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21年1月6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特朗普的支持者國會山製造騷亂,試圖阻止國會確認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當地時間6月13日上午,負責調查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事件的美國國會眾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將舉行第二場公開聽證會。6月12日,委員會成員、共和黨眾議員亞當·金辛格在接受美媒採訪時稱,他最擔憂的事情是“國會山騷亂重演”,“自2021年1月6日以來,什麼都沒有改變”。
金辛格是特別調查委員會中僅有的兩名共和黨議員之一,他的這番話表明,一年多後,美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的局面並沒有緩和,反而有進一步加劇的態勢。
2021年1月6日發生的國會山騷亂,是美國國會自1814年遭英國人火燒以來所受到的“最暴力衝擊”,並引發了民主黨對時任總統特朗普的第二次彈劾,更將美國社會的撕裂與對抗展現在全世界面前。然而,這樣一場“動搖國本”的騷亂並未讓美國的政客們迴歸妥協與合作,反而進一步激化了兩黨的意識形態鬥爭和對立。事實上,無論是眾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的組建、還是本次系列聽證會,都早早陷於“黨爭”和政治操弄,難以令不同政治陣營找到合作的基礎。
以調查委員會的組建為例,在委員會組建過程中,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提名的5名共和黨委員中,有2人因支持特朗普推翻總統選舉結果而遭到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否決。麥卡錫於是撤回他提名的全部人選,佩洛西則自行任命公開反對特朗普的2名共和黨眾議員加入委員會。否決少數黨提名的委員會人選,這在美國政治史上前所未有,也為委員會留下了“政治性最強”、“合法性過低”的話柄。
再比如,委員會在歷經一年多調查後舉行公開聽證會,表面上是為了向美國國民説明國會山騷亂的真相,但無論是將聽證會舉行的日期定在離中期選舉還有不到5個月的時候、還是從一開始便將矛頭直指特朗普,都被不少美媒解讀出強烈的政治意味。《華爾街日報》就指出,調查委員會舉行公開聽證會不是為了釋放“猛料”,而是為了把國會山騷亂之前和調查過程中關於特朗普行為的已知信息串聯起來,同時闡明特朗普是調查工作的焦點。而一些共和黨人則通過社交媒體指責民主黨人利用國會山騷亂轉移對美國內政外交困境的關注,以拉抬中期選舉選情,並給目前支持率低至谷底的拜登解圍。
國會山騷亂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對其進行調查本是一件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事情,然而兩黨政客出於各自的政治算計,讓調查掉入“政治化”與“黨派化”的陷阱,難以實現客觀公正,反而進一步凸顯兩黨的分歧和對立,加劇美國政治社會的撕裂和極化。
兩黨政客的這種政治纏鬥也無助於彌合民意。實際上,不止國會山騷亂,近年來美國社會在許多議題上都早已陷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兩極對立之中。比如,在已經有一系列證據證明國會山騷亂與美國國內極端右翼勢力有關的情況下,路透社與益索普6月9日發佈的聯合民調結果仍顯示,共和黨人中仍有大約55%相信是“左翼”示威者發起騷亂;58%的人認為當天大多數示威者安分守法。再比如,拜登政府已經上台一年多,但仍有4成左右的共和黨人堅信特朗普才是合法當選總統,是民主黨人“偷走了選舉”。
不止共和黨人如此,民主黨人也深陷意識形態鬥爭之中。美國《國會山報》網站稱,儘管首場聽證會後不到24小時,美國各大媒體版面都被最新通脹率達到8.6%、股市暴跌等令人震驚的經濟數據佔據,很多民主黨人仍堅持認為必須要將國會山騷亂作為優先事項進行調查。馬塞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最近的一份民調就指出,在如何看待國會騷亂的問題上,想要“更多瞭解”和認為該“翻篇”的人幾乎各佔一半。這些都表明,美國兩黨及支持者的立場對立和意識形態鴻溝之深,並沒有隨着“史上最撕裂的大選”的結束而彌合,反而進一步滑向更深的深淵。
國會山騷亂暴露了美國“民主衞士”假面下的醜惡嘴臉,更令美國“民主赤字”暴露無遺。美國政客如果仍繼續操弄政治、玩弄民主,“國會山騷亂重演”恐怕就不是杞人憂天。(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