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其初衷是試圖結合支援農業發展,探索一條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道路。這一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整整延續了27年。
因此,
一、主動下鄉,艱苦奮鬥
1943年,侯雋出生在北京,其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工會成員,家境優渥,衣食無憂。
她的父母強烈反對,且不論放棄唾手可得的大學學習機會是極其可惜的,農村生活不比城中舒適便利,他們怎麼能放心剛剛成年的掌上明珠下鄉呢?
可是現實遠沒有理想中美好,農村的生活環境讓初來乍到的侯雋極不適應。一來,那年竇家橋剛剛經歷了旱災,莊稼少產,物資匱乏;二來,農業生產需要力氣、耐心和經驗。
1963年,作家黃宗英到寶坻縣體驗生活,她見到了這個主動要求下鄉並且年紀輕輕便幹出一番成績的侯雋。
不久後,有關領導接見黃宗英,她藉機彙報了在寶坻見到的侯雋與其下鄉插隊的情況,侯雋這個名字給領導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黃宗英還與一同下鄉的張久榮合作寫了一篇長篇報告文學《特別的姑娘》,這篇報告刊登在《人民日報》上。
因此,侯雋從一名普通的知青成長為竇家橋生產大隊的領導。她兢兢業業,希望將竇家橋建設成為模範富裕村。由於她聲名鵲起,清華大學希望吸收她學習機電專業四年。在這樣巨大的誘惑面前,侯雋依舊選擇了建設農村這條艱辛卻光榮的道路。
三、紮根農村,一生奉獻
侯雋離開農村後,先後當選為全國四屆人大常委,河北省婦聯副主任,共青團天津市委書記。由於她多年的知青工作經驗,1976年她還被任命為國務院知識青年領導小組副組長,主持國務院知青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2007年在寶坻縣光榮退休後,侯雋依舊和丈夫經營着位於印證她青春奮鬥的竇家橋的百畝知青林。
2008年,侯雋為了她主編的一本著作嘔心瀝血,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資料,她孜孜不倦,學習瞭如何使用電腦……
結語
我們如果要歌頌,就得歌頌侯雋這樣的人物。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青年時免於迷茫,主動選擇艱苦的道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苦難面前自強不息,找到闖出困境的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晚年仍嚴於律己,一生都奉獻給國家人民……侯雋做到了,所以她值得歌頌,值得用偉大加冕。
一方面,她做到了對自己負責。“逸豫可以亡身,憂患可以興國。”侯雋幼年時讀到這樣的句子時,會不會已經在內心深處留下烙印?她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學歷、優逸生活,走向了滿懷憂患的農村,將最美好的年華交付給這片大地,經營出人生最美好的模樣。
另一方面,她激勵了廣大的青年。她身體力行地告訴青年人:上山下鄉也能實現個人價值。廣大的知識青年受她啓發,紛紛加入上山下山的隊伍中,為建設農村經濟,解決城市就業做出了不少貢獻。
可以説,“特殊姑娘”的故事將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今天的青年人,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更要將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將崇高融入青春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