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道:考古學家在新疆發現2億年前的巨型蜻蜓化石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綜合

  2億年前的一天,在濕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沖刷着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經過三年多研究,張海春主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保存較好的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昨日,張海春主導的團隊對外發布稱,他們對發現的這塊原蜻蜓目化石研究之後發現,其具有獨特的翅脈系統,因此建立了一個新科:中國三疊蜓科。這塊化石也讓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遠古蜻蜓,為了紀念中國著名古昆蟲學家林啓彬教授,它被命名為:林氏中國三疊蜓。

  該團隊成員、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鄭大燃在電話中説,林氏中國三疊蜓生活在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的準噶爾盆地。

  由於蜻蜓化石保存非常困難,這次發現也和之前發現的蜻蜓化石一樣,只有翅膀部分得以相對完整的保留。根據對翅膀的研究發現,它擁有獨特而古老的脈絡,因此才得以確定它是一個新科。

  “它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在2億年前這個時間段發現的最大蜻蜓,翅展寬達210毫米。”鄭大燃説,三疊紀的蜻蜓化石,在這塊化石發現之前,我國只在陝西銅川發現過一枚破碎的蜻蜓化石,所以其更為彌足珍貴。

  據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林氏中國三疊蜓單翅長101-102毫米,略小於在內蒙古發現的單翅長107.6毫米的趙氏修復Z蜓,因此它也是我國中生代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