salt-reinforced electrolytes, J. Power Sources 279, 413-418, 2015.
7.Y. Lu, S. Xu, J. Shu, W. I. A. Aladat, L. A. Archer, High voltage LIB cathodes enabled by salt-reinforced liquid electrolytes, Electrochem. Comm. 51, 23-26, 2015.
8.K. S. Korf*, Y. Lu*, Y. Kambe, L. A. Archer, Piperidinium Tethered Nanoparticle-hybr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J. Mater. Chem. A 2, 11866-11873, 2014. (*: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9.S. Xu, Y. Lu, and L. A. Archer, A Rechargeable Na-CO2/O2 battery enabled by stable nanoparticle hybrid electrolytes J. Mater. Chem. A 2, 17723-17729, 2014.
10.Y. H. Wen, Y. Lu, K. M. Dobosz, and L. A. Archer, Structure, Ion Transport and Rheology of Nanoparticle Salts, Macromolecules 47(13), 4479-4492, 2014.
11.L. Ma, H. Zhuang, Y. Lu, S. S. Moganty, R. Hennig, L. A. Archer, Tethered Molecular Sorbents: Enabling Metal-Sulfur Battery Cathodes, Adv. Energy Mater. DOI:10.1003/aenm.201400390.
12.Z. Tu, Y. Kambe, Y. Lu, L. A. Archer, Nanoparticle polymer-ceramic composite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4, 1300654, 2014.
13.S. K. Das, S. Xu, A.-H. Emwas, Y. Lu, S. Srivastava, L. A. Archer, High energy lithium-oxygen batteries-transport barriers and thermodynamics, Energy Environ. Sci.5, 8927-8931, 2012.
14.S. S. Moganty, S. Srivastava, Y. Lu, J. L. Schaefer, S. A. Rizvi, L. A. Archer, Ionic liquid-tethered nanoparticle suspensions: a novel class of ionogels, Chem. Mater. 24, 1386-1392, 2012.
15.J. L. Schaefer, Y. Lu, S. S. Moganty, P. Agarwal, N. Jayaprakash, L. A. Archer, Electrolytes for high-energy batteries, Applied Nanoscience 2, 99-109, 2012.
16.Z. Yao, J. Zhang, M. Chen, B. Li, Y. Lu, K. Cao, Preparation of well-defined block copolymer having one polystyrene segment and another poly(styrene-alt-maleic anhydride) segment with RAFT polymerization, J. Appl. Poly. Sci. 121(3), 1740-1746, 2011.
專利
1.L. A. Archer, S. S. Moganty, Y. Lu Ionic liquid-tethered nanoparticles, related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US patent 20, 140, 154, 5, 88, 2014.
2.Y. Lu, Z. Tu, L. A. Archer, M. Tikekar, R. Mohanty, K. Hendrickson, Dendrite inhibited electrolyte and battery, 62020657, 2014.
(簡歷來自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muma108_397b32”: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QS排名第九
網友“靈鳥 smart bird”:愛因斯坦哪個學校畢業的? 中國人往往把人的成長性與年齡相掛鈎,好比一個人高考考了個狀元,未必會在未來學術上繼續領先。好好的培養,不要過多的關注,讓她能夠更好的在學術研究中繼續安心下去
網友“Freedom賢的小胡瓜瓜”:回覆@抗靜電銀河隊工人:純屬社會培養的有病之人——三觀不正
網友“宇宙孤島之小行星B612”:@於昕玲呢呢呢
網友“温州楊德月”:更正了,是特聘研究員,不是教授、博導。不過,學術成果確實很牛逼。
網友“來生願為圓滾滾”:漂亮!
網友“高數線代概數”:正統教育,聰明才智,靜思篤行。好女孩!
