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後黎巴嫩剛任命新總理,馬克龍二訪貝魯特
在首都貝魯特港口大爆炸近一個月後,當地時間8月31日,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正式任命穆斯塔法·阿迪卜為該國新總理,負責組建新一任政府。
幾個小時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貝魯特,在大爆炸後第二次訪問黎巴嫩。馬克龍在抵達貝魯特機場時表示,黎巴嫩應儘快組建新政府,以帶領國家走出當前危機。
馬克龍到訪黎巴嫩。/Politico報道截圖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8月4日發生大爆炸,造成超過180人死亡、6000餘人受傷。8月6日,馬克龍到訪黎巴嫩,成為大爆炸後首位到訪黎巴嫩的外國領導人。
距離貝魯特大爆炸已經近一個月,黎巴嫩政局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何法國總統馬克龍如此關注黎巴嫩局勢?
黎巴嫩駐德大使被任命為新總理,負責組建新政府
當地時間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突發爆炸,半個城市幾乎被夷平,超過180人死亡、6000餘人受傷。貝魯特市長阿布德稱此次爆炸為“黎巴嫩的廣島核爆炸”,是一場“國家災難”。
黎巴嫩官方表示,引發爆炸的是存放在貝魯特港口的2750噸硝酸銨。這批硝酸銨在貝魯特港口存放了六年之久,其間港口官員多次發出警告但卻被忽視。爆炸引發了黎巴嫩國內新一輪反政府抗議,一週後的8月10日,黎巴嫩政府宣佈集體辭職。
此後的20天內,黎巴嫩各派系之間因總理人選陷入僵局。一直到8月31日,黎巴嫩駐德國大使穆斯塔法·阿迪卜(Mustapha Adib)獲得了議會多黨派的支持,最終被任命為黎巴嫩新總理,負責組建新一任政府。
黎巴嫩任命新總理。/FT報道截圖
據BBC報道,現年48歲的阿迪卜有法學和政治學博士學位,曾在法國和黎巴嫩大學任教。阿迪卜此前曾擔任前總理米卡提的顧問,2013年開始擔任黎巴嫩駐德國大使。
阿迪卜此前並未進入公眾視野,但來自伊斯蘭教遜尼派的他獲得了多位前總理的支持,包括領導着黎巴嫩主要遜尼派黨派“未來陣線”的前總理哈里里的支持。根據黎巴嫩的教派權力共享體系,總理職位必須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國會議長則由什葉派穆斯林擔任。
據CNN報道,阿迪卜在總統府接受任命時表示,“沒時間討論、給出承諾或是表達希望了。必須開始行動。”他指出,必須儘快組建新政府並立即開始實施改革,“第一步就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協議”。
中東問題專家、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名不見經傳的阿迪卜成為各派系聯合推選的新總理,機遇和挑戰並存。阿迪卜面臨的優勢是,他是在大爆炸後的危機之中接任總理的,這個時候的黎巴嫩面臨着比較有利的發展條件——一方面國際社會積極給予援助,另一方面國內改革呼聲非常大。因此他實施改革、推動發展的條件比較有利。
但阿迪卜要帶領黎巴嫩走出當前的困境,仍然非常困難。李紹先指出,在此次大爆炸之後,各方指出了黎巴嫩危機的兩個沉痾,一個是持續數十年的教派分權,一個是外國勢力交錯。這兩個因素導致黎巴嫩權力分散、腐敗深重、政府執政效率低下,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該國的社會經濟危機。因此,此次危機之下民眾希望徹底改革政治。但目前來看,阿迪卜和剛辭職的前總理迪亞卜非常相似——兩人都是在危機之中上台、都是技術官僚,迪亞卜上台8個月未能解決黎巴嫩危機,阿迪卜要實現也將非常困難。
大爆炸後,馬克龍二度到訪黎巴嫩
就在阿迪卜被任命為黎巴嫩新總理幾個小時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次到訪黎巴嫩。
據法新社報道,當地時間8月31日晚,馬克龍抵達貝魯特機場,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到場迎接。馬克龍對現場記者表示,黎巴嫩必須儘快組建新政府,以拯救這個國家。
馬克龍和黎巴嫩總統奧恩。/路透社推特截圖
事實上,黎巴嫩政府多名高級官員表示,馬克龍的干預在新總理任命中非常關鍵。在剛過去的週末,馬克龍和黎巴嫩領導人們多次電話溝通,要求他們儘快就新總理人選達成一致。
在貝魯特大爆炸後,馬克龍成為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8月6日,馬克龍來到了爆炸後的貝魯特,除了視察爆炸現場外,他還和黎巴嫩領導人們舉行了系列會晤。當時,馬克龍就呼籲黎巴嫩進行“政治改革”,稱黎巴嫩處於多重危機之中,只有改革才能拯救這個國家。
黎巴嫩的危機由來已久。在大爆炸之前,黎巴嫩就處於深重的經濟、政治危機中,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失業率居高不下,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該國面臨着內戰之後的最大危機。在貝魯特大爆炸後,國際社會紛紛予以援助,馬克龍也呼籲國際社會幫助黎巴嫩,稱若無國際社會幫助該國或將再次陷入內戰之中。
此次再次到訪黎巴嫩,馬克龍將推動黎巴嫩政府實施改革,打擊腐敗和財政浪費等問題。這一點也是國際社會提供財政支持的前提條件。
8月31日,馬克龍還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用阿拉伯文發文,稱他如約再次到訪黎巴嫩,將和黎方一起“為了黎巴嫩的重建和穩定創造必要的條件”。
黎巴嫩和法國之間有何淵源?
在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後,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表示將對黎巴嫩提供幫助,但法國是第一個領導人到訪該國的國家,也是對黎巴嫩爆炸後的重建和穩定最為關注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黎巴嫩和法國一直以來都是親密盟友關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黎巴嫩被聯軍佔領,由法國軍隊接管。1920年9月1日,法國將敍利亞和黎巴嫩合併成為大黎巴嫩國(greater Lebanon)。一直到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脱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
在法國統治期間,黎巴嫩成為貿易中心,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但到了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嚴重損害黎巴嫩的經濟。內戰結束後,法國持續對黎巴嫩提供幫助,包括增加直接投資等。目前,共有近15萬黎巴嫩人生活在法國,許多人擁有黎巴嫩和法國雙重國籍,雙方有着難以分割的關聯。
據英國《快報》報道,在大爆炸之後,有數萬人聯名請願,呼籲法國在未來10年內再次接管黎巴嫩。
世界銀行:改革、重建一個更好的黎巴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中東問題專家田文林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法國和黎巴嫩之間的淵源非常深厚,一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黎巴嫩都由法國委任統治。也因此,法國一直將位於地中海東岸的黎巴嫩視為其重要的勢力範圍,對於黎巴嫩國內局勢非常關注。此次大爆炸後,馬克龍積極提供幫助、兩度到訪黎巴嫩,也是希望藉此次機會擴大其在中東的影響力。
從黎巴嫩的角度而言,作為一箇中東小國,它需要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以發展自己。田文林指出,尤其是在國內經濟局勢非常糟糕的背景下,黎巴嫩已經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因此只能尋求外部大國幫助來尋求發展的生機。
李紹先則認為,黎巴嫩國內的政治、社會、經濟危機非常深重,黎巴嫩人將法國視為“救世主”,但法國可能也心有餘而力不足。黎巴嫩的危機直接關乎該國整個政治架構以及建國以來一直實施的教派分權,這不是法國能夠改變的。此外,法國和歐盟本身也面臨着很多問題,在中東問題上心力不足。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