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欲用統計方法證明“龍寶寶”更有成就

  美專家欲用統計學方法證明“龍寶寶”比其他孩子更有成就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道美媒稱,世界各地的許多傳統可以利用從出生順序到星座等各種東西,得出有關孩子的性格和未來道路的結論。現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的一份新論文顯示,現實生活中的“分院帽”可能比人們意識到的作用更大。事實上,鄧布利多可能知道:早期的分類可以讓某些孩子獲得巨大優勢。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9月10日網站報道,這項研究重點分析了圍繞中國的黃道和十二種屬相的説法。

  報道稱,一千年前,黃道提供了一種確認一個人什麼時候出生的簡單體系。後來出現的一種普遍的迷信説法認為,一個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與他們出生年份的屬相有關。

  當然,有些屬相的特點比其他一些更受人喜歡。在龍年出生的人――1964年、1976年、1988年、2000年和2012年――據認為更加強壯、有力、勇敢和幸運。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經濟學家納吉・莫坎和韓雨(音)發現,在龍年前兩年結婚的人數增加,這樣他們就有充足的時間生一個龍年的寶寶。確實,最近兩個龍年――2000年和2012年的出生率與之前的年份相比大幅激增。

  現在,計劃在龍年生寶寶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問題。基本的供需法則表明,生於龍年的孩子在稀缺資源――從醫療保健到頂級學校老師對座位的關注,最終再到就業――方面面臨着激烈的競爭。換句話説,龍年出生的人平均來説應該比同齡人的境遇更糟糕。

  然而奇怪的是,兩位經濟學家發現了相反的結果。

  報道稱,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北京15所大學1987-1989年出生的5000名學生。在隨機抽取的參與調查的學生中,龍年出生的學生在最重要的高中入學考試中分數高於其他學生。

  報道稱,在另外一項2010年至2013年間在中國134個城市和農村地區所做的年度社會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中,龍年出生的人與非龍年出生的人相比獲得學士學位的可能性高出11個百分點。將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就業情況考慮在內後,這一結果仍然有效。

  報告作者還對全國出生在1996-2002年的1.3萬名中學生進行測試的結果進行了分析。測試衡量了學生對主旨的掌握和認知能力,並讓他們回答有關自尊心和未來期望等方面的問題。龍年的孩子並不認為他們比其他學生更出色,或者更容易成功。他們的自尊心處在平均水平。而且他們在大多數科目或者認知程度上也並不比同齡人表現更出色。

  那麼,如何――如果不是黃道――解釋龍年孩子的成功。答案似乎與他們自豪的父母有關。

  據研究人員説,龍年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和職場上的成功抱有更大期望。父母們總是以實際行動支持自己的觀點。除了望子成龍,龍年出生的孩子的父母更可能讓他們的孩子早上一年幼兒園。他們還會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而且更可能讓孩子不做家常雜事。(編譯/劉曉燕)

美專家欲用統計方法證明“龍寶寶”更有成就

  資料圖片:2012年2月3日,在棗莊市婦幼保健院,護士在為即將分娩“龍寶寶”的一名孕婦測量血壓。

  [page title= subtitle=]

  香港爆幼兒園學位爭奪 唐英年指龍年效應需求增

  10月14日電 香港多區爆幼兒園學位爭奪戰,有政黨13日發起簽名促當局保障港童“原區就學”,數百家長簽名響應。有家長擔心明年“龍年效應”,學位競爭更激烈,打算讓孩子遲一年就讀。另外,有北區幼兒園擬加建多用途課室,增加60個學位應付需求。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希望港府教育局對學位供求作準確評估。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幼兒園學位成為香港社會熱門話題,唐英年13日在上海表示,港府在制訂人口政策時,往往難以估算雙非嬰兒來港入學的人數,若幼兒園學額過多,會被批評浪費公費;反之若學額不足,又出現“雙單非”(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非香港人)兒童及香港本地家長爭學位的情況。他指教育局估算學位供求“有少少錯”,明年在“龍年效應”影響下,預計學額需求進一步增加。

