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駐華使節走進中建 感知中國建築別樣之美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外國駐華使節走進中建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 邢翀)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建造持續改變着中國面貌。21日,76名駐華外交官、國際組織駐華代表走入中國建築集團,實地感知中國建築別樣之美。

從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到雄安新區首個重大項目市民服務中心,從鳳凰展翅的新國門大興機場到長江之畔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在中國建築“中國建造之路”展廳,一個個建築項目的沙盤模型、影像資料,展現着建築與生態人文的悄然融合。

外國駐華使節參觀中國建築“中國建造之路”展覽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在這樣一塊展板前,多位駐華使節久久佇立:2020年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緊急時刻,中建集團分別用10天和12天時間快速建成1000張牀位的武漢火神山、1600張牀位的武漢雷神山醫院。

“這是‘中國速度’的體現,也是‘中國力量’的展現。”肯尼亞駐華大使吉喬希用三個詞語向記者分享她眼中的中國建築之美:迅速、高效、高質量。“建築是要造福於人類的,這樣的建築為抗擊疫情、保衞人類生命健康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外國駐華使節參觀中國建築“中國建造之路”展覽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吉喬希大使還特意説到,她很開心在肯尼亞的土地上,也能有中國建築服務於當地民眾。比如,由中國建築承建的內羅畢公園路保障房項目,是肯尼亞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的第一個保障房項目,佔地3.2萬平方米,包括1370套住房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項目於2019年初動工,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比計劃提前105天完工,比合同約定時間提前75天交付。

吉喬希大使説,得益於類似的保障房項目,肯尼亞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大提升。其實,中國建築之美也是一種合作之美。

據中國建築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鄭學選介紹,作為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中建集團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進入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目前海外業務已遍佈全球六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承接海外項目8000多個,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

外國駐華使節參加座談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2019年落成的巴基斯坦 PKM高速公路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中建協助巴政府開展項目策劃、融資,推動項目順利開工、如期建成,打通了巴基斯坦中部南北交通大動脈,贏得巴基斯坦政府“最高標準”“建設典範”的高度評價。

“我要藉此機會特意感謝中國建築集團,出色完成了中巴經濟走廊的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在交流會上,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如是説。“未來巴基斯坦在家園建設上還會有非常多重要的需求,希望能夠從中國朋友這裏學到更多經驗。”

座談完後,基里巴斯駐華大使蒂阿博説,他心中有了更多願景。“我很希望能在我國的首都建造更多會議中心、體育場和醫院,希望雙方今後在建築領域有更多合作。”

外國駐華使節走進中國建築技術中心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面向未來,中國建築展現出的是創新之美。在中國建築技術中心的工程結構實驗室,小到超高性能混凝土樣品,大到全球規模最大的反力牆與反力地板,吸引着駐華使節們的高度關注。

據悉,近五年中建集團年均投入研發費用200多億元,加強建造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建成了世界最大建築結構萬噸級多功能試驗系統,推出了全球首個空中造樓機,研發應用了智能造橋機、住宅造樓機,大幅提高了全球超高層建築、大型橋樑、住宅的建造效率和質量。特別是加快研發綠色建造技術,建成了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裝配式建築基地,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大大縮短了建造工期,提升了工程質量。

盧森堡駐華大使俞博生對建築技術的創新印象最為深刻。“綠色建造技術是面向未來的技術,非常具有發展潛力。今天我瞭解到中國建築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出色表現,期待未來在創新領域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