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風采)“非遺”傳人粟田梅:織出侗鄉致富路
長沙10月7日電(記者 傅煜)“侗錦紡織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手藝,絕對不能丟了!它還可以幫大家找到一條維持生計的路子。”自12歲拿起織梭隨母研習侗錦,國家級侗錦織藝“非遺”傳承人粟田梅如今已在織機上穿梭了40餘年。作為湖南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黨支部書記,她毫無保留地將侗錦織造技藝免費傳授給他人,並帶動一方百姓走上侗錦織造的致富之路,為侗鄉人民編織出多姿多彩的錦繡生活。
坐落在文坡村的“中國侗錦傳承基地” 傅煜 攝
傾心相授 匠心傳承
侗錦古稱“綸織”,系侗族女性世代相傳的純手工織物,至今有2000多年曆史。因獨特的紡織工藝、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侗錦成為中國著名織錦之一。位於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是侗錦織造技藝的主要分佈區。
從通道縣城往西北方向驅車40餘公里,就來到文坡村。這個被青山綠水環繞的偏僻侗寨,是侗族大戊梁文化和侗錦文化發源地之一。“侗家母親會把祖輩流傳下來的織錦技藝,手把手地傳授給自己的女兒。如果誰家的女孩不會織錦,那會被視為很不光彩的事。”一提到自己鍾愛的侗錦,今年53歲的粟田梅侃侃而談,她迫不及待地帶記者來到一台古老的斜架式織機前,演示講解其織造過程。
粟田梅介紹,侗錦織造工藝複雜,一般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難的當屬數紗。“千絲萬縷的絲線必須要一根根數好、排好,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紡出的圖案會失真,錦面會不平整。”
織娘們在“中國侗錦傳承基地”互相交流、切磋技藝 傅煜 攝
12歲開始隨母研習侗錦,15歲已能獨立完成整經、穿扣等系列編織技藝,16歲掌握複雜的“八十八紗”紡織技術。在粟田梅靈巧的手指間,可以流淌出具有濃郁侗族文化特色的蘆笙、鼓樓、風雨橋等圖案。憑藉精湛的侗錦紡織技藝,粟田梅2009年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粟田梅説,在過去,當地人織出的一匹匹侗錦多用於日常穿戴,且品種比較單一,並未進入市場流通。加之農村青壯年不斷外出務工,侗錦曾一度面臨無人傳承的窘境。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不能在我們這代丟了啊。”對此憂心不已的粟田梅立即着手實施了一系列搶救、保護和傳承侗錦織藝的行動。她先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牙屯堡鎮創辦了“雄關侗錦坊”,敞開大門培訓織錦愛好者,同時走村串户傳授織錦手藝。她還辦起侗錦織造講習所,毫無保留地將侗錦織造技藝免費傳授給通道縣及周邊地區前來學藝的婦女,先後培訓了6000多人次成為侗錦織娘。
粟田梅向記者演示侗錦織造過程 傅煜 攝
織出精彩 造福一方
2011年,粟田梅當選為人均純收入僅500餘元的貧困村楓香村(後和其它四個村合併為現在的文坡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有“老熟人”悄悄勸她別接這個“爛攤子”,一些村民議論紛紛,認為女人當村支書幹不了什麼大事。面對質疑和朋友奉勸,粟田梅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如何為文坡村闖出一條脱貧致富的新路子?經走寨串户多方徵求意見未果後,侗錦再次觸碰到粟田梅內心深處的那個夢想――將侗錦織造技藝轉化為幫助村民脱貧致富的文化產業,從而輻射帶動生態文化旅遊、特色種養業。
近幾年來,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推動下,“非遺傳承人”身份讓粟田梅帶着侗族織錦幾赴北京、上海、台灣,到韓國首爾等地參加國際性大展。隨着知名度不斷提升,侗錦這種傳統手工藝品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海內外商家與消費者的青睞。不過,文坡村的侗錦產業化發展之路一開始走得並不順暢。
“起初村裏的織娘都是在家裏分散作業,因為聯繫不方便,溝通不到位,大家最後提交的侗錦產品參差不齊,遠達不到籤合約時的質量要求。這樣不僅沒賺到錢,按合同還要賠償。”粟田梅回憶道,2011年,她們原本接到來自一位法國客户的一萬件訂單,因為擔心質量不過關硬是不敢接。
走進位於文坡村的“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只見30多頭裹藍帕的侗家織娘正嫺熟地在各自織機上飛梭走線,並不時來回走動,互相交流、切磋技藝。平時遇到什麼問題,大家還可以隨時向常駐在此的粟田梅請教。“僅靠我一個人來教是不行的,要靠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傳承這項技藝。”在粟田梅眼裏,這些織娘們都已學成出師,有些已與自己的水平不相上下。除了肩負傳承重任,織娘們織錦技藝的提升,也為侗錦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加入設計元素、融入現代生活的侗錦產品 傅煜 攝
聽聞姐姐在這裏織錦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7月,此前在廣東務工的文坡村二組村民龍練霞再也不想外出了,幹起了這份家門口的工作。“既方便照顧家人,又可以抽空乾點農事。”今年30多歲的龍練霞説,和她一樣,看到侗錦的銷路慢慢打開了,村裏許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拾起祖輩們的老手藝。
在集傳習、生產、展覽、銷售於一體的“中國侗錦傳承基地”,有一層樓專門陳列着各種或傳統或現代的侗錦產品。粟田梅介紹,為了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通過與專業銷售公司和文創企業對接,與織娘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她們積極改進侗錦紡織技藝和圖樣款式,如今生產的侗錦產品已從過去的小孩揹帶、頭巾、出嫁用的被面延伸到圍巾、披肩、抱枕、桌旗、四件套等。這些加入設計元素、融入現代生活的侗錦深受客户歡迎,目前已遠銷至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每個村民都是公司股東,織出的侗錦賣出的價格就更高,老百姓得到的利潤也就多了。”在粟田梅的帶領下,文坡村積極探索推行“村企合一”企業架構,通過“市場訂單(銷售公司)+專業設計服務團隊+村級公司+合作社(基地固定織娘+家庭織娘)”模式,而今該村的侗錦產業年產值達到4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500餘元增至2016年的3500元。
在粟田梅出任村支書後的2014年至2016年,文坡村共有119户、529名貧困户成功脱貧摘帽,貧困發生率下降了17個百分點。現在,粟田梅仍惦記着村裏尚未脱貧的41户貧困户,對於文坡村的未來,她思路目標清晰:“要力爭讓大家明年全部脱貧,要進一步做大做強侗錦產業,長期形成侗錦產業、農業產業、文化旅遊業與觀光農業齊頭並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