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濟)不僅有“量”,更要有“質”——“中華糧倉”高質量發展觀察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哈爾濱5月23日電題:不僅有“量”,更要有“質”——“中華糧倉”高質量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楊喆

  端牢“中國飯碗”,不僅有“量”,更要有“質”。春耕之時,我國產糧大省、有“中華糧倉”之稱的黑龍江,擦亮“綠色底色”,實施“兩藏”戰略,轉變經營理念與模式,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小標題)“量質並重”擦亮“綠色底色”

  近日,在黑龍江省慶安縣民樂鎮民興村,農民劉立斌駕駛着自動插秧機,將水稻秧苗插到水田中。

  黑龍江省今年繼續實施耕地輪作休耕、保護性耕作、農業“三減”等黑土耕地保護行動措施,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示範區面積1000萬畝。

  用“時間”靜養黑土地,換取高質量發展“空間”。“一般來講,三年不用農藥化肥,一塊地才能達到有機種植的最低標準。”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負責人楊曉萍説。

  近年來,圍繞綠色有機食品發展,黑龍江省推廣農牧對接生產模式,發展鴨稻、蟹稻、魚稻等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和種養結合有機農產品基地。

  今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將達到8500萬畝,其中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增加到850萬畝,比上年增長約30%。

  (小標題)實施“兩藏”戰略 打牢“優質”基礎

  近日,在慶安縣豐碩水稻農民種植合作社,水稻插秧進入尾聲。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方田化”的稻田看起來更加規整有序。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減少了約30%的田埂,可耕作面積增加了,減少的田埂不用除草,也減少農藥使用。”合作社理事長霍樹林説。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現“藏糧於地”的手段之一。2019年,黑龍江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802萬畝,今年,全省將建設高標準農田843萬畝。

  “免耕播種效果真不賴,種地更方便!”大慶市大同區高台子鎮羊草溝村農民張振財今年種植了50畝玉米,應用了免耕播種技術,株距、行距、施肥量更加精準。

  實施保護性耕作國家行動計劃後,今年黑龍江省免耕播種面積達到1236.21萬畝。

  今年,黑龍江省繼續推廣一系列分作物分品種集成組裝先進栽培技術,讓“藏糧於技”落到實處。

  (小標題)“轉變觀念”激發“良性循環”

  近日,在一家電商平台的直播活動中,黑龍江省綏化市的鮮食玉米在5分鐘內銷售量突破50萬穗。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用賣得好來“倒逼”種得更好,已經成為黑土地上的一種“良性循環”。

  自4月初開始,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多家線上平台,舉辦5場直播“帶貨”活動,總觀看量超800萬次,總銷售額200餘萬元。

  用“智慧農業”打造新的經營方式,今年黑龍江省將建設“互聯網 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1741個,規範田間物聯網建設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

  此外,推進土地流轉、託管服務、代耕作業,經營模式的豐富讓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多依託。

  “自己種,一些技術應用不上,現在有託管服務,更專業!”海倫市共榮鎮民強村農民潘河今年將流轉的4000畝土地“半托”給了海倫市農時土地託管中心,省了不少心。

  春耕期間,黑龍江省發揮20多萬個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作用,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已達1.3億畝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