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簽署後,歐盟開始在南海“爭議”中選邊站?
RCEP協定的簽署對於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是很有好處的,媒體也紛紛對這一消息進行報道,稱這一協定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區。但有歐洲媒體開始潑涼水了,稱這是中國和亞太國家打造的經濟圈等等。
德國之聲稱,RCEP的簽署並不代表成員國之間的摩擦解決了,也不能説明各國不擔心中國的影響力問題了。日本正考慮轉移中國供應鏈,澳大利亞也與中國的關係出現裂痕。報道還稱,中國是出於政治因素限制澳大利亞的出口。
米歇爾代表歐盟出席了2020年東盟商務與投資峯會並且在發言中稱,需要加強規則和國際秩序的建立,從烏克蘭和東地中海到南中國海。最後的表態似乎有點跑偏了,要知道歐盟在南海問題上一向都不表態的,並且還呼籲和平解決問題,但是為什麼這次米歇爾卻出來表態了?
有專家分析,米歇爾這是釋放信號,希望美國能一起加入到南海問題上來,討好拜登。之前,拜登就曾向歐盟國家表達了這種願望。
歐盟與美國的關係似乎不那麼密切了但是歐盟與美國的關係發展從特朗普上台後似乎發生了變化,比如支持英國脱歐,對歐洲商品加徵關税等,這些都對美國和歐洲關係的發展造成了阻礙,所以歐盟對美國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反感美國的做法,同時歐洲的自我意識也被激活了。
二戰以後,由於歐美實力懸殊很大,所以歐洲就選擇寄籬美國之下。不管是經濟還是科技等方面對美國的依賴程度都很高。一開始,歐洲的自我意識沒有那麼強,並且美國也想要繼續維持這種狀態,所以在歐盟成立後,美國就一直高度警惕。在美國大選之後,一些歐盟的政治高層不斷提出和美國“脱鈎”。
之後,美國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亞洲,中美競爭成了世界的焦點。這也給歐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歐盟也開始有所行動,歐盟中國商會會長周立紅在RCEP簽署後稱,歐盟中國商會期待與中歐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果這一協議達成,那麼不管是歐盟企業還是中國企業都會從中受益。
中歐合作是大趨勢,至於米歇爾的話做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南海局勢已經很明朗了,大部分國家都不想要外部勢力的參與。任何人或國家想要觸碰中國的紅線都會為之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