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啓陣:朱自清的《背影》很負面,應移出課本,他的理由是什麼?
“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作為一個以文為生的地球人,我以前經常思考文章要寫成什麼樣才能達到地球人眼中的完美、合格標準。後來發現,“完美”這東西是不存在的,你寫文章給地球人看,架不住人家用火星的思維來評判。罷了罷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就比方説,我們從小到大讀過不少課文吧,那些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名篇,哪個不是因為有真情實感才能成經典。最多的當屬寫親情的課文,巴金《春蠶》、朱自清《背影》、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史鐵生《秋天的紀念》......
但畢竟是自己兒子,朱自清要離開南京去北京時,父親怎麼也不放心讓別人送,非要自己送他去坐火車。那會朱自清20歲,已經是有社會經驗的人了,父親依然嘮嘮叨叨叮囑了一大堆,唯恐他在外面吃虧,朱自清當時不懂,心中暗笑。
可後來看到身形肥胖的父親去為他買橘子時的背影,他不笑了,眼淚一下就流出來:
不知道別人讀了感覺怎麼樣,我讀到這兒幾乎也要掉淚,想起自己寄宿,每回放假返校時父母也要叮囑一堆,工作再忙也趕回家送。記得老師講《背影》這篇課文時要我們每個人都想想父母為自己做了什麼,自己又為父母做了什麼,以至於到現在《背影》依然是我心中不可撼動的經典。
但大家估計也知道,近些年來經常興起“某經典應該從課文中刪除”的言論,上世紀90年代就有“金庸代魯迅”風波,進入21世紀後,魯迅、朱自清、冰心奶奶等的文章都捲入其中,另外有《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被指暴力,《愚公移山》被指破壞環境......
一,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鐵道,影響火車運行,可能對學生造成不良示範;
二,朱自清父親本身人品不完美,納姨太太鬧出醜聞丟了工作,氣壞母親,不宜作為正面人物宣揚。
三,文中朱自清父親的形象描寫非常不雅觀,笨拙無美感,強化了時代落後病態的審美;
四,那麼短的一篇文章,朱自清居然流了4次眼淚,堂堂男兒,如此柔弱實在不妥,今日少年應當多讀振奮豪壯之文,不該如此悲慼哀傷。
五,朱自清開篇就説自己和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遣詞造句不妥,改為“不見父親已經兩年多了”才通順,也避開了父子不和的暗示,讓學生受到正面的影響。
當年“《背影》刪除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丁啓陣教授大膽直言,指出這篇課文很多不合理負面之處,一下就點燃了輿論,家長、學生、專業學者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丁啓陣不懼其他人的批評和反駁,堅持自己觀點,在事情鬧大後更表示:
名作不等於傑作,朱自清的散文內容枯燥、瑣碎,靠人格魅力加持才有那麼多人喜歡,不足以成為典範,應該移出課本。
其實在我看來,丁啓陣的觀點不能説全錯,但他忽略了寫文章最重要的東西:情。
再想想,我們的孩子為啥要學經典課文?為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為了潛移默化中學到前輩的文學創作能力,自己也能寫東西,而且寫好。我讀書時語文老師經常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感情是好文章基礎,後來看《紅樓夢》,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也説: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
《背影》可貴之處,就在於日常的瑣碎唸叨中見真情。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完美的父母,但真疼愛子女的父母,很多時候不就表現得就跟朱自清的父親一樣“笨拙”、“落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