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代辦點騙走村民2000餘萬,其中貓膩驚人,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近日,河北藁城市常安鎮永安村的村民發現,多年來在農村信用社代辦點存的錢不翼而飛了,代辦站工作人員張風綿也聯繫不上。當地北樓信用社證實,村民們手中的存款憑條全是假的,張風綿經營的信用社代辦點在2005年就被撤銷。警方透露,此案涉及500多户村民,金額超過2000萬元。一個早已被撤銷的代辦站為何能存在11年而不被人戳穿?…[詳細]
要點速讀1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代辦員天然的信任,金融服務的缺失,是假代辦站屹立11年不倒的原因。2農村信用代辦站、代辦員曾在農村金融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06年代辦站逐步撤銷後,已解聘的代辦員仍冒用原來身份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是歷史遺留問題。3金融政策的存廢要考慮到底層農村生態的特點, 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要解決。11年來,為什麼沒人懷疑過“代辦站”是假的?
永安村的村民通過假代辦員存款見不着存摺,只能拿到存款憑條,而憑條上除蓋有所謂代辦員的私章外,一無信用社公章,二無櫃員號,就連客户簽名也一併“機打”代勞。這樣也能騙倒500餘户村民,真是村民們太大意了嗎?
事實上,是種種外界原因導致村民們對眼前的風險渾然不覺。首先是撤銷代辦站的通知工作不到位,造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銀監會在2008年就提示了已撤銷農信社代辦點案件的風險,要求對撤銷的代辦站和代辦員,要確保每一户村民知曉。但永安村多名村民卻表示,他們當年沒有看到過撤銷代辦站的相關公告。
張風綿為村民開具的假存款憑單
其次是村民對代辦員張風綿懷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永安村仍是一個傳統的“熟人社會”,大家自認彼此知根知底,不會防範身邊的人。而張風綿經營的“代辦站”在村裏正規存在了30多年,上一任“代辦員”是她的“婆家舅舅”,再加上代辦站之前從未出現過無法兑付的情況,所以村民必然會缺乏警惕。
最後是因為金融服務的缺失。據村民張雨介紹,永安村位於石家莊藁城區常安鎮,附近鄰村包括鎮上都是農村信用社,只有縣城裏才有其他銀行,這是不少農村金融服務的普遍現實。儘管如今政府在大力推行各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助農取款點、金融自助服務站,但通過農信社存取款仍是不少村民的首選,這跟農信社“紮根基層”的特點有關。根據央行2014年《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中的數據,中國涉農金融機構共有81397個網點,其中農信社42201家,比例超過一半。而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數據,中國共有鄉鎮級區劃數40381個,平均一個鄉鎮就有1.05個農信社網點。
代辦站、代辦員曾撐起農信社的“半壁江山”,但在06年前後被大量清理
對於城市人來説,農村信用社代辦站、代辦員都是陌生的名詞,但只有清楚他們曾經發揮的作用,才能理解他們對於農村金融服務的意義。
先説代辦站。農信社代辦站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為了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存貸款等基本金融服務,但又礙於成本壓力難以在每個“田間地頭”都設立一個分社網點,代辦站就產生了。代辦站多設在行政村,通常跟住家蓋在一起,業務範圍包括農村個人儲蓄以及農信社管理農户小額生產、生活貸款,包括諮詢、推薦和催收等。從性質上來看,代辦站不是農信社的營業機構,它與農信社之間僅僅是一種委託代理關係。
