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濟壓力下,歐洲寄望“中國藥方”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綜合

來源:環球時報

    定於2022年交付國航的客機在空客德國工廠。(法新社)

    寶馬在中國的裏達工廠總裝車間。(寶馬官網)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 東

    “歐盟和中國討論貿易和金融”,路透社報道稱,時隔兩年多後,歐盟和中國19日將舉行貿易對話。雙方除討論全球能源和糧食危機等問題外,還將就歐盟各國特別關心的供應鏈、雙邊貿易和投資問題交流。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壓力下,歐盟近來越來越看重對華貿易。

    不能搞對華“脱鈎”

    歐盟14日公佈的聲明稱,俄烏衝突持續對歐盟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歐盟通脹目前遠高於春季的預期。預計2022年歐元區和歐盟的通貨膨脹率將達到7.6%和8.3%的歷史高位。歐盟經濟將在2022年增長2.7%,在2023年增長1.5%。

    多個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也顯示悲觀情緒。歐洲汽車製造協會本週公佈的6月歐盟汽車市場銷售數據顯示,歐盟6月汽車註冊量為88.6萬輛,同比減少15.4%,是自1996年6月份有記錄以來的銷量最低月份。其中,歐洲四大主要市場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德國跌幅達18.1%,意大利為15.0%,法國是14.2%,西班牙為7.8%。

    行業協會大多數把經濟困難的原因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二是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三是供應鏈受阻。德國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近期接受德國《明鏡》週刊採訪時表示,若沒有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德國的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增長和就業也會受到影響。他強調如果與中國“脱鈎”,德國的情況“看起來將完全不同”,經濟增長、繁榮和就業機會都會受到影響。

    這種觀點目前在歐洲經濟界和學術界越來越普遍。德國柏林歐中貿易顧問塞德勒爾18日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最近一段時間歐洲媒體和政客不斷談起所謂“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話題。但隨着歐洲通貨膨脹不斷惡化,歐洲也清楚加強與中國的貿易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對策,作為全球經濟發動機的中國也的確具備條件。

    更需要中國製造

    許多歐洲人正切身體會到中國供應鏈的重要性。家住斯圖加特的漢娜曾作為一家汽車公司的經理人到北京工作過兩年。她對記者表示,相比於亞馬遜等美國網購平台,現在許多歐洲人更喜歡用中國購物App,因為這些App可以直接通達中國的商品供應鏈,收貨更快速、便捷。這些App上可以買小家電、服裝等日常生活用品,且大部分從中國直接發貨,或在與中企有密切聯繫的歐洲倉庫發貨。今年夏天歐洲物價大漲,甚至翻番,更加凸顯中國物品的物美價廉。

    歐洲經濟界現在也將解決短缺問題的希望更多寄希望於“中國因素”,從而遏制歐洲國家愈演愈烈的通貨膨脹,尤其是原材料供應方面。

    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起,德國工業原材料短缺現象還將至少延續十個月。6月份,74.1%的德國企業面對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採購瓶頸問題。在電子、機械工程和汽車製造等德國關鍵產業,存在供應鏈問題的企業比例尤其高。約90%的企業報稱未能完全收到所需材料和初級產品,沒有一個行業預期供應問題會在年內消失。

    中國正是歐洲最大的原材料來源國之一。德國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德國在原材料上依賴中國供應,93.5%的稀土需求靠中國滿足,石墨(90.4%)、鉍(87.1%)鎂(79.8%)等原材料也大多需要從中國進口。

    同時,電動車電池、半導體等行業也需要中國配件或原材料。《南華早報》本週發表的德國政治分析師托馬斯·福爾克的分析文章稱,歐盟估計,隨着清潔能源的發展,到2030年,單單對鈷的需求就將是目前的五倍。德國雄心勃勃的電動車構想需要鋰,歐盟的需求到2030年可能會增長18倍。

    此外,許多歐洲的藥物活性成分也依賴中國。2020年,德國63%的藥物活性成分來自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歐洲的抗生素等藥物也很大比例來自中國生產或提供原材料。

    改善供應鏈

    歐洲希望早些解決歐中之間的物流供應鏈問題。目前,受此前罷工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歐洲的港口外約有上百艘大貨輪等待卸貨,且港口提貨也延誤,要等待5天甚至更長時間,以前只要一兩天。不過目前從中國到歐洲的海運成本有所下降。德國《經濟》週刊稱,從上海運往漢堡和鹿特丹等西歐港口的40英尺集裝箱的價格已經下降到每箱7000歐元以下,比去年下半年超過1萬歐元的高價時期低了30%。

    更多的歐洲企業希望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這將有助於支持其他市場的業務。德國汽車零件商偉巴斯特首席執行官霍爾格·恩格爾曼近日對《商報》表示,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是一個有趣的市場,這裏不斷增長的潛力不能、也不會被忽視,“我們將繼續在中國投資。來自中國的利潤也為其他地區的業務提供了資金,我們37億歐元的營業額中,有超過三成來自中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