網友“理科君前途迷茫”:回覆@--Arthur:卧槽,怎麼評論那麼多腦殘[呵呵]
網友“抗靜電銀河隊工人”:回覆@木槿花南飛:嘿嘿不看他了~
網友“抗靜電銀河隊工人”:回覆@木槿花南飛:他昨天發了好多比這個還噁心的微博,不能評論,共有一百多人轉,都是鄙視的,他每條看罵的太多就刪,刪完又發,還和另一個直男癌好友罵女權説什麼女人遇到個不給錢不養的老公就老實了[doge]然後我覺得這人病的太重就不看了[笑cry]
網友“靈鳥 smart bird”:愛因斯坦哪個學校畢業的? 中國人往往把人的成長性與年齡相掛鈎,好比一個人高考考了個狀元,未必會在未來學術上繼續領先。好好的培養,不要過多的關注,讓她能夠更好的在學術研究中繼續安心下去
(1970-01-01)
90後當浙大博導:別人都巔峯了 你還在低頭打青銅
2017-08-25
太平洋電腦網
有一種人,不用吃飯不用休息,你玩的時候人家學習,你學習的時候他還在學習,他還能在366天無盡的學習中交到女朋友。於是他成了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鄰居家的小孩。雖然這種神奇的生物我相信是不存在的,但是,比你帥氣漂亮,還比你努力的人比你成功的人真的有。
圖片與內容無關
最近一個名叫楊樹的人成功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據説這位90後美女20歲復旦本科畢業,24歲港科博士畢業,哈市首批香港博士獎學金獲得者。年紀輕輕的她藉着這些成功入選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被聘為浙大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看到這裏,有沒有感到一絲絲恐懼?同樣是90後,別人已經是人生導師巔峯的博士生導師了,而你後台還掛着王者榮耀。想到這裏有沒有一種扔下手機、擼起袖子加油乾的衝動?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25)
網友以邵振海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製作的圖片。
電子科技大學的教授、博導邵振海在網絡上火了。然後,他被停課接受調查。一條帖子“扳倒”了一個教授。
最初是校園論壇的一條帖子。
5月17日,電子科技大學的校園論壇“清水河畔”上,出現一條學生曝光導師邵振海惡行的帖子。隨後,多條相關討論在論壇中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熱帖。
校園論壇上,有人貼出了邵振海需向項目合作方賠償30多萬元的民事裁定書。
當日,著名社交網站“知乎”上出現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電子科大邵振海被學生曝光事件?》,引發熱議。至5月19日已收到了800多個回答,廣受關注。
校園論壇上,有人貼出了邵振海需向項目合作方賠償30多萬元的民事裁定書。
校方迅速展開調查,暫停其上課和招生
校方的反應是絕不護短,雷厲風行,5月18日就有了行動並回應輿情。
5月18日中午,邵振海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的官方微博連續發佈了兩條消息:
13時07分稱已啓動調查程序:帖子已引起學院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學院第一時間找相關師生了解情況。學校人力資源部牽頭相關部門成立調查組,現已啓動調查程序,後續根據調查情況做進一步處理。
僅僅過了一個多小時,14時20分稱:邵振海老師在調查期間暫停上課和招收研究生。
不過,校方至今不願接受採訪。
邵振海被曝光了哪些行為?
在“知乎”網站的問題《如何看待電子科大邵振海被學生曝光事件?》下面,得贊幾千個的排前兩位的高票答案,均是匿名用户所答。
根據知情人的文字回答和截圖展示,邵振海的主要惡行有:
一、借學生名義斂財。套取項目經費。比如下圖中籤字的學生,根本沒拿到所謂的勞務費,銀行卡根本沒有轉賬記錄。還揭露“2014年4月起,所有學生甚至都沒有收到一分國家補助,全被他剋扣了!”
