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完大結局才明白,為什麼《閩寧鎮》改名《山海情》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綜合

《山海情》大結局了。劇情以得寶、尕娃、水旺、麥苗想要跑出大山為開端,又以他們的孩子跑回大山為結束。

昔日的湧泉村,已經變成了青山綠樹的“塞上江南”,從水最苦的地方,變成了水最甜的地方。

這部劇開拍的時候,是以《閩寧鎮》為劇名的,開播的時候改名為《山海情》,有人説是過了過審,也有人説是為了更加好聽。

電視劇改名是很常見的事情,當初《偽裝者》也幾經改名,最後確定了這個名字。

看完大結局,我發現《山海情》這個名字比《閩寧鎮》更好,更具有深意。

1、山代表寧夏,海代表福建

《閩寧鎮》這個名字只是簡單的概括,不包含感情,而《山海情》卻讓這部劇增添了感情的成分。

閩寧鎮的名字,取自福建和寧夏兩個省份的縮寫,閩是福建,寧是寧夏。為了響應東西對口扶貧政策的號召,建設一個扶貧項目新地標,用對口幫扶的兩個省份命名這個城鎮,意義十足。

但是單純用《閩寧鎮》作為電視劇的名字的話,只能説中規中矩。

但是改名《山海情》的話,意義就不一樣了。

湧泉村在山溝裏,因為缺水,所以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生存。

福建瀕臨大海,水資源豐富,而依靠着水,福建發展迅猛,成為經濟強省。

福建對口幫扶寧夏,不僅送來了陳金山這樣的好乾部、凌教授這樣幹實事的專家,還送來了合適的項目、有發展前景的投資。

寧夏有了福建的幫扶,不僅送出去了大批勞動力,讓這些人賺到了錢,還讓他們長了見識,回來更好地建設家鄉。

福建和寧夏,就像山與海的深情,海環繞着山,山佇立在大海之間。山海相依,山海項傍,山海互助,才能把昔日的幹沙灘,變成真正的金沙灘。

《山海情》更凝聚了兩省人民的感情,也更生動形象。

2、用山海來形容閩寧鎮的建設不易

我們經常用山海來形容路途的遙遠,事情的艱難。

閩寧鎮的建設,就像一座難以跨越的大山,也像一條難以橫跨的大海。

湧泉村的人要去吊莊移民,四百多里地的路程。汽車只能送到路口,他們還需要長途跋涉十幾里路才能到達。

路上遭遇了沙塵暴,把一些本來想來吊莊的人嚇跑了。

在金灘村的戈壁灘上,沒水沒電,人民就這樣小心翼翼地種植生態林,把戈壁灘變成適合種莊稼的土地,為了澆地,還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拉水。

靠着幾代人的努力,才讓戈壁灘變成了適合葡萄生長的“沃土”,還擁有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

閩寧鎮的建設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問題,除了農民致富,就是農民工欠薪、村支部凝聚力不強的問題。

當然,還有湧泉村整體搬遷這樣的“大難題”。

像山海那樣難的問題,都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

這是寧夏人的努力,也是福建人的努力。

還有寧夏人去福建打工,也要跨越萬水千山。

雖然能賺到錢,可是人的鄉魂難丟。

而最後,山海一樣的困難解決了,寧夏和福建只剩下了像山海一樣的深情。

就像那個福建主動來支教的郭閩航,他主動要求留下了幫助這裏的孩子們。

相信還有更多的福建人留下了建設寧夏,而那些走出去的寧夏人,也把福建當成了第二個故鄉。

3、用山海來承載人的感情

山海除了形容困難,還能形容人的感情。

陳金山、凌教授,他們像大山一樣,努力託舉起閩寧鎮的發展;他們又像水一樣,竭盡全力幫助閩寧鎮解決問題。

走出去的麥苗,她見識了海的壯闊,可是放不下內心對山的眷戀,所以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致力於建設家鄉。

水旺的媳婦阿真喜歡福建的水,但是也願意留在寧夏的山中。他們的孩子,既是大海的兒子,亦是大山的兒子。

通過閩寧鎮的建設,福建與寧夏,早就成了一家人。

山海情深。

陳金山走的時候,戀戀不捨地説:我還會回來看看。

福建電子廠捨不得麥苗這樣優秀的工人,正好藉着投資的機會,在寧夏也投資了自己的工廠。

還有電子廠幫扶金灘村小學的那些物資。

《山海情》的寓意更加深刻,它不僅僅指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閩寧鎮,更是把福建與寧夏在對口幫扶中建設的那種山海之情融入其中。

《山海情》,不僅僅代表閩寧鎮,還代表更多的對口幫扶項目。

山海本是一家人,山海更比親人親。

這才是這部扶貧劇的真正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