  有政黨在新界發起簽名,促請教育局確保所有本地學童原區就讀幼兒園,共獲550個簽名。屯門李先生明年將為女兒報幼兒園,但擔心“龍年效應”“雙非”學童湧港升學,自己又不可能請長假替孩子排隊,唯有打算讓孩子遲讀一年,以先讀學前班避開人潮。他擔心雙非與本地學童因語言文化差異難遷就,拖慢本地學童進度,建議取錄“雙非”學童的學校分班教學。

  譚生的孫女已於屯門某幼兒園交表,“雖孫子就讀該校可優先,但媳婦也排了數小時才拿到報名表”,他擔心孫女未必取得學位,要求教育局將“就近入學”措施擴至全港,優先保障港童原區上學。

  上水培幼幼兒園校監蔡雯兒表示,因應北區學生越來越多,該校希望善用空間,去年計劃在户外建多用途課室,增加學生活動地方。預計上下午班可增60學位,但仍處構思階段,最快需1年,新學年已趕不及。

  [page title= subtitle=]

  澳門龍年現嬰兒潮 新生兒數量7300年增幅25%

  3月6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道,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去年底澳門總人口估計有58.2萬人,共有7300多名新生嬰兒,年增幅達25%;65歲以上長者亦按年有所增加。

  嬰兒性別比為113.8,即每100名新生女嬰對11.38名男嬰。

  議員李從正指出,隨着嬰兒潮出現,澳門政府有需要做好非高等教育工作。

  澳門政府在全面推行小班教育後,學習環境優化,但不少學校教育空間不敷應用,硬件資源未能同步提升,某程度削弱學校競爭力。李從正希望政府廣納意見,就教育素質、隊伍提升及學校硬件配置等進一步研究、落實,以配合嬰兒出生率的增加。

  [page title= subtitle=]

  農曆龍年香港本地新生嬰兒增14%

  2月2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龍年效應,香港去年出生的本地嬰兒近6萬人,比前年升14%,較上一個龍年2000年升27%。但由於雙非及單非嬰都減少,香港去年總共只有9.16萬名嬰兒出生,較前年跌4.1%。

  香港統計處公佈最新人口數據,至2012年年底,香港人口超過717萬人,對比前年增加61500人,增長率為0.9%。新生嬰兒及單程證新移民是整體人口增長的重要元素,前年年底至去年年底的出生人口有91600人,扣除全年死亡人口43100人,香港去年自然人口增長48500人,而新移民遷入人口有54600人,扣除移出的41600人,淨遷移人口有13000人增長。

  父母均是港人的香港嬰兒出生率持續上升,龍年效應下,去年新生本地嬰兒有約58400萬人,比2011年的51400人上升14%,較上一個龍年2000年的45900人,增加27%。

  香港去年總共有9.16萬名嬰兒出生,較前年跌4.1%,主要是因為父母均非港人的雙非嬰及雙親只有一人是港人的單非嬰減少。去年有26715名雙非嬰在本港出生,較最高峯期即前年的35736人,大幅減少25%,單非嬰亦減少23%,只有4698名。

  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出生的雙非嬰數量在過去13年持續上升,由2000年只佔香港新生嬰兒的1.3%,上升至近年的大約30%,前年更升至37.4%。隨香港孕婦牀位不足等問題的出現,行政長官梁振英去年上任前宣佈新政府將限制內地人來港產子,並在2013年實行雙非嬰零配額,雙非嬰增長的勢頭隨即中斷,數目明顯減少,較政府原預計的5萬人少近半。而今年起香港的醫院都會停收非港人孕婦預約牀位,全面叫停雙非嬰。

  身兼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委員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雙非嬰在過去數年佔本地出生嬰兒的比例不少,同時分享了香港的部分資源,叫停雙非嬰無疑可以紓緩本地孕婦牀位緊張的問題,但長遠就要考慮人口補替的問題,本港的人口有老年化趨勢,要有足夠的新增人口補充,才能保持社會活力和競爭力。

  葉兆輝指,“急x掣”叫停雙非嬰,或會造成人口替補的缺口,而後遺症最快3年後就會出現,因為適齡學童的數目會減少。以政府調查指近半雙非嬰或會回港讀書計算,香港每年減少逾萬學童,每年殺校問題或再現,到時香港學童同樣會因學校不足而需跨區上學。他認為,平衡社會資源與發展需要,政府正是要制定持續發展的人口策略。

  [page title= subtitle=]

