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5小時,讓我知道
日前,
成都市印發了《成都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試行)》(簡稱《預案》)。
《預案》規定,
發生重大及以上突發事件後,
最遲在5小時內發佈權威信息,
隨後發佈初步核實情況、
應對措施和公眾防範措施等;
最遲要在24小時內進行新聞發佈,
根據突發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後續發佈工作。
這不僅讓“信息及時公開”有了制度保障,
對時間節點的確定更是一大亮點。
一旦有突發事件,
“信息及時公開”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除了新聞發佈會外,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也是向公眾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
信息準確、及時地公開,
保證羣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不僅有利於穩定社會情緒,
能查漏補缺、亡羊補牢,
還能在官民互動中汲取智慧、啓發思路,
讓相關工作更精確高效。
大部分突發事件,
似乎都會附帶一些惹人不快的“惡意插件”,
比如謠言。
而之所以會出現謠言,
部分原因也在於相關部門要麼“不敢説”,
要麼“不會説”
要麼“説太晚”,
如此一來,不僅有損公信力,
甚至會帶來更深遠的信任危機。
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
人們遇到突發事件後會第一時間打探相關消息,
渠道很多,但也很雜。
在情急之下,
多數人又對消息來源和準確性缺乏理性的判斷,
這段“權威消息空窗期”,
正是造謠者的温牀。
其實大多數時候,
只要權威消息及時、準確地發佈,
謠言自然就會失去生存空間,
“謠言止於公開”就是這個理。
相信不少成都人都有印象,
2020年2月27日凌晨,
抵達成都的韓亞航空OZ323航班備受關注。
在嚴峻的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下,
海關、機場、車站是第一道防線,
能不能守住,關乎着城市的安全。
於是,
這架航班引發了大家對“境外輸入”的擔憂。
網上,抱怨、吐槽、不解之聲刷屏,
各種猜疑、謠言也不脛而走,
焦慮的人更焦慮,緊張的人更緊張。
好在官方及時公佈了這批旅客的入境流程以及居留去向,
回應了民眾關切的熱點問題,
大家懸着的心才放了下來。
經過疫情的長期考驗,
“信息公開—民眾知情—政府善治—社會穩定”的良性循環已日漸成熟,
早一些瞭解真實情況,
就能早一些對症下藥。
可謂“信息早一步,勝算大一分”。
這套良性循環為抗擊疫情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也讓之後的城市治理工作有了源於實踐的範本。
信息突發事件中,
信息及時公開意味着敢於面對,
意味着解決困難的自信,
更意味着“與民同袍”的擔當。
積極、更坦誠、更實在,
讓羣眾信任你、支持你,
不就是新時期羣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嗎?
再看“5”和“24”,
這又是象徵着進步的兩個數字。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