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名之輩》:荒誕和衝突背後,引發的是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綜合

這點從影片中的一個細節可以看出,當他無意間發現一把槍想要上繳邀功時,卻在不經意間把槍弄丟了,本想着通過這次機會就能當上協警,然而現實卻沒有讓他如願以償。小人物的悲慘境遇被刻畫的淋漓盡致,無論是和混混打架時索要醫藥費,還是用賒賬買的水果去討好班主任,從這些場景可以看出,他連最基本的温飽都解決不了,所以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得不到滿足。

由此可以看出,馬先勇這是底層人物的典型代表,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質的滿足,其次就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對於馬先勇而言,女兒的學費都要延遲繳納,就連賄賂班主任的水果都是賒賬的,基本能温飽都得不到滿足,也就自然而然的活在了社會最底層。

實際上,低層次的需要和高層次的需要,彼此間並沒有多大的聯繫。就像影片中的馬先勇,儘管最低層次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但還是不妨礙他實現自己高層次的需要成為一名協警,就是他的夢想也是一種信仰,通過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進而這樣也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

縱觀這個小人物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命運不乏有些坎坷。拼盡全力獲得的協警職位,卻因為工作的疏忽在一次酒駕中將它丟失了,與此同時,不只是他的工作丟失了,他的妻子也在這次車禍中喪生,妹妹也因此終生癱瘓。原本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經歷了這次車禍事故之後,僅有的歸屬感和親情也蕩然無存。幸運的是,馬先勇最終還是獲得了自我救贖,女兒和妹妹也選擇了原諒他,從而也獲得了丟失的愛和歸屬感。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也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換做是我的話,會原諒馬先勇的行為嗎?

除了自尊以外,這部電影也將一個複雜而又藴含哲理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打擊,到底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