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節大磊:美台“切香腸”的限度和危險性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綜合

據台媒報道,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克拉奇可能於9月17日訪台,主持所謂美台“經濟與商業對話”。如果成行,他將成為繼衞生部長阿扎後又一訪台的美國現任高官。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美國政府提升美台關係動作頻頻,這種“切香腸”做法也呈現出幾個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第一,同特朗普政府以所謂“全政府”模式與中國大陸進行戰略競爭類似,最近美國提升對台關係也具有“全政府”意味,白宮、國會、國防部、國務院和美國在台協會等都積極參與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在對台政策上相對比較謹慎的美國國務院,在蓬佩奧和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領導下,也站到了“親台”第一線。這就意味着在美國政府跨部會的對台政策討論中,“剎車者”的角色變得更少了。

第二,與第一點相聯繫,最近美國對台政策調整具有全面性,包含國會立法、對台軍售、安全合作、高官訪問、“國際空間”等多個方面。在上月蔡英文當局宣佈放寬對美國牛肉和豬肉進口後,美國務院也進行了積極回應,雙方經貿關係可能進一步拓展。

第三,美國提升關係的動作相當高調。比如,美國軍方高調宣佈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美國在台協會高調宣傳衞生部長阿扎訪台,並牽強地聲稱他是1979年以來最高級別的訪台官員;史達偉高調宣佈解密兩則里根政府時期有關中美《八一七公報》和所謂對台“六項保證”的備忘錄,儘管這些內容早已為人周知。

第四,特朗普政府今年5月發佈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提到,美國現在有更多意願去承受中美雙邊摩擦的加劇。這也反映在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上。雖然根據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的回憶錄所述,總統特朗普對台灣相當不屑一顧。但這並沒影響華盛頓更頻繁地打“台灣牌”。

在此情況下,不少人擔心美國提升美台關係的行徑會不會觸動中國大陸的紅線,釀成一場災難性的衝突。長期以來,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政策是所謂的“雙重威懾”和戰略模糊。也就是説,一方面,美國不希望中國大陸使用武力,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台灣執政當局在“統獨”問題上挑釁,因為兩岸之間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對立狀態最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根本性政策調整可能發生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一個是所謂的“棄台論”。早在奧巴馬政府初期,美國政策圈就有一些聲音,提出美國應拋棄台灣這個“戰略負資產”。一是因為當時的馬英九政府在接近中國大陸。二是因為中美關係的極端重要性,“棄台”可從根本上解決中美之間一個最棘手的問題。但這樣的聲音並沒對奧巴馬政府的對台政策產生實質性影響,並且隨着中美競爭的升温而逐漸銷聲匿跡了。

第二種從“雙重威懾”的傳統政策進行根本性調整的可能就是,放棄一箇中國政策,將美台關係官方化、美國對台安全承諾明確化,為此不惜跨過中國大陸的紅線。

目前來看,特朗普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希望在不跨過中國大陸紅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持續提升美台關係。美國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上月底的一次講話中,一方面承認美國在進行“重要的”對台政策調整,但另一方面又宣稱,這些調整依然在美國所認定的一箇中國政策框架之內。

對於中國大陸的紅線,美國心知肚明。美國防部剛出爐的2020年《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延續以往慣例,列舉了中國大陸可能使用武力的7種情形:台灣正式宣佈“獨立”;台灣朝向“獨立”的動作;台灣獲得核武器;台灣內部發生動亂;兩岸有關統一的對話無限延遲;外國勢力干預台灣內部事務;外國軍隊駐紮台灣。而就蔡英文當局來説,雖然對美國的親台舉措“甘之如飴”,但也不免心中惴惴,因為它也明白美台關係過度緊密的危險後果。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美台雙方目前固然在“反中”這一點上有合拍之處,但雙方的利益並不一致。特朗普政府企圖把台灣納入其對華戰略競爭和“印太戰略”的大框架中,對台灣更多是一種工具性的利用。而台灣固然可以從美國得到更多所謂“幫助”,但必然也會因此受到中國大陸更多反制。得失之間,蔡英文當局和島內輿論也一直在掂量。

對於美台雙方不斷“切香腸”、在自以為的紅線內持續提升關係的行徑,中國大陸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美台每一次接近紅線的舉動,都增加了台海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歷史上,台海曾不止一次爆發危機。希望這次不需要通過另一場危機來讓美台警醒。(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