二、欺凌學生。回答者説:邵振海200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隨後要求他的學生都要讀博,給他做廉價勞動力。2010年招收的學生又被要求讀博,不願讀博的學生在讀研生涯中被百般刁難。每年畢業的學生都要求給他幹活到學校讓離校的最後一天,並且必須天天到實驗室報到。
三、威脅學生。經常威脅學生不能畢業,要開除學生,不準學生找工作,找工作請假根本不批。學生都是敢怒不敢言。有骨氣有辦法的學生都換導師了。
四、辱罵師生。回答裏還貼出了邵振海在學生的大羣裏的一小部分言論,其中髒話太多太多。“説是自己的導師都覺得很丟人。在羣裏那麼多學生面前一直罵髒話。”
此外,答案中還揭露了邵振海“找學生要發票、報銷的自己拿着”,“實驗室裏不敢做項目,做壞了學生自己要賠錢”等事。
有一位曾經在邵振海手下就讀的匿名用户説:邵振海來電子科大後,我是第一個考他的本校研究生。試圖集體更換導師失敗後,反正比較悽慘,天天被威脅着。大部分人被放羊了,本人由於還會幹點活,暫時還好,一直隱忍直至畢業,我們這一屆總共三人沒有畢業或者延遲畢業。在我畢業時,邵振海從我和另一個同學銀行卡上共轉走10萬塊錢,至於這個錢是什麼錢,我至今未知。
【川觀鋭評】誰來監管高校中的“劣跡導師”?
就目前許多學子對邵振海的曝光事實來看,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恐怕與世人心中崇高的教師形象相去甚遠。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今人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高校中的教授、博導,社會地位很高,世人矚目,更應有高標準來約束、來管理。邵振海的言行,已令電子科大蒙羞。
邵振海被網絡曝光後,校方及時反應,迅速行動,第二天就讓邵停課檢查。這表明了校方直面問題、修正錯誤的決心。大家也盼着有一個深入的調查,給予徹底的處理,讓他的過錯甚至犯罪(如果觸犯了法律的話)得到應當的懲處,也警醒校園裏其他類似的人。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高校教授都是德才兼備的,但是個別教授言行惡劣、道德缺位難以避免。邵振海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並不是孤例。就在今年1月,南京郵電大學就有研究生跳樓自殺,揭開了受導師刁難的真相。
追究根本原因,應該是高校中導師的權力太大、而受約束受監管較少吧。
在當今中國高校中,導師一權獨大,從開題報告到論文答辯,每一個環節,導師都能獨立裁定。這種現象在理工科院校中尤其明顯。迫於畢業的壓力,很多學生甚至淪為導師的“打工仔”,這導致導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不平等的人生依附關係。
要想根治難題,在高校中構建和諧健康的師生關係,川觀君認為,必須建有健全的學生申訴渠道、教師監督機制。學生到什麼地方去投訴,學生怎麼表達自己對導師決定的異議,怎麼對待這些異議、這些學生,都應該有清清楚楚的規章並得到真正執行。
最後,川觀君想對學生們説一句,如果遇上這種言行惡劣的“導師”,勇敢地舉報他吧。“象牙塔”並不是法外之地,你可以把翔實的證據,用掛號信實名寄給學院紀委、學校紀委甚至更上一級的省、市紀委,紀委不會不管的!
【延伸閲讀】研究生跳樓,無良導師被撤銷教師資格
據媒體報道,今年1月25日,南京郵電大學研三學生蔣華文於早晨墜樓身亡。
隨後,該校多名學生在社交媒體上對蔣華文導師張代遠問責,數落其劣行。
多名學生表示,蔣華文在死前,曾受到來自導師張代遠施加的極大壓力。
在同門看來,蔣華文得罪了張代遠,一是他寫不出論文,二是他沒有按張代遠的要求上交實習工資。
後來,南京郵電大學公佈了調查結果:經查,該生導師張代遠存在違規收取學生部分實習勞酬、將學生交付的版面費報銷後據為己有、以言語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等嚴重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根據相關規定,經學校研究決定:撤銷張代遠專業技術職務,並依相關程序撤銷其教師資格。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愛新聞123”:竟然有這種叫獸,叫獸
網友“wing wing go”:據知乎的一些他以前學生的説法,他們曾經聯名上書過,校方壓了下來。
網友“❤夜 守靜,我聽風~”:插眼
網友“三劍”:無良
網友“hawaii”:學校難辭其咎,學生可以先忍,畢業了玩死他。
網友“君子之交”:也可以這麼説
網友“君子之交”:缺人嗎?
網友“丁良川”:真黑!
網友“嚴慶學”:這種事情學校會不知情?開什麼玩笑!!!
網友“leo”:知乎…原來是社交網站……???…
網友“leo”:知乎…原來是社交網站……???…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