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刷40℃,背後推手是它!極端高温頻現,城市該如何提高適應“彈性”?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綜合

烈日當空,熱浪滾滾。今天,上海最高氣温再次輕鬆邁過40℃。

截至7月14日,上海今年已累計出現15個高温日,發佈10個高温橙色預警信號、3個高温紅色預警信號。在7月中上旬就出現3個超過40℃的高温日,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如此高温今年並非上海獨有。放眼全國,大部分地區皆處於“高燒”之下,浙江、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氣温連超40℃。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6月以來(截至7月12日),我國平均高温日數5.3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4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此次高温天氣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已持續超過30天)、極端性強、影響大,全國共有71個國家氣象站的最高氣温突破歷史極值。

如此罕見高温是由拉尼娜導致的年度現象,還是全球氣候變暖大趨勢的具體體現?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認為,今夏高温與全球變暖有着直接關聯,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高温將在未來30年更頻繁地出現,且強度還會不斷刷新。他提醒:“城市人口密集,面對未來可能頻繁出現的極端高温,應儘早把應對高温災害納入城市建設和管理規劃,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城市在這方面有所嘗試”。

拉尼娜導致副熱帶高壓北抬西伸,我國中東部“桑拿天”不斷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稱,氣象學家已連續第三年預測拉尼娜現象。而目前正在持續的拉尼娜事件,為我國6月以來南方高温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條件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温連續一段時間低於正常年份。根據統計分析,在多數拉尼娜事件的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就容易偏北。

“這在今年梅雨季表現得相當明顯。”魏科説,今年,由於副熱帶高壓較強,時而將梅雨帶北抬至江淮流域,時而又南移,這樣的“上躥下跳”反而在上海造成少雨高温的“空梅”,降雨量較常年減少七成。“從我國總體來看,整個梅雨季雨量也減少了20%,這符合拉尼娜事件通常導致我國長江流域偏乾旱的規律。”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分析,今年6月下旬以來,副熱帶高壓北抬,特別是颱風“暹芭”於7月上旬北上後,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伊朗高壓東伸,並與中緯度大陸高壓相結合,在我國上空形成穩定的暖高壓帶,進而造成大範圍的高温天氣。此外,由於副熱帶高壓攜帶的水汽使得我國中東部地區濕度較大,體感温度更高。

全球變暖並非整個地球“齊步走”,極端高温將“此起彼伏”

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顯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温較常年偏高約0.4℃,為1979年以來最高,北半球夏季高温熱浪事件頻發,而全球變暖則是高温熱浪事件頻發的根本原因。

“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這是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大氣變得更加不穩定的表現。”魏科解釋説,全球變暖並非是整個地球“齊步走”一起慢慢變暖,而是極端高温事件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此起彼伏地發生,去年極端高温事件集中發生在北美,今年在我國表現得更為顯著。

今年年初發布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之為“全人類的紅色警報”

未來30年,氣候變暖的趨勢已定,這樣的極端高温不是今年扛過去就不會再來,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且強度可能會越來越大,高温紀錄將會不斷刷新。”魏科強調,IPCC第六次報告指出,全球變暖正把地球生態推向“適應極限”,在到達這個極限後,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將沒有能力再適應更多變化。

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城市可引入冷屋頂、海綿體提高適應“彈性”

我們現在努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就是為了改變地球30年後的氣候趨勢,但在這30年間,我們勢必要面對氣候變暖帶來的種種極端天氣事件。”魏科表示,除了高温,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也要引起警惕。

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因其人口密度高、基礎設施分佈廣而極易受到不斷升級的氣候危機的影響。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已有一些城市開始嘗試各種科學有效的措施,減緩氣候變暖多帶來的不利影響。

比如,針對熱島效應,不少城市已開始引入“冷屋頂”(減少屋頂吸收太陽輻射熱量)、增加城市綠地和綠植牆,以降低市中心氣温;建設垂直農場、綠色雨水基礎設施,使土壤、綠化成為城市的海綿體,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抵禦氣象災害的“彈性”等。

魏科建議,更多城市應將應對極端高温天氣災害納入城市建設和管理規劃中,及早佈局,制定相應措施,積極應對挑戰



  作者:許琦敏

  圖片:pixabay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