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濤,曾任安徽胸科醫院國家藥物臨牀試驗機構主任,現安徽省黃山療養院(慢性病科學防治研究中心)副院長日本宣佈排核廢水入海的消息一出,全世界一片譁然。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大概130萬噸核污水經處理稀釋後排入大海,排放時間長達30年!
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是日本福島的當地居民。來自日本福島縣多個市民團體在政府前集會,高舉“勿排放入海”“民眾不支持該決定”的標語。
不僅如此,此前的一份民調顯示,50%的日本國民反對“核廢水排放入海”的方案,他們認為日本政府對本國民眾健康不負責,對國際公共利益不負責。
130萬噸的核廢水是怎麼來的?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海嘯,直接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的核泄漏事件,核反應堆因此也壞了。
當時,國際社會為解決核污染問題提供了很多解決方案,但是日本人選擇了最經濟的那個——海水冷卻。
海水冷卻的操作是,為了冷卻沸騰的核燃料,防止核反應堆芯熔化,日本不斷向反應堆注入海水冷卻,每天注入150噸冷卻水。
到現在已經產生了上百萬噸的核廢水,就是本次核廢水的來源。
核廢水有多可怕?
日本這次排放的的核廢水,跟其他廢水有本質區別,它的危害是一般工業廢水的成千上萬倍,因為這些核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元素。
2019年,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曾指出,核廢水中仍含有碘-129、鍶-90、釕-106、碳-14等放射性核素。其中,碘-129可以導致甲狀腺癌,鍶-90已經被世衞列入一類致癌物清單,是導致白血病的罪魁禍首。
2020年8月,美國《科學》雜誌刊文稱,福島核廢水中的“氚”元素的含量非常高,這些“氚”元素非常難以被生物體清除,在體內停留,甚至可能引發生物體的基因突變。
針對此次排放,儘管東京電力公司曾表示,經過處理核廢水當中的絕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他們也會把廢水裏“氚”元素的濃度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1/40,不會對海洋造成污染。但這並沒有明確的國際標準去衡量,也不能保證這些核素處於安全的標準。
實際上,中國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專家説得很明白了:這些經處理後的廢水,依然含有氚、鍶、銫、碘等放射性核素。
人類為什麼談“核”色變?
日本這次排放的核廢水中含有多種放射性核素,那麼這些核素就存在核輻射。核輻射會對人體細胞帶來很大傷害,危害是多樣的,包括:
核輻射不僅會對受輻射體產生傷害,還會危及遺傳物質導致後代的基因突變。
還有海洋生物,他們不僅是人類的食物之一,更是地球的一份子。如果核廢水排放進大海,那麼第一個受影響的是海洋的魚類。專家分析稱,人類食用海產品後,等於間接攝取海水中的各種放射性同位素。
已有實驗證明,長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產品,有可能使體內放射性物質積累超過允許量,引起慢性射線病等疾病,造成血器官、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損傷。
事實上,有報道稱美國海岸早已檢測到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核污染物已經進入全球的環境大循環。
美國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肯·比塞勒一直負責監測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2012年(核泄漏事故一年後)他就曾表示,儘管核事故發生已近一年,但核泄漏引發的核輻射並未停止,在距日本30~64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檢測到的輻射物質銫-137濃度是正常值的10~1000倍。
到了2016年,有新聞指出,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被檢測出放射性元素銫-134。
全世界都將為日本核廢水埋單
海洋是流動的,福島周邊的海域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一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會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人類健康、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
一家來自德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的測算結果顯示,日本的核廢水從排放之日起,大概57天,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到核污染影響。
核廢水一旦被直接排入海洋,15天后會擴散到日本東部海域;半年後,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將無法倖免;十年後,核污染將遍佈全球海洋。
如此看來,全球遭受核污染只是時間問題和程度輕重的問題。也就是説,日本的核事故,最後全世界都得“埋單”。
本文首發於2021-04-13健康界《兩個月“廢掉”半個太平洋!作為醫生,我為什麼堅決反對日本的騷操作》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