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仇恨犯罪事件高發或激發亞裔參政熱情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劉立琨)疫情暴發一年有餘,全球各地針對亞裔羣體的歧視、仇恨犯罪事件依然時有發生。近日,僑務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採訪時表示,仇恨犯罪事件高發或激發亞裔參政熱情,但從根本上改善亞裔處境仍需要時間。
當地時間6月22日,美國紐約市長選舉初步計票結果公佈,華裔候選人楊安澤宣佈敗選。此前,逾百華人社團多次為其造勢。據民調顯示,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亞裔美國人蔘與度達47%,相比2016年明顯提高。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陳奕平表示,仇恨犯罪的高發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亞裔的參政熱情。“眾多亞裔知名人士都曾公開譴責仇恨犯罪,而對於亞裔民眾,投票則是表達意見的重要渠道。”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表示,參政是亞裔維護族裔權益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眾多與亞裔權益有關議案的通過均有亞裔議員的努力。
張秀明説,近年來,亞裔議員推動美國為《排華法案》向華裔道歉、將5月10日定為鐵路華工紀念日,包括“新冠仇恨犯罪法案”獲國會參議院、眾議院表決通過,“疫情後仇恨犯罪事件高發,也讓更多亞裔意識到了羣策羣力的重要性”。
“融入當地,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對羣體的境遇有所改善。”在陳奕平看來,參政讓亞裔有了“站出來”的機會,通過意見表達或媒體影響增強凝聚力,進而在制度層面為亞裔爭取權益。
近年來,亞裔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參政成就日益顯著。張秀明認為,積極參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亞裔不關心政治的“啞裔”形象,對維護族羣權益產生了一定成效,但針對亞裔的偏見和歧視仍然存在。
“隨着全球疫情的緩和,針對亞裔的歧視現象可能會有所減少,但不會徹底消失。”張秀明説,部分政客和媒體將疫情政治化,激發民眾對亞裔的種族歧視與仇恨。究其根源,種族歧視已成為部分國家長久存在於制度中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根除。
陳奕平亦表示,亞裔在海外面臨的歧視長期存在,疫情只是加劇了這一現象。“長期看來,亞裔始終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歧視,維護族羣權益的道路還很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