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萬里的海誓山盟
4600公里距離很遠,橫跨中國地理版圖東西;又很近,見證着浙阿兩地的“親情互動”。
2010年,按照中央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部署,浙江牽手阿克蘇地區和兵團第一師。至今,浙江4000多名幹部人才奔赴西北邊陲,150餘億元援疆資金注入戈壁綠洲,也把產業和市場活力帶到天山南麓。
變化,悄然發生。敞亮的安居房次第建起,富民增收的“衞星工廠”在鄉村湧現,產業園區活力奔湧……如今的阿克蘇,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建設水平均躍居新疆前列,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
在維吾爾語中,“阿克蘇”意為“清澈奔騰的水”。浙江10年援疆,就像奔流的塔里木河,為千里戈壁注入不絕的活力。
“表裏如一”的民生之計
這個夏天,46歲的古麗·木克熱姆充滿期待,她所在的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喀塔玉吉買村,76棟新房就要結頂了。
這是村裏的最後一期安居富民房工程。它的完工,意味着674户村民都將告別“住房破舊、人畜混居”的歷史。村委會副主任烏普爾·圖爾貢説:“感謝浙江干部,不僅每户有一萬元補助,還派專人指導建房。”
10年援疆,浙江投入60多億元,幫助近38萬户農牧民新建安居房,新改擴建100多所學校、醫院,城鄉居民的生活、就學和就醫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改善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工程要做得好,更要讓百姓得實惠。只有做到表裏如一,羣眾才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省援疆指揮部指揮長朱林森説。
村裏一間叫小饢城的作坊裏,3名師傅和6名幫工忙個不停,每天產出800多隻饢,送往市區著名的大饢城銷售,可給村民帶來5000多元收入。
這樣的作坊,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衞星工廠”,也成為浙江對口援疆的創新之舉。
從2017年開始,一場“百村千廠”行動拉開序幕。各市援疆指揮部篩選一批勞動力充足、就業願望迫切的鎮村,配套援疆資金,新改建標準化廠房,同時積極對接行業協會、商會,組織服裝業、襪業、果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將加工“觸角”伸向天山南麓。
至今,在阿克蘇的100多個鎮村,已湧現600多家“衞星工廠”,創造就業崗位兩萬餘個,當地農民有了穩定增收之路。
在阿克蘇人心目中,柯坪和烏什這兩個縣去年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更具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些年,浙江干部接力開展精準扶貧,協助當地啃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
“211行動”計劃每年80%以上援疆資金用於扶貧;浙江社會團體、商會結對幫扶174個村;“萬畝千億”工程3年發放2000餘萬個黑木耳菌棒,助力5000多户家庭脱貧增收……
浙江援疆幹部把助力鞏固脱貧攻堅成果作為今年首要任務,4月率先在各援疆省市中舉行項目開工式,統籌16億元用於改善民生。
“內外兼修”的興業之舉
阿克蘇市東南10公里,一座綿延30平方公里的紡織工業城引人注目,成片的現代化廠房望不到盡頭,數萬台紡紗設備高頻轉動,4萬名工人穿梭其間……
10年前,這樣的場景在當地難以想象。
以盛產優質棉花著稱的阿克蘇,當時只有零星的幾家低效紡紗企業,缺乏深加工能力,造成遍地“白金”無法變現。
“我們早就想辦一座工業城,拉動當地的紡織產業,但苦於缺少資金和技術,而浙江正好有這兩個優勢,雙方一拍即合。”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局長李少奇説,當年浙江就專項安排3億元資金建設標準廠房,到現在還在引進浙商企業。
如今,紡織工業城總產值已超百億元,共有120多家企業入駐,其中浙江企業佔六成。阿克蘇形成了頗具競爭力的紡織產業鏈。
這10年,援疆幹部外引內聯,共引進產業項目622個、到位資金385億元,全地區去年規上工業增加值近230億元。省援疆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説:“產業援疆關鍵在於內外兼修,不僅引進項目、資金和技術,更要精心培育本土產業、構建產業鏈,激發內生動力。”
浙江的市場優勢,也成為助力阿克蘇特色農業做大做強的獨特資源。色澤光亮的“冰糖心”蘋果、質細多汁的小白杏、肉香味美的核桃……曾經不出去的農產品,湧入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從3年前開始,浙阿兩地力推“十城百店”工程,形成“疆果東送、浙產西進”的市場流通網絡。到目前,已累計銷售阿克蘇農產品40萬噸,銷售額超過45億元,帶動當地標準化種植面積11.52萬畝。
走進杭州市全額援建的阿克蘇市電子商務產業園,這裏集聚了180餘家電商企業,商務、物流、倉儲、孵化、培訓等功能一應俱全,讓人有一種置身“電商之都”杭州的錯覺。
多年來,這裏的創業者享受免費入駐、培訓和運費、倉儲補貼。從2014年電商產業園運營以來,當地年輕人的創業熱情高漲,帶動物流、軟件廣告、倉儲等配套產業日益興起。目前,阿克蘇市電商年零售額超10億元,成為全國4個農村電商示範縣之一。
“遠近皆宜”的發展之策
一師阿拉爾市變了。
俯瞰阿拉爾,城市功能分區合理,時尚建築依次鋪展,綠地公園隨處可見,儼然一座現代化的江南城市。
誰能想到,10年前這裏還是一座荒涼的小城,由於缺乏長遠規劃,城市建設較為落後,當地百姓自嘲“一座城、一條街”。
該市發改委副主任牛智説:“援疆幹部的到來,改變了阿拉爾的面貌。”他們請來浙江規劃設計專家,幫助當地重新設計、調整規劃,系統重塑城市格局,同時落實援疆項目資金,幫助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宜居之城。目前,阿拉爾正在打造南疆區域中心城市。
一個理念,改變一座城。省援疆指揮部副指揮長王忠民説:“對口支援既要謀當下,更要謀長遠,抓重點、強弱項、補短板,為當地發展打好基礎。”
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曾因技術較弱,老百姓就醫滿意率不高。10年來,13家浙江省級醫院“以院包科”,100多名浙江醫療專家先後來到這裏支援。到目前,該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79項,其中63項填補南疆空白;逾89%的危重症患者搶救成功率,不比沿海地區遜色。
通過智力援疆,為阿克蘇留下一批“不走的人才”,正是幫助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而文化潤疆,更通過一座座文化禮堂、一場場文體活動,潤物細無聲地構建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條光纖連接萬里,麗水與新和縣學校的師生同步上課,幫助本地教師成長;“萬畝億元”工程技術中心,來自浙江的農技專家每年培訓300多次,近萬農民受益;庫車市齊滿鎮渭幹村文化禮堂,投入援疆資金打造的家園展館、農家書屋、綠色網吧等,豐富鄉村生活,也提升村民文明素養;從10年前的一片荒地,到今天的區域農業發展“中樞”,温宿縣國家農業科技園的問世,就是產業發展謀長遠的見證……
10年來,浙江累計派出2436名援疆教師、644名援疆醫生,開展“組團式”幫扶,助力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基層幹部等20餘萬人次,“傳幫帶”本地人才7000餘名。
這股能量充分釋放,轉化為阿克蘇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