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項目引江補漢工程開工
新京報訊(記者吳婷婷)7月7日,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項目引江補漢工程開工。工程全長194.8千米,施工總工期9年,靜態總投資582.35億元。據測算,工程建成後,南水北調中線多年平均北調水量將由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1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項目引江補漢工程隧洞出口。水利部供圖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實現全面通水。7年多來,累計調水540多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4億人。
北上的一渠清水,極大地緩解了北方受水地區供用水矛盾,也在悄然間改變着當地的用水格局。原本規劃設計作為補充水源的中線工程已經成為受水區的主力水源。以北京為例,當地人們喝的每10杯水中,就有約7杯來自南水。
與此同時,水源區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也對漢江流域水資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專家指出,一旦遭遇漢江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庫來水量少,在不影響漢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難以充分滿足向北方調水的需求。
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庫。圖/IC photo
面對新任務,“開源”擺上了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這一次的目光投向了位於長江干流的三峽水庫。
如果將多年平均入庫水量達374億立方米、總庫容339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90.5億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庫比作漢江流域的“大水盆”,那麼多年平均入庫水量超4000億立方米、總庫容450億立方米、調節庫容221.5億立方米的三峽水庫則可看作是長江流域的“大水缸”,而且是一個水量充沛且穩定的“大水缸”。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司長李勇表示,實施引江補漢工程,將進一步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新通道,完善國家骨幹水網格局,為漢江流域和京津冀豫地區提供更好的水源保障,實現南北兩利。
通過技術、經濟綜合比選,引江補漢工程從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左岸龍潭溪取水,經湖北省宜昌市、襄陽市和十堰市,輸水至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漢江右岸安樂河口,採用有壓單洞自流輸水,是我國在建綜合難度最大的長距離引調水隧洞工程。
記者從水利部獲悉,今年1-6月,全國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取得了明顯成效。重大水利工程具有吸納投資大、產業鏈條長、創造就業多的優勢。研究表明,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資1000億元,可以帶動GDP增長0.15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崗位49萬個。以引江補漢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近期陸續開工,在織密國家水網的同時,還將在提振信心、穩定社會預期和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編輯 陳靜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