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警惕“老賴”國企利用政策甩包袱成新潮流 2016.4.23日
近日,據財新網報道,因經濟下行,企業逃避鉅額債務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少國企也在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償債能力的企業,故意想方設法甩掉債務包袱,逃債儼然成為這些企業的生意經。
“去產能”背景下,企業債務違約頻現
伴隨着經濟下行,再加上“去產能”的背景,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到期”、“違約”、“債務”,這些詞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裏頻繁出現在媒體報道中。
國企和私企負債、收益情況對比 圖片來自:經濟學人
曾經,依靠政府這座靠山,地方國企是金融市場的寵兒,銀行願意提供貸款,在“買券看爹”的債券市場上也倍受追捧。豐厚的資金支撐地方國企的發展,創造了就業和GDP,也埋下因經營不善導致債台高築的隱患。
如今,到了還債的時候,政府這座靠山卻靠不住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上升,債券市場也面臨違約風險。按照以前的套路,國企經營困難,地方政府絕對不會坐視不理,通過行政手段來化解這種債務風險,拉資源“輸血”救急是最常做的。但是今非昔比,經濟環境使然,地方政府為企業兜底的意願非常低,企業的問題由企業自己來解決。
政府不兜底當然是好事,但是企業自己想辦法解決債務問題不可避免會出現道德風險。很多國企,想的不是怎麼還債,而是怎麼賴掉債,逃避鉅額債務的現象捲土重來。
企業一般利用資產重組來甩包袱
沒錢的企業還不了債,有錢的企業卻也想賴賬。銀行業內人士在接受財新網採訪時稱,“在高槓杆環境下,債務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債務人借去槓桿之名逃廢債的現象在增加。”
企業逃避債務的操作手法並不複雜,通常是通過資產重組,企業實際控制人把負債企業的優質資產轉移到關聯企業,負債企業賬面上資不抵債,只能申請進入破產程序。
首家國企債券違約
舉個例子,去年9月首家國企債券違約的保定天威集團申請破產重整。天威集團的母公司兵裝集團“家底”殷實,對天威集團進行利息援助並非難事,但其並沒有伸援手。
天威資不抵債,除了自身經營不善,還在於兵裝集團刻意的資產重組。據財新網報道,“為了保住保變電氣的上市公司殼資源,兵裝集團在2013年10月份,對保變電氣與天威集團進行了資產重組,將光伏、風電等過剩新能源產業全部剝離出上市公司,置換到天威集團。”而這些資產早已處於虧損狀態。
“甩包袱”讓天威保變順利扭虧,天威集團則最終資不抵債。而破產重整的消息公佈大半年了,目前仍沒有實質性地進展。
不止天威集團一家,近一年來債券違約集中爆發的幾家國企和央企,都有逃避債務的舉措。業內人士稱,“廣西有色、天威集團、雲峯、東北特鋼,這些地方國企和央企想盡各種手段逃廢債實現集團的債務重整,犧牲了債權人的利益。”
破產也來加碼,一些企業把“資產重組+破產”玩得很溜
據財新網報道,廣西有色大幅資產減值謀求儘快破產,一下把資產負債率提高到100%以上,達到破產清算的要求。這是因為按照《破產法》的規定,企業破產清算後債務清償有順序,職工工資排在第一位,債權清償位次在最後,債權人可能獲得一部分受償,也可能一點也得不了。而且,破產只是對企業本身來説的,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並不受影響。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在破產之前的“暗度陳倉”,如上述提到的有些企業母子公司之間的債務擔保和轉換,導致逃避債務行為的產生。特別是,有些企業本來有優質資產,但卻把好資產轉移,壞資產算到一個公司頭上,最終留下一個無錢的空殼對付債主。畢竟資產重組的目的是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的再生產能力,從而提高其償債能力,最終償債務,而不是為重組而重組,甚至為逃債而重組。
如果逃避債務成為企業的一門生意經,只賺不賠,國企都把債務當成一種資源進行爭奪,必然會誘發更多的逃債行為。債務人舉債時無所顧忌,拖欠時也不必為後果負責,是信用機制不完善的結果,最終企業債務將轉化成公共債務。
“債轉股”正熱,要避免其成為逃避債務的新途徑
現在,萬億“債轉股”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所謂的“債轉股”是指銀行由企業的債主搖身一變成為股東。看起來,“債轉股”對各方都有好處,銀行的不良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消失,企業也不用有債務包袱了,但這一切基於企業未來經營起色能夠實現收益。
目前釋放的信號是,要“債轉股”的,是那些只是一時經營不善,但是還能活過來的、有潛力的企業,但如果企業藏匿信息“暗度陳倉”,那這些企業有可能是原本能還本付息的企業,借“債轉股”來逃避債務。
正如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所言,“用好了這一市場工具(“債轉股”)可以換來一個健康的發展機制,優化中國的經濟結構,用不好會成為逃廢債的盛宴,尋租設租的新工具!”結語企業暗度陳倉,甩掉債務包袱,讓債權人的錢打了水漂,這不該是健康金融市場的常態。讓債務人為拖欠債務承擔損失的責任,是遲早要交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