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應有“新年俗”
1月28日,疫情下的春運拉開大幕。每一位返鄉人都應在春節期間遵守疫情防控規則,共同努力過一個歡樂祥和年。
以往,人們習慣於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大年初二回孃家,大年初五迎財神,走街串巷訪親戚,同學畢業週年聚等。再加上節後返城等因素,疫情防控工作因人員流動而更加嚴峻。此外,還有一部分羣眾迷信明年是“寡婦年”,提前在春節前扎堆辦婚禮。這些“舊年俗”,都讓疫情防控壓力倍增。
為響應防疫需要,這個新春佳節也要有新過法、“新年俗”。在外的遊子,變返鄉過年為就地過年,減少人員流動風險;回鄉的人們,陪伴在家人身邊,非必要不出門,減少聚集隱患。
拜年不一定要走親訪友,一個網絡視頻也可以傳遞温情。見面碰頭時,改握手為拱手作揖,既重拾了傳統禮儀,又避免了接觸感染風險。畢業週年慶、婚禮,也沒必要非趕在春節假期跨越千山萬水來相會,待到春花爛漫時再聚首也不遲。喜事緩辦、喪事簡辦,一些人因疫情防控政策無法及時到場,也要給予理解……為了大家的健康,每個人必然要有所改變。
變則通,通則達。疫情下的第二個春節,有了去年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更不應懈怠:非必要不出門,減少聚集、聚餐、聚會,注意戴口罩,拱手不握手,保持合理的社交距離。防控意識常在,共同過好特殊年。(評論員王井懷、黃江林)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