代辦員(也稱“聯絡員”)則通常由各個行政村的會計、其他村幹部或者農信社職工的親戚擔任,往往存在幾十年不換崗、“子承父業”的現象。他們並不是農信社的員工,工資是按照存款餘額和貸款利息的一定比例提取代辦手續費。過去,代辦員很受村民信賴,因為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村裏人無論存款還是取款,只要交給代辦員,就什麼也不用管了。某種程度上,依靠信用擔保開展工作的代辦員就是信用社的代名詞。
據經濟觀察報2006年的一篇報道,一位信用社人士稱,對於不少信用社而言,網點眾多的優勢就在於代辦站多。有的地區,代辦站的業務佔整個信用社的十分之九。由此可見,農村信用代辦站在農村金融的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由於種種原因,近十年來,大量撤併代辦站成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2006年,中國銀監會下發《關於清理農村信用社信用代辦站、郵政儲蓄機構代辦機構的通知》,對村級農村信用代辦站進行全面清理。通知下發半年後,全國就清理代辦站94735個,佔代辦站總數的78%;清理代辦員104251人,佔代辦員總數的78%。
代辦站被撤銷後,代辦員冒用原來身份從事非法吸儲的事件時有發生,這是政策改變帶來的後遺症
永安村村民的遭遇並不是孤例。
2012年8月,有媒體報道稱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許昌縣聯社一網點被撤銷,信用社宣佈存摺作廢,只支付儲户60%的本金,農民憤怒堵門追討。河南省農信社隨後發表公告稱:所謂被撤網點只是一個代辦站,農信社已和代辦員王偉嶺於2005年11月解除代辦關係。該公告同時表示:許昌縣農信聯社在撤銷小召鄉屯裏儲蓄代辦站、取消王偉嶺代辦員資格時,已在小召鄉屯裏村及附近村莊的顯要位置和主要街道張貼了撤銷公告,通過村裏的廣播進行了多次宣傳,並將使用的印章、重要空白憑證、賬簿、存取款憑條及與信用社有關的所有資料一併收回。
屯裏村一名老大爺抱着一名男子大腿,在一處信用社建築前討要存款
屯裏村與永安村的遭遇驚人的相似——1.屯裏村的儲蓄代辦站已經開了20多年,口碑不錯。2.代辦員王偉嶺深得村民信任。3.代辦站被撤銷6年之後,2000多名屯裏村村民才知道了這個事實。
有句諺語是:“你可以永遠欺騙一部分人或者暫時欺騙所有人,但你無法永遠欺騙所有人。”但如果假代辦員每次都能用拙劣的伎倆騙倒成百上千人,而且一騙就是好幾年,那一定是因為政策變動成了他們的“幫兇”。
金融政策的存廢需要考慮底層農村生態,否則會破壞農村的正常生產與生活秩序
村民頻頻被假代辦員欺騙,背後隱藏着農信社管理制度和農信社改革等諸多問題。
關於撤銷代辦點,一直有很多爭議。裁撤一方面是由於出現了不少假名貸款、賬外經營、私自攬存、貪污等經濟犯罪案件。這很好理解,代辦員勞動報酬不高、勞保福利待遇差,幾乎沒有勞保可言,又接觸大量的現金,因此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網點的費用驚人,農信社想節省開支。
應該承認,在某些交通條件比較便利、接近金融網點的地方,信用代辦站確實沒有存在的必要。但在不少偏遠地區,信用代辦站仍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如果代辦站都被裁撤了,村民有實際金融需求卻缺乏金融服務,就會出現農村金融服務真空的現象。這可能引發一些負面效應,比如會直接導致儲蓄持續下降;給農民存款支取和辦理小額貸款帶來不便;把農民推向山寨金融機構、地下借貸等。
金融服務選擇少,信息流通渠道不暢是農村金融生態的兩個主要特點。撤銷代辦站之前,沒有充分考慮到裁撤後農民客觀存在的金融需求該由哪個機構來滿足,以及是否能做到公允(儘管有一些補救措施,如將原代辦員改聘為聯絡員或信息服務員提供業務信息服務,但一般是按照1000個農户設置一個聯絡員,不足1000户則不設立);撤銷代辦站之後,又無視信息的鴻溝,沒有完全盡到通知提醒的義務,保障每個村民的知情權,讓村民蒙受損失。金融政策、機構的存廢從來不是簡單的一紙文件,尤其是在缺乏金融知識、金融風險教育的村民面前,一定要慎之又慎。
近年來,政府部門又在花大力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能否讓村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正規便捷的金融服務,是對金融系統的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