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改變世界的一週”,唐聞生:為何尼克松訪華走下舷梯時選擇主動握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週”,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跨越太平洋,攜夫人及龐大代表團到訪北京。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中美關係與20世紀國際關係史上重要的一頁。
半個世紀過去,經歷了起起伏伏、但始終向前發展的中美關係又迎來新的挑戰,“新冷戰”“脱鈎”等言論在美國甚囂塵上,甚至一些人開始質疑尼克松50年前訪華的決定。面對當下的中美關係,回顧50年前尼克松訪華並從中汲取經驗和智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顯得更具有現實意義。
近日,《環球時報》專訪了尼克松訪華的親歷者、時任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的翻譯唐聞生。憶及50年前的情景,她認為中美領導人的遠見卓識與以本國利益為重的立場促成了這次歷史性的成功訪問。“無論是1972年還是現在,中美兩國間都存在分歧,甚至有時會出現緊張局勢。但尼克松訪華向人們證明,雙方的智慧、勇氣與遠見可以避免對抗,並推動兩國共同利益的實現。”唐聞生説。
環球時報:尼克松訪華並非一蹴而就。1971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已經為尼克松訪華開始進行準備。還有哪些跡象表明,中美關係將迎來“破冰”?
唐聞生:這確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當選總統前,尼克松曾於1967年在《外交季刊》雜誌發表文章,其中寫道,“長期而言,我們完全無法承受將中國永遠置身於國際大家庭之外的情況。”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國會提交的外交報告中説:“中國人民是偉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們不應該繼續孤立於國際大家庭之外。”這標誌着他對中國的一種新態度。
美國想要同中國接觸的信息也通過第三方傳遞至北京,主要是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總統。
1969年12月,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賽爾在南斯拉夫使館於華沙舉行的一場時裝展覽會上追着中國外交官,傳達了尼克松希望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的意願。1970年年初,中美大使級會談得到恢復,雖然此後因美國入侵柬埔寨再度停止,但雙方已在會談中表達了舉行高級會談的願望。
環球時報: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專機抵達北京,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前往機場歡迎,您也作為翻譯陪同。當時,尼克松走下舷梯後主動與周恩來握手,這一細節也成為此訪的經典時刻,被稱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為何當時尼克松選擇了主動握手?
唐聞生:我在尼克松的回憶錄中瞭解到,他聽説過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美國時任國務卿杜勒斯曾拒絕與周恩來總理握手。因此,尼克松決定糾正這一錯誤。已故外交官熊向暉的書中曾對1954年的這一事件做過詳細描述。熊向暉提到,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試圖為杜勒斯和周恩來總理安排機會握手致意,但杜勒斯拒絕了。
我相信尼克松通過主動握手的方式,表明了美國正在改變其對華政策。正如他在回憶錄中所説,“因此,當我走完梯級(舷梯)時一邊決心伸出我的手,一邊向他(周恩來總理)走去。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環球時報:2月21日當日下午,毛澤東就與尼克松會面,您也作為翻譯參加。您對這次會談有着怎樣的印象?
唐聞生:這次會面無疑是尼克松訪華的高光時刻。在抵達北京前,美國方面是為何時能夠見到毛澤東主席感到擔憂的。尼克松的回憶錄中公開了他的日記,其中寫到, “(時任國務卿)羅傑斯走上飛機,他很關心地説,我們應該很快同毛會見,並且我們不能陷入這樣的境地,即當我會見他時他高高在上,好比我走上階梯而他卻站在階梯頂端。”
事實上,尼克松21日抵達後剛剛吃完午飯,就被邀與毛主席會面。
在抵達北京前一天,尼克松曾對媒體表示,他希望與中國領導人的談話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隻集中討論眼前的問題。會面一開始,毛主席就抓住了這一點,並笑稱尼克松出了一個難題,將討論限制在哲學問題上。
這場會面全然不是為了小問題爭吵,而是兩個大國領導人充滿遠見卓識的一場對話。雙方雖然明知存在着歷史恩怨和巨大分歧,但還是選擇坐在了一起,就戰略層面的問題認真交換意見、求同存異。毛主席和尼克松談了很多,原本預計15-20分鐘的會面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雖然一些談話內容看似漫不經心,甚至是詼諧的,但其實意味深長。比如毛主席開玩笑地説,“我們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説蔣介石委員長,他不贊成。”之後,毛主席又提到,“其實,我們跟他作朋友的時間比你們跟他作朋友的時間長得多”。基辛格此後在其《白宮歲月》回憶錄中説,“就連這也是一種傳話的方式:中國人最終是會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的。”
環球時報:在尼克松為期一週的訪問中,還有哪些故事或細節令您記憶猶新?
唐聞生:在21日晚周恩來總理為尼克松舉辦的歡迎宴會上,賓主雙方的祝酒詞令人印象深刻。總理説:“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這種分歧不應當妨礙中美兩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國家關係,更不應該導致戰爭。”“我們希望,通過雙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弄清楚彼此之間的分歧,努力尋找共同點,使我們兩國的關係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
尼克松則表示:“過去我們有時候曾是敵人。今天我們有巨大的分歧。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在討論我們的分歧時,我們雙方都不會在自己的原則上妥協。但是,雖然我們不能彌合我們之間的鴻溝,卻能夠設法搭一座橋,以便我們能夠越過它進行會談。”當時尼克松還引用了毛主席《滿江紅·答郭沫若同志》中的名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尼克松與夫人此後還前往杭州和上海蔘觀,它們對杭州的風景和美食情有獨鍾。這次訪問的另一個驚喜是,中國決定贈送給美國兩隻大熊貓,這無疑讓尼克松夫婦和美國人民都喜出望外。
環球時報:您對尼克松有着怎樣的印象?
唐聞生:與許多美國政客主要植根於國內政治不同,尼克松具有國際視野。他在國際事務方面經驗豐富。
他也是一個有勇氣的人。尼克松訪華時曾十分坦率地説,他是出於美國的利益而來的。當時聽到他這樣説我很驚訝,但我相信他説的是真話。他知道必須開始與中國建立聯繫,因為這對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至關重要。正是基於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尼克松才有勇氣訪問中國。
不只是尼克松,基辛格等人也都為中美關係的正常化與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在如此複雜的時代,基辛格用他非同尋常的外交技巧幫助中美建立了一種具備高度可行性的關係。
尼克松訪華是中美關係一個新的開端。在他訪華後,許多美國國會議員、記者和各界人士也都紛紛前往中國,中國各界人士也前往訪問美國。兩國人民都渴望相互瞭解並探索出一種可以共同獲益的相處方式。
無論是1972年還是現在,中美兩國間都存在分歧,這種分歧還會繼續存在。但尼克松訪華向人們證明,智慧、勇氣與遠見可以避免對抗,並推動兩國共同利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