  稱“小龍年”不説蛇 台當局盼生肖帶動新生兒數量

美專家欲用統計方法證明“龍寶寶”更有成就

  台灣新生兒數量去年出現回升。圖片來源:台灣“中廣新聞網”

  2月25日電 據台灣“中廣新聞網”報道,去年是龍年,台灣的新生兒出生人數擺脱3年來的低迷,衝破23.4萬多人,今年是蛇年,台當局倡導催生政策刻意強調是“小龍年”,盼望台灣家長維持生育年齡層民眾生小孩的意願,還請來民眾現身説法,推銷當局的生育補助措施能替民眾稍稍減輕負擔。

  台灣地區嬰兒出生人數在2010年只有16.6萬多人,跌到谷底。去年因為農曆年傳統生肖帶動,人數衝高到23.4萬多人。

  台灣內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李鴻源指出,社會少子化、老人化,使得台灣的生產力、税收、都市設計、交通概念、醫療政策都要必須相對應做出改變,呼籲民眾多生小孩,希望每年平均出生人數能超過18萬人。

  李鴻源表示,去年因為是龍年,有可能是因為台灣民眾喜歡龍子跟龍女,今年還是小龍年,“我們也可以生小龍子、小龍女,我們希望讓這個氛圍一直維繫下去。”

  [page title= subtitle=]

  龍年效應香港醫院日誕39個嬰兒 婦產科壓力大

  10月15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全香港最大的婦產科醫院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在今年9月7日創下日產39嬰兒的新紀錄,多平日一倍,當日8間產房、平均每間要用“五轉”,威院婦產科部門主管張德康驚訝道:“那天不知發生什麼事,也不知同事如何做到的。”不過接下來的10月是每年產子高峯期,壓力勢必更大。

  龍年效應,今年龍寶寶知多少?張德康説去年全香港是9.4萬個左右,預測今年仍然是9.2萬至9.4萬個左右。他解釋,雖然政府收緊非本地嬰兒配額,今年“雙非”(夫妻雙方皆非港人)產婦鋭減,不過受惠龍年效應,數目此消彼長。張德康説香港嬰兒出生的數目,直接增加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NICU)的壓力,兩年前接近九萬個嬰兒出生,NICU已經接近癱瘓。

  威院產科設八間產房,去年出生嬰兒達7400人,每年產嬰數目都冠絕全香港公立醫院。張德康説婦產科每天都會有突如其來的挑戰,母親可以突然大出血,嬰兒可以突然沒心跳,一天也可以突然接生了39個嬰兒,破了近年紀錄。

  張德康又表示,現時威院嬰兒的出生人數,已經超過本身的設計上限。威爾斯親王醫院設計本身並沒有婦產科,婦產科是後來改建出來,本來預計每年可容納6000個嬰兒出生,但去年已經有7400個。雖然威院兩年前成立新大樓,但婦產科沒有受惠,張德康估計規劃新大樓初期,出生率仍然是低潮,故被忽略;雖然威院有第二期重建計劃,不過已被其他“更舊”的醫院重建計劃爬頭。

  除外在壓力,內在亦有人手壓力。婦產科現時有220個專科醫生,一直以來都是熱門專科,威院婦產科平均每年近20名學生爭兩個位,不過,這兩年雙非嬰湧現,私家醫院水漲船高,四處挖角,公立醫院婦產科人手流失率曾高達10%,遠高於每年平均3至4個百分點的水平,幸隨着打擊雙非措施的消息傳出,今年婦產科頭個九月流失率,已回落至2%。

  轉到私營工作的婦產科醫生,資歷深淺都有,對產科內專科醫生的比例影響很大。他解釋,公立醫院婦產科的專科醫生和受訓專科醫生一直維持六四比,流失高峯期就變成四六比,高峯過後至現時,已增加16至18個婦產科專科醫生,但仍只是五五比,相信婦產科人手比例要一段時間才逐漸恢復至健康水平。

  產科壓力膨脹下,婦科同樣受影響,現時婦科非緊急疾病例如子宮纖維瘤手術,要排期一年半時間,張德康認為情況並不理想,希望輪候時間可以縮短至半年,才算是可接受水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40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專家欲用統計方法證明“龍寶寶”更有成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